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長城並不像很多人認為的那樣,只是一堵「阻攔」外敵的大圍牆。

最近看了一本書,對長城的解讀很新穎,分享給大家。

第一,長城並不僅僅只是一條長牆,它是一套完備的軍事防禦體系。

首先,長城上的烽火臺,大家都知道,在發現外敵的時候,就會依次點燃,這可是在電報之前,最快的軍事預警方式!

再者,光有快速的預警方式是不夠的,還得有快速的援軍趕到纔可以,這就要說到長城的選址了,大家都知道,長城一般都建在崇山峻嶺之間,這可以大大減緩外敵的到達時間,給我方援軍爭取更多的時間;那麼,你可能會說,這樣我軍到達的難度也會很高啊。那恐怕你沒登上過長城,長城不僅僅是高,而且很寬,平均有5-8米寬!並且都是磚石平鋪的路面,這就很方便來運兵!不管是步兵還是騎兵,都可以在長城上賓士。當敵軍還在翻越崇山趕赴長城的時候,我方的邊境駐軍就可以沿著烽火臺,一路馳騁趕到了。所以,很節省時間成本。

雖然說「萬裏長城萬裏長」,不能再這麼長的戰線上,處處佈防,但是有了及時的預警方式,與快速的運兵速度,長城就非常的實用,非常的節省成本。

不然,可以翻看一下歷史,對長城不重視的朝代,也就唐與清,清朝就不說了,關裏關外都是他家的,長城幾乎用不上。唐朝是不用長城,但是卻需要在邊境駐紮大量的軍隊,以致形成了後來的軍閥割據,藩鎮林立,終釀苦果。還有宋朝也是類似,宋朝因為長城不在自己手裡,所以不得不大規模擴軍,造成巨大的財政負擔,而且軍隊的戰力也沒有起色。

第二,長城不僅僅只是具備防禦功能,對於進攻也是很有幫助的。

在戰略上,中原的軍隊就可以把長城作為對抗草原的前沿陣地,對外出兵作戰,就不用從首都(長安、洛陽)集結軍隊,再長途跋涉趕去邊境了。再者,有了長城作為後方,中原軍隊就可以,依託長城主動出擊草原軍隊,贏了就推進,輸了就退回長城,你看有了長城,中原軍隊進攻草原更是容易;而且,草原軍隊一旦進攻長城的一個關隘,其它關隘還可以出兵夾擊。當年秦始皇就這麼來打匈奴的,對此,史書上的表述常是,匈奴一敗,退卻七百里。他們一點都不敢在長城附近晃悠。

有人可能會說,這麼長的長城肯定有薄弱的地方,草原部隊集中力量攻破這一點,長城不就沒用了嗎?其實,這也是一種很深的誤解,只把長城作為一個圍牆來看待了。

集中一點,突破長城很容易,但是你摧毀不了長城這個作戰防禦體系,不管你推進了多少裏,你的後方始終是不安全的,只要中原軍隊趕到,把口子一睹,你想出去可就難了。不信你可以去看看清史,看看皇太極的遭遇就知道長城的利害了,皇太極6次越過長城,不管帶多少萬人來,都只是搶點東西就走,而且,往往也佔不到多大的便宜。

所以,即便突破了長城的一點,攻進中原,也不能實現佔領與駐軍。

對於長城,我覺得我們不能脫離實際情境來評判它的價值。難道中國古人真得那麼傻嗎,傾盡全國的力量,去修建一個毫無用處的長城?而且歷朝歷代反覆修繕,這怎麼會是一個毫無用處的工程。


這是個有趣而且值得探討的問題。我們知道,自秦朝在趙國等國家的城牆修築連起來形成長城之後,除元清等外族政權以外,基本上各朝各代都在不斷維修長城,那麼長城實際上除了具有阻擋外族的作用以外,還有什麼效果呢?

經濟封鎖

長城在經濟還是有非常非常大的優勢的,它絕大部分的遏制了在草原發展的一些外敵。因為大多數的少數民族政權的生產能力是落後的,這種生產水平很大一部分阻礙了他們草原上的發展以及自給自足得能力。所以這也造成了有時他們必須要對外進行一些生活所需品的交換,來維持基本的生活。

比如,通過互市向中原人民售出一些東西,來換取他們平常需要的東西。這樣一來他們也就會有一些生活來源,所以他們其實是特別願意和中原人民合作的。而長城的存在則是方便了中原王朝對外部的經濟監管。

民族分類

實際上,在秦朝建立了以後,長城阻礙了華夏民族和少數民族的交流和遷徙,逐漸形成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促進了民族的分類。

防禦外敵

這個原因就眾所周知了,長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軍事防禦工程,它並非簡單孤立的一線城牆,而是由點到線、由線到面,把長城沿線的隘口、軍堡、關城和軍事重鎮連接成一張嚴密的網,形成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

以上便是我的回答,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有更多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進行進一步討論。


關於長城,有諸多的民間傳說和官方表述,秦始皇修長城,耗費巨大人力與物力,所為者何?僅憑這工事,能防禦外敵嗎?一個橫掃六國,一統六合的雄才霸主,面對草原的落後的遊牧部落,退守是其策略嗎?如果不是,那為何要修長城呢?

