▲穿戴产品Apple Watch Series 3。(资料照/记者洪圣壹摄)

●钟文荣,科普经济学作家及资深产业分析师。经常四处卧底探究百姓生活,把枯燥的经济分析转成民众能懂的文章。

 如果有穿戴产品可以提供生理资讯,谁最想知道?

这个问题在我还未接触到穿戴产品的产品设计前,我的确毫无概念,接下来我知道几个数据对我有意义:血压、血氧指数、心跳与心率变异(HRV),而这些资讯全都可以经由量测心跳,透过特定的演算法得到这些结果。既然技术上可以量测,接下来三个问题我都曾经遇过,第一,取得这些资讯能有何种作用;第二,准确度是否合乎标准;第三,谁想取得这些数据。

针对第一个问题,这些数据我可以简单判读,我可以得到当下我的生理状态;第二个问题,静态测量差异也许不大,但是动态侦测的运动(motion)偏误经常造成演算结果失真;第三个问题,我认为保险业者最有诱因取得这些数据。

前几天新款的第四代Apple Watch加入了「电子心率感测器」与「光学心率感测器」,提供了侦测心跳、心电图及跌倒侦测等功能,功能上并不新鲜,以上这些功能在其它的穿戴产品都有提供,仅仅差在于是否通过FDA,我相信,早已有保险业者已经备妥很多产品方案了,但另一方面,亦有医师警告,这些生理数据是否真的有用?或者,更增加社会医疗成本呢?

大数据的风险

为什么保险业者对生理资讯这般感兴趣?几年前,台湾有车联网业者与产险业者合推UBI车险(Usage-Based Insurance),主要是透过DBD(On Board Diagnostic)的介面得知驾驶人的驾驶习惯,透过数据收集与特定演算法推定驾驶人是否符合安全驾驶的条件,然后据以决定隔年的保险费,符合安全驾驶条件的话,代表保险公司的风险成本降低,就把这部分折抵给保车主,反之就加码。

这本是一种物联网的产业创新,但以经济分析而言,这存在这道德风险问题,经常出现的是驾驶者并不一定就是车主,以及无法透过收集行车电脑的数据,据以决定是否安全驾驶,毕竟,是人在操控车辆。例如说,油门与车速并无法简单判定行车行为是否安全,而经常肇事的原因很多是属于疏忽,例如疲劳与精神恍惚,这无法透过行车电脑的数据就可以判读。

同理,美国John Hancick(恒康保险公司)绑定穿戴产品推出互动保单,简单来说同UBI车险一般,透过收集保户的生理资讯,愈健康保费愈低,这本是透过一种正向诱因,企图让保户愈注意自身的身体健康,让保险成本甚至是社会成本降低的一种机制。然实际情况是保户必须提供自身的生理资讯,这是一种生理隐私,且让保险公司与保户之间的「资讯不对称」问题得以突破,然限制也在这。

真的有帮助?

其一,穿戴产品运动偏误的数据失真问题,并非很容易解决;其二,穿戴产品并无法据生理数据形成生物ID进行判定,以致于有道德风险的限制,使用者会有诱因改变其原本行为。

科技的发展总是有机会突破产业发展的某些限制,如穿戴产品与物联网这些产品的推出,如真正要有学者认为的「外溢效果」(经济学上的正的外部性),也必须克服隐私性的限制,而这些隐私性所代表的数据与大数据又是在后端演算模型所必须要有的变数,此时,就出现矛盾。至于解决道德风险的问题,当然可以再透过其它机制或方法来克服,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透过内建硬体与演算法来解决,然这又限制产品创新的成本与时间。

最后,有个问题非常有趣,物联网与穿戴产品的发展,让产业的竞争愈趋多元,过去如五力分析模型(Five Forces Model)常用的替代者与潜在进入者分析,也因为不连续竞争的情况,往往拿不准未来的竞争者,到底会从哪里冒出来?

更多观点》

电子Pay不配民众需求?LINE Pay一卡通的2大难题

过节送礼好?送钱好?

少子化危机/生、养不起的未来

下一个价格崩坏的是哪一个水果 就是系统崩坏的结果

台湾人「薪尽自然凉」 经济迟缓景气跟著凉了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以上言论不代表公司立场,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