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信——中国移动的明星研发,为何势头越来越小呢?在那个没有微信、QQ 还是2007版、手机是塞班的天下、平板还没出世的年头,飞信是除QQ 外最知名社交工具。作为运营商中国移动旗下的一款明星产品,中国移动在飞信身上可没少砸银子,飞信5年的研发费用就有足足30亿,而这还不包括中国移动负责该业务的互联网基地的相关费用和飞信推广费用。

而当年飞信刚刚出来的时候,曾说要抢走腾讯20%的用户,而当年飞信也确实有那个势头,最辉煌的时候,飞信活跃用户超过9000万,那可是2011年!不过在今天看来已经是不可能的呢!00后已经是从未听说过有飞信吧!

飞信越发达,简讯却越萎缩了

飞信越发达,简讯就越萎缩,而飞信推出的时候,简讯业务每年给运营商带来的利润依然很多。这本质上跟唱片工业要不要拥抱在线音乐是一样的问题:是自己把自己干死还是等别人把自己干死?这个问题我们看微信起来之后运营商对voip业务的态度就懂了,历史总是相似的,移动,其实没想到最后会变成这样。

特别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移动是个国企。国有运营商在互联网业务上各种水土不服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担不起国有资产流失这个罪名。而飞信这种模式,初期注定要赔非常多的钱。

体制问题成根本?

简讯,其实是一个赚钱的工具,移动搞飞信其实也是砸了它简讯的市场。不过现在移动终于稍微聪明点了,去做投资公司,投资一些有前途的互联网企业,勉强可以规避国有资产流失之类的问题了,就怕又手欠去管投资过的公司的业务。

那相比飞信,其实qq更实用

1、用户粘性大——用户QQ号可以用一辈子。

2、竞争力减弱——飞信靠免费发简讯赢得竞争力,但是现在还有几个人有这个需求?我的手机是16小时联网,各种QQ、微信信息都可以随时接收到。

3、关系链——越多人用就越有用,QQ号几乎人人在用,手机电脑必装,用来沟通的各种功能和体验都很好,还免费,同学朋友同事都在用,想找谁都可以,为什么要去用另一款软体?就像旺旺、MSN我也不用(旺旺也是因为网购需要才用一下)。

飞信的缺陷

1、飞信虽然可以免费发简讯,但是,仅限网内,对方是联通、电信,就不行了,但是联通电信的用户,肯定有QQ号可以免费聊天。

2、飞信不登录客户端也可以以简讯形式收取信息,这是它的优势也是劣势,当有同学恶作剧给你简讯轰炸你就知道烦了。在一年前,我还经常收到没有加好友的飞信信息,都是垃圾广告,最后登录飞信客户端才知道默认给我开启了允许陌生人给我发送飞信信息。

3、当初飞信有各种送话费的活动,靠贿赂用户来博取活跃量的用户数,本来就是不靠谱的。如果每天登录飞信送5元话费,我天天都用你信不?但是一旦不送了呢,谁还用它呢?

总而言之,飞信失败是必然的,微信qq还是占据了市场主导。


对飞信说说自己的看法吧!

1、思维落后:飞信本身是中移动的产品,其实最早出来时本身就限制了用户群体,一些免费的服务和功能(如用的最多的简讯)只针对移动的用户,这等于是开始放弃了电信和联通的用户,有QQ的情况这些用户根本就不鸟你飞信了。飞信07年推出,但直到2012年完全开放注册,允许联通和电信的的用户注册使用飞信的哪些功能。这种非包容的,想自己垄断一家搞的思维本身就不符合互联网的思维,也是不符合用户本质需求的,所以飞信也就只能在现有的移动用户中发展,自己把自己局限死了。等12年再开放注册(见下图当年的版本更新日志),这时再看看整体环境,微信都已经出来1年了,都开始从根子上挖断传统的简讯这类飞信还在推的业务了。

