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

甄岳來的女兒曾患孤獨症。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孤獨症在中國醫療和教育領域還鮮為人知,在沒有任何資訊、沒有任何前人經驗和現成理論、方法可以參照的情況下,甄老師夫婦對女兒堅持不懈進行"社會性"教育,女兒完成義務教育,職業高中教育,20歲大專畢業後找到第一份工作,25歲戀愛,26歲結婚,29歲懷孕生女…像每一個女孩一樣,她體驗了人生該經歷的各個階段,完成了為人妻、為人母的人生角色。甄岳來認為,這一切都是因為她把提高孩子的社會性當做康復教育的最重心。

甄岳來,她和女兒締造了康復傳奇!一文後,「大米和小米」開始陸續刊登甄岳來·「社會性康復教育」專欄。

往期專欄,請點擊閱讀:

「第一代家長」甄岳來:到底是什麼決定了自閉症孩子的康復結果?

"第一代家長"甄岳來給了這些例子,去幫你設置孤獨症孩子的社會性家庭訓練目標!

今天,「大米和小米」帶來專欄第三期——

探求:「社會性康復」的獨特思路(下)

——教會了泛化,才真的教會了

文 | 甄岳來

「中國第一代」家長

孤獨症「社會性康復教育」創始人

自閉症孩子幾乎都有泛化困難,教過什麼就會什麼,沒有教過的就不會。嚴重困難的孩子,行為、語言等會長久固著在同一個模式上,比如教會了一種系鞋帶的動作,可以多年不變;聽到呼叫後,十幾年如一日地使用同一個詞語應答對方。女兒曾經的刻板歷歷在目,怎樣培養出她的泛化能力呢?自然我記憶猶新。

首先

我堅定地認為「泛化」是關係到孩子能否適應社會的一種生存能力,「泛化」並不是指「我」如何「泛化」,而是「我」怎樣教孩子學會「泛化」;

其次

讓孩子學會「泛化」,重在生活中教,從功能上教,這樣的效果事半功倍;

最後

要讓孩子學會「泛化」,就必須要幫助她突破制約「泛化」的瓶頸——思維!

「泛化」,真的那麼重要嗎?

>>>適應社會需要泛化能力

一個南京媽媽帶著12歲的女兒找我,諮詢了一個讓她不勝煩惱的問題:除了家裡的衛生間,任何地方孩子都拒絕大便,媽媽從來不敢帶她出遠門。我知道,孩子在衛生間的使用上出現了泛化困難。媽媽說,自己也學過很多「泛化」的桌面操作,可為什麼在教孩子廁所的泛化上一籌莫展呢?

泛化困難會給自閉症孩子適應隨時變化的社會生活造成極大障礙。而泛化能力越好,則越能擴展孩子的社會活動空間、社會生活內容和社會交往對象,也就是說,泛化越好的孩子,社會適應性就越好!

>>>解決新的問題需要泛化能力

一個老師問我:「我帶的孩子好像也會了很多東西,可是為什麼他沒有您女兒這麼好的功能呢?」我回答:「或許我和你教的不一樣,你教的是一個一個的具體知識,而我重點教的是泛化能力」。

當年女兒學會了炒白菜以後,我要教她炒菠菜。先領她比較「炒白菜」和「炒菠菜」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相同的地方不用教了,我只需要教會她不同的地方怎麼處理,問題就解決了;女兒學會了炒大部分的青菜,然後我要教她炒肉,還是先比較炒肉和炒青菜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她只需要學會「不同點」的處理,問題又解決了……

上小學時,班裡換了數學老師,女兒哭鬧拒絕進教室。我的做法是:先按照女兒的思路,讓她對比新數學老師和原來的數學老師之間的不同點,她自然能說出很多,然後我引導她重點比較兩個老師的相同點,讓她理解「新老師和原來的數學老師有很多地方不一樣,但是,她們都可以教你數學……」引導她接受新老師。當然,適應新的老師遠比炒菠菜問題複雜得多,但起碼,從思維入手啟迪孩子回歸理性,這是控制、減少孩子情緒問題的有方法之一。

……

知識教不勝教,新問題更是層出不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又複雜多變,就算窮極一生,累死我們也不能把孩子需要的東西一一教會。所以,從女兒的經歷,我深刻理解了什麼才叫做「教會了」——只有教會「泛化」,才是真正的「教會了」!

