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屈原:從汨江到秭歸,從沉潭村到樂平里

從汨羅到平江

五月初五是端午節,也叫端陽節。端陽節跟紀念屈原有關。屈原是楚國的大夫,後因報國無門而投江——投在汨羅江。如果這一點毫無疑問,那麼我們來看下面。

汨羅江在哪?在現如今的汨羅市嗎?是,又不是。是是因為,汨羅江確實經過現如今的湖南省岳陽市的縣級市汨羅市;不是是因為,汨羅江發源於湖南省岳陽市平江縣與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交界的黃龍山,從東往西流,流入洞庭湖,全長253公里,其中平江縣所佔195公里。也就是說,餘下的58公里才屬於汨羅市。

那麼你說,汨羅江到底屬於平江還是汨羅?

而且,汨羅這個縣級市,在1966年前的1341年中,它並不存在,它是屬於湘陰建制;而平江縣呢?古時羅子國,後改昌江縣,唐朝時期,因忌諱「昌」和當時的王同名,從而昌江改為平江。

前兩年,馬路消息,湖南省政府制定改革方案,要把平江縣肢解,東邊一部分劃歸長沙的瀏陽市,西邊的一部分劃歸汨羅市。別說這個沒有正式公布,省市怕也不敢公布,就是公布,怕也難以實現。因為一旦公布,110萬的平江人民別說頂著將軍之鄉的這個天,即便沒有,也會把長沙市的韶山路1號和湘府路佔領了:你才58公里的汨羅市把屈原的戲份全搶去了,已經讓平江人民憋屈了若干年,現在還想瓜分我「大平江」?門都沒有!

其實,汨羅就是有一張門,才如此「囂張」;反之,平江因為沒有那一張門,才如此窩囊!

哪張門呢?

汨羅江入洞庭湖的那張門,以及因「門」而建的屈子祠!

屈子祠,又名屈原廟,顧名思義,就是為紀念屈原而建,它地處汨羅市城南的玉笥山麓,建築佔地1354平方米,坐北朝南,為單層單檐磚木結構,有三進三廳,十四耳房,前有三座磚砌大門,門樓上刻有13幅表現屈原的浮雕。

屈子祠始建於漢代,歷史很久遠,但現如今見到的,又是1756年的清朝乾隆期間的整修原型和1979年重修的新貌。

但儘管如此,新貌畢竟具備獨特性和唯一性,故而國家把「屈原」交給了只有58公里汨羅江的汨羅市;把一年一度的國際龍舟大賽交給了汨羅市;把所有與屈原相關的紀念活動和文化元素也都一併交給了汨羅市......

——而黯淡了擁有汨羅江三分之二還多的平江縣。

那麼,是國家明智而故意呢?還是平江人壓根對屈原不敢興趣?

從屈子祠到沉潭

其實,都不是。

平江人還是很在乎的。如果說一個有文化、有歷史的縣,並不重視歷史文化名人,那是扯淡。而且,近兩年,平江人越來越感覺到汨羅江、屈原的力量所在,而深深地遺憾當年沒有據理力爭。

平江人認為:屈原不但屬於汨羅江,而且還屬於平江境內的汨羅江;屈原不但投在平江境內的汨羅江,而且在流放的時段還一直生活在平江。

他們的事實依據是:

在平江縣府所在地的漢昌鎮(請不要再叫城關鎮。搞全域旅遊的地方,居然還沿襲計劃經濟時代下的原始叫法),有一個叫澄潭村的村莊,汨羅江穿村而過。古時,那裡是平江縣城通往長沙的必經渡口。平江是農業大縣,平江的特產茶棉麻紙都是從澄潭渡口裡源源不斷地運到省城,因此澄潭在平江的交通史上具有相當重要的位置。

但澄潭古時的「澄」,是「沉江」的「沉」,澄清的澄是後人改的。平江人歷來迷信,其風其盛可能勝過其他地方,他們認為「沉」字不吉祥,於是改名「澄」——澄潭。「澄」是「水平靜清澈」的意思,他們認為這個名字不但有紀念意義,而且又有好的寓意。

事實上也是。澄潭那個地方,兩邊是青翠的山,山映在江水裡,特別的青綠。江水轉彎的時候,順江而下的左邊留下一個回水灣,這回水灣的農田特別肥沃,種植的水果和蔬菜特別甜潤。

但誰曾料想的是,寓意好了,卻跟屈原沉江沒有關係了,於現追尋屈原和屈原文化來說,改得有點弄巧成拙了。

不過,事實如此,讓事實說話。平江人相信:給一個地方命名沉潭,這需要這個人有巨大的影響力,幾千年來,也就只有屈原了。

歷史記載,公元前278年,屈原投江自盡。在投江自盡前,他就在汨羅江一帶活動;投江後,他的屍體10多天後才在現如今的屈子祠附近找到。

可是,各位,汨羅江全長253公里,平均落差為每公里2.8米,農曆五月份在長江以南已經進入豐水季節,如果考慮這些因素,按照遺體漂流的速度估算,10天的距離應該是從打撈點向上游追蹤,距離大概為50公里左右的地點,而這個地點正好是後來命名為「澄潭」的地方。