2、国企「原罪」:在所有行业中,互联网是一个最充分竞争的市场,国企他自身的体质就决定了它不适合在这种游戏中玩。流程长,效率低,更主要的是飞信是外包团队在做的,移动只是投资砸钱而已,移动的想法就是这么简单,认为我砸钱(前5年预估是砸了30亿,见下图当年的新闻截图,可以说是巨资了)进去找家公司帮我来做就可以搞定了,就可以和腾讯QQ一决高下了。还从来么见过哪家互联网公司成功的产品,是靠外包来搞的。外包来带的问题会很多,不仅是相互沟通,资源协调等,更重要的是思维,作为外包团队,我只是为你打工做产品,而不是为自己做产品,这想法的本质上就是有差异的。或许外包团队看到的是这些需求,而移动看到的是哪些需求,这又增加了相互沟通的成本,降低了效率。

3、其他:其他方面其实也还有很多,一些细节方面的,比如推广,没见过飞信有过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推广行为,也不记得当年的飞信在推广方面砸过多少费用,软体推广中最传统最常见的做CPA的方式也没见飞信搞过。反正产品出来,推广是不给力的。产品功能上也是没创新的,基本就是一路模仿著QQ走来。更没有审时度势,能抓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创新出自己独特的内容来。

总结来说,飞信这样的产品不成功是正常的,核心就因为它是国企,完全不具备互联网的生存技能,在互联网这个行业不是砸钱就能活下来的地方,况且还是让人家去养的孩子。飞信,现在半死不活,其实挺好,可以作为一个反面教材来警示下也算是它的功绩了。前段时间他们有意想砸点钱小推广下,也联系了一些站点要了报价啥的,不过最后好像也没见什么后续动作。就目前的趋势下,觉得也没啥必要再花钱推了,花了也白花,大势已去。


感谢阅读,觉得回答好可以点个赞以资鼓励,喜欢NB下载的朋友可以点击关注,谢谢!


其实不太想回答这个问题,用的最早的聊天软体是ICQ,登陆时一声轮船汽笛声。用的第一个中文输入法也不是智能ABC而是南极星。第一款mp3播放器是winamp。当时视频播放器比较牛逼的是超级解霸。用的第一个可视化界面的操作系统是win me ,后来用win98。玩的第一款电脑游戏是三角洲,然后星际争霸,帝国时代,红警,还有一款网路游戏叫「ma de」音译了,已经忘记确切名字,反正出招是你要敲命令行,移动也要打 /移动 某某地方。再后来玩网游奇迹,4区1服 154级智弓,升级用了1年4个月,45块钱一张月卡,曾经花了800多买祝福宝石冲装备,那时候也是挺傻,2000年左右的时候800也不算小数。也玩cs1.3,其实1.3之前叫halflife,半条命,再之前叫雷神之锤,1.5也玩,1.6就不怎么玩了。说起来回忆还是比较多,也是通过玩游戏对计算机有了兴趣,从而决定了今后的职业走向-程序员,毕业后主要从事c#开发,c++也可以,从600块开始用了5年做到了18k,也因为做程序员开始长痔疮,颈椎也有问题,天天熬夜,整夜睡不著,包括现在这么多年过去了熬夜的习惯依旧存在。现在凌晨3.35,该睡了。哦,现在不再做程序员了,转技术管理岗位,清闲了不少,不过也感谢做程序员的日子让我养成很多好的习惯,比如有任何困难都会自己不遗余力的去想办法解决,就像当年为了一个问题自己去查一个多礼拜的MSDN一样。人生总是在遇到困难与解决困难中度过,如此反复。


飞信可以说是一个遗憾,如果不衰落,那么必将是社交领域的领头羊之一。飞信是中国移动推出的通讯业务,最早始于2007年,那一年苹果才刚刚推出第一代iphone。背靠中国移动强大的用户群体,飞信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当时那个环境下,简讯和飞信之间的免费互动俘获了大批的用户。

但是在移动互联网到来的时候,飞信却迅速的垮掉了。不仅是因为对手的竞争,自身也有著重要的原因。我们来看一下吧:

1,由于自身作死,飞信最开始是在移动用户之间进行免费沟通的,并不针对联通或者电信用户开放。也就是说,只有移动用户才能享受到免费的简讯服务。这一招虽然保证了移动用户的增加,但是也把上亿的联通和电信用户拒之门外。虽然之后开放了联通和电信用户,但是为时已晚。

2,不重视,从基因上讲,中国移动是一家通信公司,而不是一家软体服务公司。飞信还是外包的一项业务,作为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公司,移动是没有担忧的,对飞信业务不够重视。而且由于是简讯和软体之间的互动,由于系统不稳定,造成用户接收不到简讯或者延迟,用户体验差劲,也导致了大批用户的流失。

