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的讀音從最初演變到如今的「dǎ」,主要的演變歷程是怎樣的呢?是否有其他與其演變過程類似的字呢?有什麼音變規律在其中呢?突然好奇,請教各位大神。


「打」字失去-?韻尾不是受吳語影響,而是受唐代西北邊境官話的影響。

唐末西北地區官話中有韻母為a?的陽聲字-?韻尾脫落的趨勢,失去了-?尾的「打」的讀音影響了關中乃至中原,最終席捲了大多數現代漢語方言。反倒是吳語(至少蘇州話)的「打」與「冷」同韻,保留了「德冷切」的讀音規律。

「打」字在中古前期被造出來時,發音是帶-?的,在廣韻中標註為「德冷切」和「都挺切」,推導現代漢語讀音分別為「děng」和「dǐng」。唐末五代時,除吳語外的多數漢語方言的「打」完成了陽聲字到陰聲字的轉變。北宋時的沈括注意到了吳語的存古現象,《夢溪筆談》中有「吳人呼擊為都冷切」的記載(太久沒看原文,字句可能有出入,但意思肯定沒錯)。


打 ????&>ta

一下關中片解州小片韓城話

冷 lr???&>lia

生 ????&>?a

太多不寫了,主要就是

梗攝二等讀a/ia

梗攝三四等讀?/i?

曾攝深攝讀??/i??

至於為什麼打字沒有讀入知二庄轉為舌葉再轉為平舌,這就有可能是一個比唐時期要更早的口語音變了


打是撻的音變代替者,或者說打代替了撻這個字,是一種俗體,打這個字的聲符是「丁」,是梗韻的二等和四等,可能在唐末五代發生了這個替換,宋人已將打-deng讀da了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