到底什麼是「泛化」?

遷移、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都是泛化的同義詞。

我們首先要教會一個東西,比如:孩子學會了寫「清」,再學寫一個新字「睛」,並不需要從頭一筆一筆學起,雖然兩個字不同,但也有相同。相同的部分就是孩子的「舊有經驗」,兩個事物之間不同的部分才是孩子需要學習的新問題,這就是我理解的泛化——用「舊的經驗」解決「新的問題」

昨天教孩子學會了買牛奶,為什麼今天孩子就會買麵包呢?因為,買麵包和買牛奶兩件事之間有很多相同點,買牛奶的「舊有經驗」在買麵包的時候是可以遷移過來用的,孩子只需要學會解決買麵包中「新問題」就可以了。

再比如,老師講了例題:「農場里有15匹白馬,有18匹黑馬,問一共有多少匹馬?」,然後仿照例題寫作業:「班裡有22個女生,還有19個男生,問一共有多少個學生?」這就是從例題到作業題的泛化——用「舊有經驗」解決「新的課業問題」。

……

每完成一次泛化,人的舊有經驗就獲得了一次新的補充,隨著舊有經驗越來越豐富,孩子再次泛化到同類新問題的解決時,就會變得越來越容易。

難過的是,自閉症使孩子不同程度地喪失了這種人類與生俱來的生存能力,我們迫切需要重建孩子的泛化能力,那麼,打通制約孩子形成泛化的瓶頸就非常必要——我覺得它就是思維

「泛化」和思維有什麼關係?

1 拉開距離的是思維

孩子的認知活動分為兩個層次:感知思維。感知是認知的初始階段。顏色、形狀、聲音、材質、用處等,這些事物屬性是孩子運用感覺器官獲得的,比如,我「看見」了「蘋果」的「顏色」是「紅」的,這是用視覺對蘋果顏色的感知。

回答「這是什麼?」、「這是什麼樣子(大小、顏色、形狀等)的?」、「這是幹什麼用的?」等問題,說明孩子能夠認識事物的某些表面特徵。值得高度注意的是:感知是一個事物一個事物分開感知的,在這種表面化、孤立性的認知活動上,自閉症孩子與普通孩子的差距並不是很大,在我看來,真正拉開距離的是「思維」!

2 思維是對事物之間關係的認知

在一個三歲半的男孩家裡,媽媽拿出一摞卡片,告訴我卡片上的東西孩子按照指令指、拿、放、命名都已經很熟練,可是,不知道往後該怎麼教下去了。我選擇了四張卡片排列好,問孩子:「在這些東西里,找出一個和大多數不一樣的。」媽媽愕然地看著我:「還沒有這樣教過」。

我告訴媽媽:單張卡片指認、命名再多,也只是量的增加,沒有質的飛躍。提高認知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孩子知道「這四張卡片之間的關係」——這就是思維!

愛看廣告,卻聽不懂有情節的故事,因為故事講的是人與事、人與人的關係;認識每一個單字,不理解由字組成的最簡單的複句,因為複句講的詞與詞、句與句之間的關係;以最快的速度說出計算題的答案,卻不理解「整體包含部分,部分小於整體,整體大於任何一個部分」,因為它說的是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係……

思維是大腦理解客觀事物之間關係的能力。「關係」包括了物與物的關係、物與人的關係、人與人關係、事與事的關係等。如果說感知是孤立地認識一個事物,認識一個事物的一個方面,我覺得,思維則是把「這一個事物」和「那一個事物」、「這一個方面」和「哪一個方面」聯繫起來的心理能力,支撐泛化功能需要的恰是這種思維能力!