3,飞信败给了时代。飞信火也是在3G时代之前,还记得那个时代春节的时候,我们能接到数以百计的拜年简讯,那是简讯的黄金时期,也是飞信的黄金时期。在3G时代之后,移动互联网开始普及,简讯已经不能满足需求。而兼具有文字,图片,表情的社交通讯工具呼之欲出,飞信也不可避免的淡出历史舞台。飞信最大的优势是简讯免费,当大家都不再需要简讯的时候,这个功能也就变成了鸡肋。

4,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app的冲击,在智能手机的发展以及普及,安卓生态的繁荣,越来越多的通讯软体如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当时有小米的米聊,360的口信,盛大的有你简讯,以及腾讯的qq、微信等产品,都对飞信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而互联网企业做出的产品比飞信的体验更好,也更稳定,所以飞信迅速的败阵下来,慢慢的被用户们所抛弃。

如今的飞信还想卷土重来,想要主打企业级的社交平台,已经没有当年的雄心壮志,也不是和微信同一个量级的竞争对手了,飞信的竞争对手从微信转移到阿里钉钉上来,不过前途未卜,想要再现当年的辉煌很难。


当飞信渐渐从人们的视野里淡出的时候,忽然在知乎看到这个问题,一下就把我的思绪拉到了学生时代,上大学的四年私以为是和即时通讯关系最紧密的时间段,而我的这四年(2006~2010)恰又见证了飞信从无到有、从有到盛、从盛到衰的全过程,个人对其的感情非常深厚。如今我并非通讯和IT的从业者,虽对科技线关注度一直较高,但肯定没有其他回答者信手拈来的行业内幕,提起好久未写的笔,我只是试图从一个普通使用者的角度去阐述飞信带给我的一切,纪念我那和飞信一起渐行渐远的青春的同时,挖掘出我认为的衰落原因。

衰落:由兴盛转向低落。

一、飞信出现的历史背景:

1、移动终端方面:

2006年,手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V3在街机了好久之后开始退流行,MOTO力推以ROKR E2为主力的新一代LINUX智能机时代(现在看来,那只是个笑话),诺基亚也从S40将主要精力推放到3230、7610等第一批S60智能机之上,手机上网真正意义上成为了那一批国际厂牌手机主推的功能。

2、运营商方面:

那是一个中国移动所向披靡的年代,凭借全球通、动感地带、神州行三大品牌的全方位立体攻击,那时CMCC的占有率也是中国移动在2010年以后一直可以活在过去的资本。在硬体的普及下,移动开始在通话套餐、简讯套餐之外的第三个领域上网流量套餐上发力,进入了wap上网推进的第二个阶段(第一阶段以为人民服务的20元无限流量套餐被终止而结束,此为摸索期)。

3、需求方面:

在06年淳朴的人们联系主要还是靠语音通话和简讯,而wap上网更多的是被用于浏览网页看股票挂QQ之类。但是有这么一群人,作为社交场合的高富帅,他们的生活已经被移动的简讯套餐局限,无时不刻都在发简讯联系朋友的他们怎么能满足500条、1000条的套餐。于是,自建伺服器免费发简讯的应用出现了,我清晰地记得它们的名字:Xrose、Zozoc、Pinco、魔图通等等,我们小心翼翼的用JAVA或塞班装上这些应用,可以使用流量登入然后免费发简讯,多么的高端大气上档次啊。但是这些软体缺点太明显:发简讯需要内部积分,而积分是要靠看新闻看天气玩游戏或者充值才能得到的,拜托谁有那么多时间跟你耗;第三方伺服器在使用人数增加后极不稳定,发简讯能不能收到要看人品,有没有搞错我联系的可都是白富美怎么可以允许你各种miss。稍微繁荣了一阵,大家都不稀罕了,还是一本正经发简讯吧,最多碰到和我一样的时尚高端人士可以享受一下手机QQ带来的便捷。

就在这个时候,准确抓住了市场需求的移动官方出品的具有免费发简讯功能的即时通讯应用—飞信(Fetion)横空出世。我们这些当时的大学狗就像看到了麦迪35秒13分老天都流泪一样惊为天人。

二、飞信全盛时期的竞争力

1、功能方面:

