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在賽車領域的強勢優勢,並沒有辦法轉化到他們在汽車工業上的頹勢,提到英國人和英國車,這恰恰是一個矛盾的對立面。英國人骨子裏對待駕駛就有着執迷不悟般迷戀,看這個國家國家盛產多位像詹姆斯·亨特、威廉姆斯這樣又騷又快的F1傳奇賽車手就知道了,“操控”幾乎是全民買車的標準訴求,而像捷豹、路特斯、mini等屬於不同標籤人羣的品牌,卻又有着相同的取向——純粹、好玩。

但這些年英系品牌賣得賣,破產的破產,還留存在英國本土的汽車品牌原本就不算多了,在英國脫歐的迷霧之下,賓利和捷豹路虎都明確要通過大批量裁員來降低運營成本,以抵抗脫歐後其零部件供應所經海關關稅所引起的高額成本。

英國脫歐影響的還不止是本土品牌,就連本田、英菲尼迪都確認將關閉英國工廠,這個曾經稱爲“日不落帝國”,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如今的汽車工業似乎正慢慢直線滑坡。

但其實對於中國車企而言,英國人仍然還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去年全國汽車總銷量達到了2000多萬輛,這個體量放在全球遙遙領先,如果說咱們是汽車大國,那英國在人才配套以及豐富的汽車文化,則是咱們所缺少的東西。

舉個簡單的例子,許多自主品牌爲了尋求更好的造車資源,都會選擇扎堆設立海外研發基地,以獲取到更先進和更優質的人才資源,像長安就選擇在英國設立了動力研發中心,而上汽名爵和榮威,本身就源於英國,部分技術也來自於英國的研發部門。

爲什麼要費那麼大勁挪到海外,而不是直接把人僱到國內來不就完事兒了呢?

歸根結底,作爲最早發展工業化的國家,英國的汽車文化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別是賽事文化方面,賽車是英國人汽車生活中較爲重要的一環,事實上看回每一個英系品牌的背後故事,賽車運動都是品牌基因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英國本土有着更爲豐富的汽車人才儲備,對傳統造車技術的革新突破,其氛圍也要比國內好上不少。

但將研發中心設在海外也不是沒有弊端,長期以往,在海外投入大量的研發資金所獲取到的技術,難以一時反哺國內,要想要改善國內汽車人才短缺的現狀也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英國的情況則完全相反,即使英系品牌都不在英國人的手裏了,但人家也能憑藉着近百年積累下的豐富汽車遺產,穩坐在汽車強國的行列。

比英國脫歐更可怕的就連英國人自己也不知道脫不脫歐好,在英國脫歐的迷霧之下,影響最大的則是那些在英國設廠的非本土品牌,脫離了歐盟經濟體之後,許多關稅環節都會直接導致成本上升。

但脫歐影響最大的還不是生產的環節,從整個汽車工業發展的軌跡看,即使不受近期脫歐的風波所致,英國汽車工業本身的發展,還是註定低迷。

如何去理解這件事呢?

這幾年全球主流車企都紛紛向智能化和移動出行服務等方向轉型,並不再侷限於將自己定義爲傳統機械製造的領域,而中國的汽車製造是最積極推動新能源化和智能化的發展方向,單單從車機互聯的優勢上,就能夠看出自主品牌以及其他合資、進口車型的區別。

加上國內互聯網發展迅速,即時通訊工具、移動支付以及雲技術均走在世界前列,這些建立起來的優勢,一方面改變了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汽車作爲出行代步的工具,自然而然也需要成爲整個互聯生態的一部分,簡而言之,車機漸漸成爲年輕羣體購車的剛需部分,而在車機系統、智能化甚至是交互的玩法上,英系品牌與中國品牌相比,差得可不是一點距離。

或許我們還可以講得再廣泛一些,不管是英系品牌、還是豐田、福特等主流廠商都有一個共同的“毛病”,由於太專注於傳統機械部分的開發,卻忽視了汽車智能化中,車聯網的重要性,可以毫不誇張地講,無論是捷豹路虎的新車,還是近期較熱的亞洲龍、福特福克斯,其單一的車機功能,和毫不討喜的車載UI設計,實在令人難以愛下手。

除了不好用不說,像百度、阿里、騰訊等來自中國的互聯網企業都與許多自主品牌關係密切,AI人工智能的興起,在許多的汽車使用場景裏都能夠完美兼容,而諸多互聯網技術與新能源動力又碰撞出一種獨特的生態載體,簡而言之,未來的汽車會變得越來越智能和聰明,它可能會成爲你的私人助理或者是出行管家的角色,而車機系統,則是成爲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一環,至少當前英系品牌,做得並不如自主品牌出色。

再者,看回整個大環境,歐洲那一堆主流的廠商,都開始在聚焦這一領域了。

每個時代提供給車企的機遇都是公平的,英國汽車工業長年低迷,這與英國的政治環境離不開關係,脫歐的政治問題最終結果將走向何方,這個我們不得而知,但英系品牌要想復興昔日的輝煌,幹講故事和幹講豪華,在這個年代已不是一件能吸引人的事情了。

中國市場就是一個很不錯的新起點,就視乎你怎麼看待中國市場的頂層設計,以及融入中國本土市場的態度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