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

1927年(丁卯民国十六年)48岁春,居杭州吴山常寂光寺。7月移居灵隐后山本来寺。秋,至上海,居江湾丰子恺家。主持丰子恺皈依三宝仪式。期间与丰子恺共同商定编《护生画集》计划。是年春,丰子恺等编《中文名歌五十曲》出版,内收李叔同在俗时歌曲13首。丰子恺在序言中说:「李先生有深大的心灵,又兼备文才与乐才。据我们所知,中国作曲作歌的只有李先生一人

1928年(戊辰民国十七年)49岁春夏之间,在温州大罗山诛茆坐禅。秋至上海,与丰子恺、李圆净具体商编《护生画集》。冬,刘质平、夏丏尊、丰子恺、经亨颐等共同集资在白马湖筑「晚晴山房」,供大师居住。

1929年(己巳民国十八年)50岁正月,自南安小雪峰至厦门南普陀寺,居闽南佛学院,参与整顿学院教育。春,返温州,途经福州,在鼓山涌泉寺藏经阁发现《华严经疏论纂要》刻本,叹为稀有,发愿刊印。9月,在「晚晴山房」小住,10月重至厦门、南安,与太虚法师在小雪峰寺度岁,并合作《三宝歌》。是年2月,《护生画集》第一份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50幅护生画皆由大师配诗并题写。大师在跋中曰:「我依画意,为白话诗;意在导俗,不尚文词。普愿众生,承斯功德;同发菩提,往生乐国。」并云:「盖以艺术作方便,人道主义为宗趣。」是年,夏丏尊将所藏大师在俗时所临各种碑帖出版,名《李息翁临古法书》(上海开明书店)。是年,仲兄李文熙卒,年62岁。

1930年(庚午民国十九年)51岁正月,自小雪峰至泉州承天寺,与性愿法师相聚。4月赴温州,后至白马湖「晚晴山房」。秋赴慈溪金仙寺,讲律两次。11月赴温州庆福寺。时人称弘一大师为孤云野鹤,弘法四方。1931年(辛未民国二十年)52岁2月,自温州过宁波,旋赴白马湖横塘镇法界寺。发愿弃舍有部律,专学南山,从此由新律家变为旧律家。9月,广洽法师函邀大师赴厦门。同月在金仙寺作「清凉歌」。岁末在镇海伏龙寺度岁。

1932年(壬申民国二十一年)53岁是年在镇海龙山伏龙寺为刘质平作书法。年底,至厦门,住山边岩(即万寿岩),在妙释寺讲《人生之最后》。

1933年(癸酉民国二十二年)54岁2月初曾赴厦门,旋返妙释寺。是年在妙释寺讲《改过经验谈》,在万寿岩开讲《随机羯磨》,重编蕅益大师警训为《寒茄集》。在开元寺圈点《南山律钞记》,在承天寺讲《常随佛学》。

1934年(甲戌民国二十三年)55岁2月,至厦门南普陀寺讲律。协助常惺院长整顿闽南佛学院。见学僧纪律松弛,认定机缘未熟,倡办佛教养正院。是年,跋《一梦漫言》,作宝华山《见月律师行脚略图》。冬移居万寿岩,讲《阿弥陀经》。又编《弥陀经义疏撷录》。

1935年(乙亥民国二十四年)56岁正月在万寿岩撰《净宗问辨》。3月,至泉州开元寺讲《一梦漫言》。5月抵净峰寺,后应泉州承天寺之请,于戒期中讲《律学要略》。

1936年(丙子民国二十五年)57岁春,卧病草庵,数月方愈。5月居鼓浪屿日光岩。年末移居南普陀寺。是年,《清凉歌集》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

1937年丁丑民国二十六年)58岁年初在南普陀寺讲《随机羯磨》。2月在佛教养正院讲《南闽十年之梦影》。3月为厦门市第一届运动大会作会歌。5月应邀至青岛讲律,10月返厦门。岁末赴泉州草庵。

1938年(戊寅民国二十七年)59岁1月31日在草庵讲《华严经普贤行愿品》。2月19日入泉州。3月2日讲经于承天寺。后赴梅石书院、开元寺、清尘堂及惠安、厦门等处讲经。5月4日,即厦门陷落前数日离厦门至漳州南山寺。冬初至泉州承天寺,后移居温陵养老院。

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

中国僧俗两界闻名于世弘一法师,在近代文艺领域里无不涉足,诗词歌赋音律、金石篆刻书艺、丹青文学戏剧皆早具才名。而他在皈依佛门之后,一洗铅华,笃志苦行,成为世人景仰的一代佛教宗师。他被佛教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传奇的一生为我国近代文化、艺术、教育、宗教领域里贡献了十三个第一,堪称卓越的文艺先驱,他爱国的抱负和义举更贯穿于一生。