使用流量登陆后可以向任何移动号码免费发简讯,这就是飞信最主打的功能。具有官方背景,伺服器稳定且快速,在客户端→简讯,简讯→客户端,客户端→客户端直接可以自由切换直接回复,每日简讯发送数量没有限制。

2、普适性方面:

手机厂商是开始推智能机上网了,运营商也的确加速推进流量套餐了,但是请不要忘记那时一个国产功能机和山寨机横行的时代,大学校园里随便走走,手里拿著山寨机放香水有毒才是那个时代的特征。正是因为飞信具有简讯接收的功能,所以在山寨机使用群中它一样有不错的口碑。身边甚至有为了使用飞信而把手中的山寨机换成了一台支持JAVA 的国际品牌机的例子。就算你坚持用山寨机,上不了移动端的应用,至少你还可以接收简讯,还可以用电脑装PC客户端,这样全方位的覆盖特点使飞信迅速普及。

很快,飞信就从那一小拨社交高富帅普及到了大众视野,更多人使用它作为平时打招呼、节日祝福、日常联络的工具。07年开始,我就记得大学里各种辅导员啊学生干部啊全都开始使用飞信群发通知,逢年过节时候大家都是开著电脑用飞信群发祝福简讯了。我们逐渐习惯了飞信带来的强大的集群信息推送功能。

3、资费方面:

飞信的资费只来自于其产生的流量费,经过长年的挂飞信经验,它的通讯演算法还是做得不错的,流量低于QQ,与其动辄几十条上百条的简讯推送省下来的钱相比,飞信的高粘度用户24小时挂机,每月给它预算50M也就顶天了。

4、应用生态方面:

在iOS和Android出现之前,JAVA、塞班、WM各家系统,飞信均完成了开发分布。其中用户体验和迭代速度最好的是S60版本。

5、推广方面:

移动准确的抓到飞信的使用群体绝大部分集中在动感地方品牌下,于是那时经常能在网路和传统媒体上看到以周杰伦、S.H.E、潘玮柏旁边挂著飞信广告的海报,在广告上的点移动抓的很准。除了传统文案,移动还经常会在飞信上有一些公众账号,类似现在微信上的公众号,用户可以和它们进行各种互动,例如每天猜灯谜赢话费之类,这样的方式在那时还是非常新颖的。另外,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飞信还曾经和QQ合作推出过一个类似于超级QQ的业务名叫「飞信QQ」。

6、小功能模块方面:

除了主要的即时通讯功能,飞信自然而然会颇有野心的加入一些小模块,例如账号等级成长等等。但让我最印象深刻的是,飞信的内置表情,我一直以为这套表情是迄今为止所有通讯应用中最生动最有爱的一套表情,不多说,上几个给大家体会体会。

三、飞信的缺点及发展后期的瓶颈

1、防打扰机制的不健全:

飞信在开始普及的那会,在我们同学圈子里流行这么个恶作剧:确认X同学没有开飞信客户端,然后我们自己打开客户端,开始各种简讯轰炸,于是X同学的手机就像来电话一样铃声震动不停,在无休无止的简讯中X的手机娇喘连连处于假死状态,只能拔电板或者等它自动关机。

虽然具有黑名单功能,但是飞信防打扰的机制的确不健全,系统应该可以从简讯发送的频率和数量上进行演算法优化,避免上述恶作剧的发生。

2、客户端质量的参差不齐:

飞信的PC客户端因为吃内存而卡顿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我就经常出现玩著全屏的大游戏正欢之时,被后台挂著的飞信弹出的即时消息搞死机的例子。

前面说的完整的应用生态,并不能掩盖各平台应用质量的差距,往往是塞班的界面比JAVA和WM的界面都要高出几个版本,甚至会出现同样的表情从塞班端发到JAVA端就是乱码。

在应用质量这样的硬指标上的停滞不前,那是找死的节奏。

3、3G大背景的生态选择:

2009-2010年开始,移动端就不是塞班这样的砖头机的小打小闹了,属于Apple和Google 的时代终于来临。不论iOS和Android 的生态对数据流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哪怕是S60后期3G的已经被深度整合进了系统,中国也在晚了朝鲜好些年之后开始普及3G。中国移动的奇葩TD,在这时开始力不从心,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转投到国际范的联通和电信麾下。

飞信能给联通和电信用户带来什么?呵呵。毛。

4、新一代智能机背景的生态选择:

Google原生有Gtalk(不要再提伤心事),iOS后期有imessage。

国外有Kik、Line、Whatsapp,国内有微信、米聊、易信(总觉得哪里不对)。

新时代下用户们谁还会为了一条免费简讯去折腾飞信?