事實上,修長城,背後的原因,並沒那麼簡單。

明面上,塞外地域廣闊,逐草而居的遊牧部落,彪悍梟勇,善騎射,戰鬥力強,從週末烽火戲諸侯,到趙武靈王學習他們的「胡服騎射」的改革,可見一斑。他們的騎兵具有機動靈活的特性,每逢災害,這些部落牧民呼嘯而來,虜掠而去,對中原以農耕為主的文明是巨大威脅。他們既可單兵,又可規模大小不一的彙集,在漫長的邊界線上,彷彿幽靈,神出鬼沒,防不勝防。而中原的步,戰車重兵集團,無用武之地。所以秦統一以後,這成了國家最大的威脅。

修長城並不能完全阻止胡人南下,但可以破壞其機動性,阻緩他們進入的時間,為中原重兵集結圍追,提供機會。正如後來抗戰時扒鐵軌,挖深坑等破壞道路之類,阻止機械化部隊推進速度。

其次,修長城,可斷絕邊民與胡人交易,由於遊牧民族經濟單一,許多生活用品依賴與中原交易而得,比如必需的鹽,衣服等用品,修長城,相當於經濟封鎖制裁,對其實力壯大起到制約作用,這是最厲害的。

而暗地裡,六國一統,人心不服,易生反叛之心,通過勞役,破壞反叛力量,削磨意志,達到臣服目的,同時,秦國國民,自商殃變革,以軍功論賞,爆發巨大戰鬥力,現在戰爭結束,一大羣要論功行賞,安享榮華富貴,那哪還有戰鬥力?國家哪有這麼多的賞賜兌現?所以只好繼續四處徵戰,外修長城,內修阿房宮,把這些人耗乾耗死,就不必兌現了。

這是深層次的原因。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用了僅十年的功夫就橫掃六國,一統華夏,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國家。秦統一中國後將六國所有的貴族揖押到都城鹹陽進行監管,又將六國原來的兵卒集中到驪山修建秦皇陵,及萬裏長城,六國己滅,天下一統,按理秦始皇可以高枕無憂,可以刀槍入庫,馬放南山了。然後做為一國之君,千古一帝的始皇帝卻憂心忡忡,徹夜難眠,原來有方士盧生算得秦的國祚很短,將被胡所滅,所謂「亡秦者胡也」,胡不言而語,胡人也,始皇帝立刻不假思索的認為將來能使秦國亡國的是胡人,於是乎他派大將蒙恬率精兵四十萬,將胡人趕到很遠的地方,然後徵集天下絕大多數的民力來修築萬裏長城。因此我們可以斷定當年秦始皇命人修萬裏長城的首要目的就是抵禦胡人,延長國祚,以便使秦的江山千秋萬代。萬世永存。

當然萬裏長城除了這個作用以外,還要許多其它的作用,在此不多贅述,因為這些作用都是次要的,也是後來自己想像出來的,而作為始作俑者的秦始皇我想他的主要想法還是抵禦胡人。

然而一切事情都是內因起主要作用的,如果一個人,一個國家不主重內部素質提高,加強內部管理。不注重民生,那麼再強大也要轟然倒掉,很快亡國的,秦始皇也如此,秦王朝也如此,由於秦國連年徵戰,橫陳暴殮,惡習已久,傳到二世時更甚也,因而終於引起來了大澤鄉起義,繼而天下大亂,羣雄並起,終於亡國。也許秦始皇在地宮也弄不明白,原來,滅亡秦國的不是胡人,而是自己的兒子胡亥,這大概是天意吧!


這個沒得說

1.主要用處就是用來防守邊境的

2.但要深究的話 也可以用來經濟封鎖,主要是走私

3.在一個中國是一個邊境很長的國家,在古代信息不發達情況

下,長城可以用來烽火傳情(情報)

4.也許作用還可以防止國民外逃(這個瞎扯的)

5.放到現在的話,可以收門票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