文学艺术全才。下面是弘一大师的语录诗词。

悲欣交集。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度量如海涵春育,持身如玉洁冰清,襟抱如光风霁月,气概如乔岳泰山。

人生多艰,不如意事常八九,吾人于此当镇定精神,胸中必另有一番境界。

今人见人敬慢,辄生喜愠心,皆外重者也。此迷不破,胸中冰炭一生。

不尽人情,举足尽是危机。不体物情,一生俱成梦境。

世出世事,非苦心经营其成就必不惊人;若要超脱尘障,更须一番风霜磨砺。

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何以息谤?曰:"无辩"。何以止怨?曰:"不争"。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宽。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会心当处即是,泉水在山乃清。

余五十年改过迁善之事,今且举十条为常人所不注意者,先与诸君言之:一、虚心。二、慎独。三、宽厚。四、吃亏。五、寡言。六、不说人过。七、不文已过。八、不覆己过。九、闻谤不辩。十、不瞋。

瞋习最不易除。古人云:"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尽。"但我等亦不可不尽力对治也。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

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

德盛者其心平和,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德薄者,其心刻傲,见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弃者众。

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恶,莫大于纵已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施之君子,则丧吾德,施之小人,则杀吾身。

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殃咎之来,未有不始于快心者。故君子得意而忧,逢喜而惧。

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德养天下万世。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已,以弱字御侮。居安虑危。处治思乱。

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公生明者,不蔽于私也。诚生明者,不杂以伪也。从容生明者,不淆于惑也。

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人好刚我以柔胜之,人好术我以诚感之。

知足常乐,终生不耻。知止常止,终生不辱。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祥是处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心术,以光明笃实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为第一。言语,以简重真切为第一。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律已宜带秋气。处世须带春风。

论人之非,当原其心,不可徒泥其迹。取人之善,当据其迹,不必深究其心。

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宏。人险仄,我待之以坦荡。

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内不欺已,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偏则戾。

一念疏忽是错起头,一念决裂是错到底。

省察以后,若知是过,即力改之。诸君应知:改过之事,乃是十分光明磊落,足以表示伟大之人格。故子贡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又古人云:"过而能知,可以谓明;知而能改,可以即圣"。诸君可不勉乎?

世出世事,莫不成于慈忍,败于忿躁。故君子以慈育德,以忍养情。德育,天地万物皆归我春风和气之中;情养,乖戾妖孽皆消于光天化日之下;然后以之自成,则为净满自尊;以之成物,则为慈力悲仰。仅一念瞋起,百万不过积恚所招;世局土崩,皆无远虑所致;士生斯世,宜如何努力以障狂澜也。

人情应酬可省则省,不必迁就勉强敷衍。

以仁义存心,以忍让接物。

小人乐闻君子之过。君子耻闻小人之恶。此存心厚薄之分,故人品因之而别。

欲论人者,先自论。欲知人者,先自知。

严著此心以拒外诱,须如一团烈火,遇物即烧。宽著此心以待同群,须如一片春阳,无人不暖。

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

恩怕先益后损,威怕先松后紧。

涵容以待人,恬淡以处世。

以和气迎人,则乖戾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氛消。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生,则梦寐恬。

凛闲居以体独,卜动念以知几,谨威仪以定命,敦大伦以凝道,备百行以考德,迁善过以作圣。

忍与让,足以消无穷之灾悔。古人有言:「终身让路,不失尺寸。」

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功夫。

自家有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涵育以养深。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屋漏中培来。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处得力。

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才见涵养。

人性褊急则气盛,气盛则心粗,心粗则神昏,乖桀谬戾,可胜言哉?

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聪明睿知,守之以愚。道德隆重,守之以谦。

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故常,而不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聪明者戒太察,刚强者戒太暴。

精细者,无苛察之心。光明者,无浅露之病。

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

遇事只一味镇定从容,虽纷若乱丝,终当就绪。待人无半毫矫伪欺诈,纵狡如山鬼,亦自献诚。

穷天下之辩者,不在辩而在讷。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

善用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妄施。

凡劝人,不可遽指其过,必须先美其长,盖人喜则言易入,怒则言难入也。善化人者,心诚色温,气和辞婉;容其所不及,而谅其所不能;恕其所不知,而体其所不欲;随事讲说,随时开导。彼乐接引之诚,而喜于所好;感督则之宽,而愧其不材。人非木石,未有不长进者。我若疾恶如仇,彼亦趋死如鹜,虽欲自新而不可得,哀哉!