飞信,是中国移动与2007年推出的一款即时通讯应用软体,它成功打通了手机与电脑,你可以在它的pc客户端中输入简讯内容, 然后选择通讯录中的联系人,点击发送,及时对方不在线,也能收到你的信息,而且还不用花钱。它甚至有点微信的意思——手机上安装飞信后,基本上就能实现网路聊天了。在那个发简讯都掐著条数,数著字数的年代,很多人将其称作是省话费的利器。按照北京晚报的说法,在鼎盛期,飞信的注册用户接近5亿,活跃用户数也有9000万。

年它可是比QQ多个功能就是你不在线,它也可以发送简讯到你手机,还免费,利用中国移动强大的用户,本以为可以稳操胜券,令人想不到的是它还是挂了。究其原因,我觉得还是QQ那个时候占据了8090年轻人主体,到后来,00后自然而然顺应潮流。同质化严重的聊天软体,并不能拯救它。尽管一直在模仿,可从没有超越。

1.国企不同于民企,移动毕竟是扣著国企的帽子,主营通信业务,所以衍生业务上没有投入过多精力,用户优先原则从2007年到2012年,整整5年,飞信才实现了其他运营商号码使用软体的基本功能,开放注册,这段时间给了QQ、微信足够多的时间去占领市场。

2、界面优化缓慢,QQ已经把聊天界面做得非常美观的时候,飞信依旧没有做出太大改变,在用户体验方面逐渐落后竞争对手。

3、没有形成完整的用户存留体系,中国移动在推广飞信的时候找准了学生这个团体。但在学生离开校园后却没有做相对应的存留处理,学生用户基本离开校园也就离开飞信了,但腾讯的社交平台不仅填充了更多内容,而且还即使接入了适合办公使用的微信,导致飞信的市场再次被蚕食。


曾经服务于飞信一段时间,说说切身感受吧。

1,典型的国企风格,决策流程和时间长。

2,典型的国企风格,领导意志和意愿是要坚决执行。

3,典型的国企风格,不是创新者,而是追随者,新功能新技术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出乱子,只要模仿就行了。

4,典型的国企风格,合作模式僵化,不能灵活多变。

最重要的一点!!

飞信本身就是一款被互联网企业倒逼出来的产品,如果没有QQ会有飞信?如果没现在简讯的没落,会有融合通信?飞信的定位就是一款应对型产品,不是进攻型产品。

运营商上百亿传统话费、简讯费、增值费的现有业务,允许让一个自己体系内的产品去革自己的命?

腾讯已有QQ这个巨无霸,还能做一款同类型竞品微信。这种事情在国企内是不可能出现的。是要丢乌纱帽的!


好问题!

但是,飞信并没有销声匿迹,只是与中国移动的融合通信进行了整合。其主要功能和微信的还是有很多差不多。

新的飞信-和飞信,最大的问题是用户的使用习惯,由于是移动的产品,电信和联通的用户用的就很少。

至于是否有机会,个人认为只要移动自己不放弃,一直持续地迭代更新,凭借移动的用户规模,还是有机会的。


垄断意思作祟

不开放给联通、电信等其他平台的介面。用我是老大,听我的想法去控制市场。其简讯是只能移动内部相互免费,想发到联通、电信均一律收费。如果这样,我用手机发即可,还用多装个软体麻烦自己?

当年简讯还有很红,因为数据流量通讯、智能机没有普及的年代。简讯是简单通讯的重要、垄断的方式。我没记错的话,貌似2004-06年左右。春节年三十吧,发出贺年简讯,一天的利润,是利润,再强调一次是利润就4亿人民币,这个还在央视说了。具体数字真不记得,但确定是一天简讯的利润就数亿计算。

10年多的事了,当年我看新闻什么的看到,这个数字震撼了我。

你想像一下,当年他们捂著这个金蛋,怎么想得开放呢,给你联通、电信、腾讯分一杯,白痴啊?