還有:據平江老一輩人講,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平江的浯口、伍市、時豐等鄉鎮還有過小端陽和大端陽的習俗。小端陽是農曆的五月初五,在自家過節。這一天是屈原投江自盡的日子。汨羅江兩岸的百姓得知屈原投江的消息後,為了不讓蛟龍和魚蝦傷害屈原的遺體,大家紛紛劃著龍舟將雄黃酒、粽子、包子倒入江里,用雄黃酒把蛟龍和魚蝦迷昏,用粽子和包子將它們餵飽。農曆的五月十五是大端陽,帶著老婆小孩到丈母娘家裡過節。大端陽這天屈原的遺體在汨羅江打撈上岸後,老百姓得到消息後相互轉告,因此在這一天走親戚也是對這一習俗的傳承。

從屈原投江後受到的關注程度和民眾熱心打撈的場面可以看出,屈原投江的地點就應該在他生活過的地點附近。況且,屈原投江並不時個人的一時衝動,也不是生活所迫,他是在報國無門,自己的政治抱負無法實現的情況下才投江殉志的,因此他的投江在主觀上就有強烈的政治因素,希望藉此喚起楚國君王的覺醒。如果是他跑到無人發現的汨羅江的另外一個地方去投江就與他的主觀初衷是相違背的。因此在羅人居住的現在的平江縣城附近的「澄潭」投江是比較符合邏輯的。

我們知道,一個地方的取名肯定有它的意義和動機。當初的「沉潭」憑什麼取名?就是因為屈原在此投江自盡而得名。雖然這個是事後推理,但這個推理是完全站得住腳的,因為到目前為止尚未發現汨羅江邊一帶是還有其它叫「澄潭」或「澄灣」的地方,用「沉潭」給這個地方取名那是對偉大先賢的最好紀念,至於後來改名為「澄潭」那是中國文字美好寓意的最好體現。

從鳳凰山到樂平里

其實,屈原故里的湖北宜昌秭歸,也有一個屈子祠。

如果屈原投江的湖南嶽陽汨羅江,是江的話,那麼,屈原出生地的秭歸,卻有長江。

如果看長江的三峽大壩,站在鳳凰山上的屈原祠遠眺,就是最好的觀景台。去往秭歸,從宜昌市區直往大壩攀爬,一路風景欣賞不盡,最終落在半山腰上,如重慶一般的萬家燈火之地,便是新興的秭歸縣城。再在縣城一角的鳳凰山,便是5A景區的「屈原故里」。

屈原故里儘管一切都新建,但既有山水之美的自然風景,又有人文歷史的屈原詩韻。然後沿江而上,在彎彎曲曲,峻峭懸崖中,在經過牛肝馬肺峽後,便是坐船過江登上屈原鎮的山腰;再在九曲十八彎的山峭公路上爬上山頂,越過山峰,拋下長江進入山裡後,在雲山霧罩里行駛七八十公里,便一直下坡,下到坡底最終終地就是樂平里——屈原的家鄉。

去樂平里,如果不像大李這般冒險,是從興山縣方向來,沿著香溪河而上的話,只需十餘公里便有一個叫「七里峽」的谷口,峽谷中有一條鳳凰溪。七里峽峽谷幽深,溪水淙淙。然後追著小溪蜿蜒而入的小徑行走在懸崖之間,能看見崖壁上的千年老藤,抑或涓涓細流滴答而落,墜入鳳凰溪中。峽谷或有皺褶處,有農舍三五間,修篁簇擁,雞犬嬉戲,恬靜怡然。攀援而上,剛好七里,忽然峽盡天開,平疇沃野撲面而來,剎那間很多人便會以為進入「江漢平原」,其實這只是假象,這裡並非平原,而是稍微開豁的「樂平里」。

硃紅色的樂平里牌坊建於1982年。這牌坊在峽谷平野里格外醒目,成為樂平里最重要的地標之一。牌坊左側還有一塊石碑,鐫刻著「屈原誕生地」幾個隸體字。

圍繞樂平里牌坊的,是一大片臍橙園。大李過往時間正是金秋十月,橙子雖還沒有到金燦燦的地步,但青色已到極致,一顆顆吊在青翠的樹上,橢圓圓的,也似牛肝馬肺一般令人產生遐想。

更讓大李覺得有趣味和巧合的是,樂平里的人不會有人去過平江的澄潭,為何也能像平江人的思維那樣,把沉江的沉改為種植甜橙——他們是基於一種屈原所帶來的靈氣,而都不約而同地做了「chen-cheng」的文章嗎?

