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乾隆才識過人,終其一生甚篤吟詩作賦。《清史稿》記載,乾隆四年,乾隆聞聽科舉場上竟然有位67歲的老翁,此翁已經連續40年參加科舉,均名落孫山,此番正拄着柺杖在奮筆疾書。乾隆聞聽硃筆一揮,將老翁特招爲進士,而且專門留在宮中行走上書房,兩廂詩文唱和,此翁即是沈德潛。

  沈德潛年老,留在乾隆身邊並沒有特別的差遣,只負責與乾隆“切磋詩藝”。沈德潛之後,乾隆又命大才子紀曉嵐、和珅等人爲總纂官,編修《四庫全書》,這些都使“十全之功”愈加灼灼生輝。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正值乾隆70大壽,整個宮城內一片喜氣洋洋,從太監宮女到文武大臣,都在想方設法爲乾隆慶賀壽辰。

  彼時的乾隆十分自得,放眼江山天下,民勤耕而糧倉盈,商賈南來北往熙攘見金,康乾盛世已展現全盛之象。再觀宮城內,《四庫全書》修編完成,國庫金銀充實,而乾隆自身年及70高齡,卻耳聰目明無病無災,實可謂福祿壽全。壽辰當日,乾隆在宮中大宴羣臣,和珅等人做詩詞祝壽,以爲拋磚引玉。

  酒酣耳熱,乾隆也揮筆寫下一聯“七旬天子古六帝,五代孫曾餘一人”,此聯一出羣臣立即歡呼雀躍山呼萬歲。衆所周知,古之帝王長壽者很少,能過上70大壽的正統君王,也就那麼區區幾個,而乾隆卻是“七十天子,五世同堂”,何其幸運,故而“沽沽自得”。就是這幅壽聯,乾隆越看越高興,最後直接下令,將此壽聯鑄刻石碑。

  所刻石碑,被使臣分別埋於大清版圖四個最遠最邊界的四方之地,以示乾隆不世之功福壽齊天。時光如梭轉瞬即逝,指針來到1996年,彼時距離乾隆埋下石碑已有兩百餘年,極北的庫頁島上,考古學家意外挖出了一塊石碑,清理掉泥土一看,石碑上竟然刻着“七旬天子古六帝,五代孫曾餘一人”,這正是乾隆當年所作的壽聯。

  這一發現轟動了整個考古界,然而卻是一片悵然慨嘆。乾隆70大壽時,庫頁島仍列在大清的版圖內,而就在乾隆遣人埋在石碑後,一直沉浸在疆土之大的喜悅中時,也禍事暗起。就在公元1785年,也就是乾隆70大壽過完5年,東瀛倭寇就惦記上了庫頁島,不僅明目張膽划船上庫頁島勘測,還聯繫俄人,商量怎麼將庫頁島這塊蛋糕據爲己有,兩下里分一分。

  而深居宮城之內的乾隆,竟然後知後覺,全然不知情,一味好大喜功,沉浸在“十全之功”不能自已。正是乾隆的疏忽大意,纔爲失去此片疆土埋下伏筆,而數年之後,乾隆又忙着辦理自己的80大壽。如此種種清史學者才一致認爲,乾隆晚年的疏弛,是導致康乾盛世極具衰退消亡的根本所在,他遠遠遜色康熙,更不及雍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