当简讯已经被流量代替时候,移动醒悟过来的机会都没有了。

当年如果移动开放这个介面,三大运营商都可以互通,简讯价格下降到一半或者更便宜,这个就可以成为装机必备软体。

垄断意识,使得移动错过第一次用一个飞信软体,统一三大台的机会,甚至PC端都可以统一。

成也简讯、败也简讯

流量通讯发展时候,也链接到QQ上,你可以通过简讯形式发到QQ,当年QQ也想占领简讯市场,QQ之间相互发送,假设你不在线,而你又捆绑了电话号码,QQ信息则会转发为简讯,QQ老用户知道,但用的不多,要钱嘛!

当年腾讯已经开了QQ这个后门给移动了,移动还以为自己很牛逼。只要移动想,腾讯趴在床上任你干.....所以大家别想腾讯不会配合, 腾讯想跟移动干,移动不干你而已。

QQ一直就是流量通讯上用户最多最大的平台,这个平台给过移动机会,后门大开任何干的,你不把握机会而已。

当年只要一招,腾讯QQ尽归移动。QQ号码绑定手机号码,QQ发送信息则可以转发为简讯,发送到手机,免费!

在2005-2009,刚好就是腾讯QQ发展最黄金的时间,90%以上用户像我这样在校、刚毕业的10-20多岁小鲜肉,钱包不鼓,有点小利益挖空心思抢。此举绝对使得QQ和手机号码进行完美的统一。

当年如果移动凭借这个机会,用2-3年时间,逐步将Q号和手机号捆绑完毕,最终在2009 2010年之前完成Q号就是手机号,手机号就是Q号,两者不再分离,到最后逐步淡化QQ号的价值,这样今天飞信完美过渡到流量通讯,腾讯则连微信都没机会做出来。

移动这种国企的思维,我们正常人很难理解。明明是大好机会,偏偏不干。这个和有线电视一样,今天有线电视已经逐步失去市场,看电视人越来越少,甚至接入的用户都在每天下降。

而10年前,互联网疯狂发展时候,电信、网路(长宽、电信等)均找有线商谈,想整合全国三网合一,有线电视是最坚持拒绝合作的一方。导致谈了多年三网合一到今天都没有完成。今天,网路现在逐步已经成为主流,现在谁家新装不拉网线(或者电信)来上网,而有线电视变成可选择一项了。有线电视当年看著巨额的初装费、月费,乐滋滋地以为自己统一了宇宙,哪知道短短十年,就已经在市场跑到最后,再10年之后,市场上海有没有他,都不确定了。

到了今天,流量通讯必定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三大台仅仅是依靠自己是国企,把握巨量的通讯资源死守不肯开放这个介面而已。未来10年,三大台如果没有在流量通讯及时转身的话,10年后,他们就是今天的有线电视。


回答这个问题,先讲下通信三巨头(联通,移动,电信)的打压。

最早的时候,估计好多00后还没出生的时候,手机是特么的双向收费,就是说过,你给A打电话,不仅你打电话的要掏钱,连接电话的A也要掏钱,所以那个时候,能陪你聊电话的,真的是生死之交的关系。

随后简讯功能逐步推出,其实应该说是国外手机出这个功能,(因为那时候没有国产手机,全是进口的,但是三巨头),但是国内一直不更新,害怕简讯功能,抢走用户的电话功能,受到损失,磨磨唧唧拖拉了快1年,才最终确定这个功能,就这还是1条1毛钱,国外早都是每月送几百条了。

言归正传,飞信功能最早是被腾讯手机QQ给逼出来的,用户用手机开通了腾讯手机功能,把简讯功能盈利抢走了一大半,移动一看,著急了,也要开发出类似腾讯手机QQ的手机软体进行抗衡,好的,用户大部分拉回来了,新问题又来了,大家又开始「不打电话」,「不发简讯了」,怎么盈利?

飞信怎么没落了,很多人的回答都入木三分,我就不絮叨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飞信或者说移动的市场决策层,绝对是一群鼠目寸光的货,光想著收话费,不懂的战略目标,腾讯玩的就是抢先占领市场,说白了,拿钱砸,砸到没有人竞争了,他就成垄断了。

飞信是个好软体,至少当年确实是。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