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处世不可太分明,一切贤愚好丑要包容得。

精明须藏在浑厚里作用。古人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

面谀之词,有识者未必悦心。背后之议,受憾者常若刻骨。

己性不可任,当用逆法制之,其道在一忍字。人性不可拂,当用顺法调之,其道在一恕字。

以冰霜之操自励,则品日清高;以穹窿之量容人,则德日广大;以切磋之谊取友,则学问日精;以慎重之行利生,则道风日远。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二十自述诗》序

堕地苦晚,又撄尘劳。木替花荣,驹隙一瞬。俯仰之间,岁已弱冠。回思曩事,恍如昨晨。欣戚无端,抑郁谁语?爰托毫素,取志遗踪。旅邸寒灯,光仅如豆,成之一夕,不事雕劖。言属心声,乃多哀怨。江关庾信,花鸟徐陵。为溯前贤,益增惭恧!凡属知我,庶几谅予。

《金缕曲》

披发佯狂走,莽中原,暮鸦啼彻,几行衰柳。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便惹得离人消瘦。行矣临流重太息,说相思,刻骨双红豆。愁黯黯,浓于酒。

漾情不断淞波溜。恨年来絮飘萍泊,遮难回首。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听画底苍龙狂吼!长夜凄风眠不得,度众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国,忍孤负!

《梦》

哀游子茕茕其无依兮,在天之涯。惟长夜漫漫而独寐兮,时恍惚以魂驰。梦偃卧摇篮以啼笑兮,似婴儿时。母食我甘酪与粉饵兮,父衣我以彩衣。

哀游子怆怆而自怜兮,吊形影悲。惟长夜漫漫而独寐兮,时恍惚以魂驰。梦挥泪出门辞父母兮,叹生别离。父语我眠食宜珍重兮,母语我以早归。

月落乌啼,梦影依稀,往事知不知?汩半生哀乐之长逝兮,感亲之恩其永垂。

《忆儿时》

春去秋来,岁月如流,游子伤飘泊。回忆儿时,家居嬉戏,光景宛如昨。茅屋三椽,老梅一树,树底迷藏捉。高枝啼呜,小川游鱼,曾把闲情托。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

《幽居》

唯空谷寂寂,有幽人抱贞独。时逍遥以徜徉,在山之麓。抚磐石以为床,翳长林以为屋。眇万物而达观,可以养足。

唯清溪沉沉,有幽人怀灵芬。时逍遥以徜徉,在水之滨。扬素波以濯足,临清流以低吟。睇天宇之寥廓,可以养真。

《世梦》

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人生自少而壮,自壮而老。俄入胞胎,俄出胞胎,又入又出无穷已。生不知来,死不知去,蒙蒙然,冥冥然,千生万劫不自知。非真梦欤?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今贪名利,梯出航海,岂必枕上尔!庄生梦蝴蝶,孔子梦周公,梦时固是梦,醒时何非梦?旷大劫来,一时一刻皆梦中。破尽无明,大觉能仁,如是乃为梦醒汉!如是乃名无上尊!

《落花》

纷,纷,纷,纷,纷,纷……惟落花委地无言兮,化作泥尘;

寂,寂,寂,寂,寂,寂……何春光长逝不归兮,永绝消息。

忆春风之日暝,芬菲菲以争妍;

既乘荣以发秀,倏节易而时迁。

春残。览落红之辞枝兮,伤花事其阑珊;

已矣!春秋其代序以递嬗兮,俯念迟暮。

荣枯不须臾,盛衰有常数!

人生之浮华若朝露兮,泉壤兴衰;

朱华易消歇,青春不再来。

《西湖夜游记》

壬子七月,余重来杭州,客师范学舍。残暑未歇,庭树肇秋,高楼当风,竟夕寂坐。越六日,偕姜、夏二先生游西湖。于时晚晖落红,暮山被紫,游众星散,流萤出林。湖岸风来,轻裾致爽。乃入湖上某亭,命治茗具。又有菱芰,陈粲盈几。短童侍坐,狂客披襟,申眉高谈,乐说旧事。庄谐杂作,继以长啸,林鸟惊飞,残灯不华。起视明湖,莹然一碧;远峰苍苍,若现若隐,颇涉遐想,因忆旧游。曩岁来杭,故旧交集,文子耀斋,田子毅侯,时相过从,辄饮湖上。岁月如流,倏逾九稔。生者流离,逝者不作,坠欢莫拾,酒痕在衣。刘孝标云:「魂魄一去,将同秋草。」吾生渺茫,可唏然感矣。漏下三箭,秉烛言归。星辰在天,万籁俱寂,野火暗暗,疑似青磷;垂杨沉沉,有如酣睡。归来篝灯,斗室无寐,秋声如雨,我劳如何?日暝意倦,濡笔记之。

《诀别之音》

落花辞枝、夕阳欲沉、裂帛一声、凄入秋心。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