3 「泛化」背後的思維能力

泛化的心理依據是孩子能夠找到自己的「舊有經驗」和要解決的「新的問題」之間的關係!事物之間相互關聯的形式和關聯的性質多種多樣,而「舊有經驗」和「新的問題」之間則是既有相同點,又有不同點的關係。

如果孩子不能把「新」「舊」兩個看似獨立的事物聯繫在一起,不能通過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相同點,那就意味著孩子無論學過多少東西,對於解決新的問題都不能產生價值,就意味著孩子在新問題面前仍然要從頭學起;如果孩子找不到「新」「舊」兩個事物的不同點,那就意味著無論情況發生了什麼新的變化,孩子解決新問題依然是全程複製舊有的模式。

泛化,其實質就是孩子對兩個事物關係的處理。

從觀察到記憶,從記憶到比較,從比較到概括,從概括最後一直走向邏輯推理,這是一條思維能力的「黃金線」,而泛化能力的思維支點正是在這條黃金線上——泛化,高度依賴孩子的觀察比較能力——依賴孩子找相同和找不同的能力。

在我的「社會性康復育兒經」里要求以特有的角度、寬度和深度教自閉症孩子認知,這就是:在感知的基礎上走向思維,走向理解事物之間的各種關係——讓認知教育,踩准思維的黃金線!

怎樣教孩子學習泛化

「泛化」是家長和教師在桌面教學上高頻提及的辭彙。我們或許讓孩子做過很多次「拿一樣的」,但是,並沒有研究過這個認知活動的心理根據;我們或許讓孩子做過很多次「拿不一樣的」,但是,並沒有深思過這個操作與孩子的泛化能力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

下面是我總結的在泛化教學上給大家的獨特提示:

第一

正確理解泛化。不能把泛化僅理解為掌握在教育者手裡的技術或者方法,泛化教育的目的是:讓泛化成為自閉症孩子的一種生存能力。

第二

在功能培養中教泛化。教自閉症孩子泛化首選生活項目,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選擇孩子需求度高的「項目」,孩子有動機;生活中有生動、直觀的情境,更便於孩子理解事物之間的抽象關係;生活中學習泛化,本身就是學習解決問題,這也是泛化的最終意義。

第三

掌握泛化的難易規律。按照「極其相同找相同易,極其相同找不同難;極其不同找不同易,極其不同找相同難」的規律,通過調整兩個事物之間的相似程度,為孩子搭建好從易到難的泛化階梯。

第四

注意泛化的維度。泛化的維度從指令泛化,工具泛化,再到時間泛化,場所泛化,宏觀到活動程序泛化,情感體驗泛化,事件、人物關係泛化等等,數不勝數。雖然可以泛化的維度多種多樣,先從單一維度開始泛化,然後逐漸增加維度,逐步實現多因素變化的情況下,孩子仍然能夠解決問題。

第五

用思維能力支持泛化能力。在生活中多做觀察比較訓練,任何兩件事,兩個人,兩個物,都可以讓孩子比較相同和不同,為泛化做好心理能力的準備。

第六

每次泛化成功,解決了問題以後,為孩子做好總結,為下一次泛化做好鋪墊。

女兒的泛化困難是我心裡的一種糾結,直到現在的每一天、每件事,我和女兒依然在自覺地泛化、泛化……當泛化成為我們自己生活中的一種習慣之後,泛化才有望成為我們孩子的一種能力!

讓自閉症孩子作為社會人站立起來,我們只需要寫好「人」字的一撇一捺。

一撇,是孩子的社會功能,一捺就是孩子的思維能力。

教思維,不是為了別的,只因為這一捺它是功能的有力支撐!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