誰都會承認樂平里是一塊鍾靈毓秀之地。五指山、北峰山、仙女山等山嵐團團圍出一塊千餘畝的平地,即為狹義的樂平里。村人在平地四周依山就勢建起農舍,農舍雖是峽江里傳統的干打壘建構,但星羅棋布,野趣悠然。最有特色的是北峰山上的民居,雖然也是干打壘,但在民居排列上卻別具匠心。從樂平里的平壩上仰望,那些民居如現代詩行,參差錯落,從山腳到山的半腰,此時還是下午三點左右,但已有炊煙裊裊,或許是雲霧遮罩。但總之,纏繞著一種仙靈和神秘。

清澈的鳳凰溪從深山裡走來,穿坪而過,為樂平里的田疇和村人提供了生命的源流。鳳凰溪走到樂平里牌坊那裡徘徊復徘徊,不肯潺潺而去,形成了一個小小的迴流,從而被樂平里人稱為一景曰「回龍鎖水」。與牌坊遙相呼應的降龍伏虎山,孤傲地矗立著另一個地標性建築——屈原廟。

因時間問題,大李沒來得及看屈原廟,也因大李所拜了兩座屈子祠,也就覺得可以放棄一座。畢竟,屈原出生的地方,最重要的是感受這裡的靈秀,領略這裡的風采,尋找這裡的詩韻,甚至,仰一下天、吸一口氣,默默地對天閉眼,都是一種與詩神的同步。

樂平里的岩石、水井、山洞、稻田等自然景觀都有了豐厚的人文內涵。三星山腰的那口老水井成了屈原的照面井;響鼓溪旁的那個山洞成了屈原的讀書洞;溪水纏繞的岩石成了屈原擊鼓鳴金號召鄉親們抗擊侵略者的響鼓岩、擂鼓台,就是那條小溪也是因為屈原在此「響鼓」而得名;屈原耕種過的三丘稻田被譽之為「玉米三丘」;而簾滴珍珠、伏虎降鍾、回龍鎖水等自然山水都被烙上了屈原的印記,並附會出了故事、傳說甚至神話。古人曾以「八景」景名聯詩一首:「降龍伏虎嘯天來,響鼓岩連擂鼓台。照面井寒奸佞膽,讀書洞出離騷才。丘生玉米合情操,簾滴珍珠盪塵埃。鎖水回龍吟澤畔,三閭八景勝蓬萊。」

在樂平里最為傳奇的故事是「屈鄉靈牛」。傳說屈原當年離開樂平里求學時,肩負重籍走到一塊水田邊,突然捆書的繩索脆斷,書籍散落一地,讓少年屈原手足無措。就在屈原舉步維艱之時,不遠處有一位躬耕的老農把套在牛鼻子上的繩索取了下來,來到屈原身旁,用調教耕牛的繩子為屈原捆好書籍,讓屈原繼續遠行。屈原萬分感動,卻又怕沒了牛鼻繩誤了老農耕田。老農說:「你求學趕路是大事,耽擱不得。」聽了老人的話,屈原覺得心裡得到了安慰,但是他還是有些歉意地走到耕牛前,用手撫摸牛頭輕聲對牛說:「牛啊,你要聽話啊!」沒想到屈原話音剛落,牛就響亮地叫了一聲並對著屈原點了幾下頭。老農莫名詫異,扶起倒在水田裡的犁,還沒發聲,牛就拖起犁躬耕而行。到了水田的另一頭,老農說「回頭回頭」,牛聽到老農的話,居然自己掉過頭來。看到這樣的場景,屈原才放心前行。屈原走了兩千多年了,樂平里的牛還記得屈原要它們「聽話」的囑咐。這一聲囑咐,成了樂平里一道永遠的風景。有人專門做過實驗,把外地的牛運到樂平里,前三天必須用牛鼻繩,過了三天也不需要了。而把樂平里的牛運到外地,前三天不用牛鼻繩,三天之後,來自樂平里的牛,沒有牛鼻繩就聽不懂農夫的話了。這樣一個似乎很神秘的傳說,讓動物學家、行為學家、心理學家百思不得其解,他們不斷地進行實驗,企圖解開其中的奧妙卻至今存疑。直到今天,到屈原誕生地朝聖的文人騷客、凡夫俗子,都可以看到「靈牛」們一如既往地遵循著屈原的囑咐,不要人牽著鼻子而自主耕耘。不知道是先有這種異象還是先有這個傳說,樂平里的人堅稱就是因為屈原「要牛聽話」,才有樂平里的「靈牛」。

大李沒有見識到靈牛,但大李相信靈牛的存在,就像相信平江的澄潭村是由沉潭改名而來,跟屈原有關,樂平里的臍橙種植也是由「沉」而來,同樣跟屈大夫有關一樣。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