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貴!由於旅行車的車身結構相對轎車更為複雜,這就使得其成本與售價都會高於普通版的轎車車型。而且目前國內的旅行車大多以進口車銷售為主,因此還要面臨高額的稅費。

其次是,面子!國內大部分人都是好面子的,就好像很多年前你買兩廂車會被人嘲笑一樣,大家都覺得三廂的才是車。旅行車亦是如此。很多人對這種車型認識較少,他們對於旅行車的印象大多只是三廂車加了個大屁股,覺得不協調或者有點拖沓。

最後是,競品!國內消費者並不是對大空間沒有需求,而是SUV車型更對他們的胃口,在滿足了他們對空間的需求之外還額外附贈了威武的外觀、更高的離地間隙和看起來更強的越野能力。這也是導致旅行車萎靡不振的原因之一。

總而言之,如今旅行車在國內的狀態就好像在農村開了個大酒店,好歸好,但承受不起;又好像全聚德都是奔著烤鴨去的,服務員推薦個火燎鴨心,聽著看著都不錯,但又沒有勇氣去嘗試,最主要的,還是這有點「嚇人」的售價,完全顛覆了國人的消費觀念,只能選擇敬而遠之。


這事得從歷史源頭說起。私家小客車大規模進入中國的千家萬戶其實是上世紀末/這世紀初的事,距今不過20年而已。在此之前的數十年里,我國路上跑的小客車絕大多數都是「公車」,其擁有者是單位或者公司,以公務用途為主。一方面,這些公家的車並不太考慮全家人拉著行李出門郊遊的需求;另一方面,當時市場上的車型選擇也比較少,旅行車就更少了,所以在早年間馬路上的大多數小客車(除了小面),包括各種公務用車,計程車,警車等等大多是三箱轎車。桑塔納旅行車作警車的也有一些,能拉更多的警用裝備,不過畢竟是少數。

這就給人們一個印象,汽車就應該是三箱的才對。後來人們有能力購買私家車時,首先考慮的也是這些三廂轎車。其實當年市場上並非沒有旅行車,比如標緻505,大眾桑塔納等都為國內提供過旅行版的車型,然而中國消費者對於這種「沒屁股」的旅行車並不買賬,所以銷量並不好。

轉眼到了21世紀,私人買車開始逐漸成為市場主流,消費者對於駕車郊遊、自駕游等需求開始重視起來。照理說,旅行車應該迎來春天才對吧?然而事實並沒有,火的是SUV而不是旅行車。相對於旅行車來說,SUV更符合廣大中國消費者的需求。論空間實用性,SUV只大不小,而且頭部空間更加寬敞;論通過性,由越野車發展而來的SUV顯然比轎車衍生出的旅行車更好,更適合中國當時很多地方顛簸的路況。而旅行車相對於SUV最大的優勢是重心低,駕乘感受更好(接近轎車),而中國消費者對於操控性運動性並不看重,所以後來在中國市場大火的是更符合中國消費者需求的SUV。

事實上,旅行車的主要市場在歐洲。因為歐洲人對車輛操控性非常重視,在鄉間小道上飛奔需要低重心和好操控。如果想要獲得更好的空間實用性,歐洲人會更青睞旅行車。不過近些年來歐洲的SUV市場發展也非常快。

回到國內的現狀,由於旅行車市場小,廠商提供的旅行車產品很少,更多的外國品牌會選擇進口的方式把旅行車引入國內銷售,無形中又因關稅而推高了旅行車的價格,而價格更高,性價比更低,又降低了旅行車的市場需求,陷入了一個惡性的循環。但反過來說,由於價格高,性價比低,旅行車在國內被認為是一種有品位的生活方式,成為了一種小眾文化,這又是另一個有趣的事情了。

隨著中國汽車市場的不斷擴大,需求越來越多樣化。另外,國內的道路狀況逐步改善,部分消費者對於車輛操控性的要求提高,旅行車在國內的生存空間有可能會越來越大。所以這兩年國內一些廠家也適時推出了一些旅行車產品供消費者選擇,如大眾蔚領,別克閱朗,榮威Ei5,斯柯達明銳等等。


我來說我來說!我家現在還有一輛馬6的瓦罐,準備年底換V90。瓦罐的好處是外觀比絕大多數三箱車顯得協調,其實跟馬6一樣大小,只是後備箱不一樣,所有人視覺瓦罐又長又大。去超市購物不用計算空間,往後備箱裝就是了!出門自駕游不要太爽,比普通車後備箱空間大三倍吧,哈哈哈。不過前幾個月倒車把後杠撞碎了,四兒子說報了保險可能要把瓦罐放在四兒子店裡等件兒半年,後來運氣好,一周就找到貨了。瓦罐在國內幾乎沒有國產,全部原裝進口,價格高,配件少,這個缺點還是很致命的!不過不要用SUV來跟瓦罐比,駕車感受真的差太多了


我一直喜歡旅行車Wagon,但我也能理解為什麼國內很多人最後沒有選擇買旅行車。總的來說是因為SUV更「多面手」。即便是喜歡旅行車的人很多最後也選擇了SUV。事實上在旅行車最流行的歐洲,現在也有很多人選擇了SUV。

我第一輛車就是別克凱越旅行版。這其實是大宇的一個車型,但外形還確實是旅行車的樣子,那個年代(2007年)國內幾乎沒有什麼選擇,要麼是桑旅,要麼就是凱旅了。開了幾年後曾對R36長草,一度很想升級為R36,但後來大眾的夏朗在國內上市了(2011年),不難發現如果是作為家裡的唯一車輛,夏朗是更加合適的,七座、空間大。國內很多家庭畢竟還是只有一輛車的,如果唯一的車是一輛旅行車,會有明顯的局限性:後背空間雖然比轎車大,但還是不如大中型SUV和MPV。很多人還糾結於底盤偏低、不能走爛路和爬人行道的問題。

所以我升級R36的計劃變為買了夏朗。當時也要35萬,不比R36便宜多少,但是,實用性真是強多了。或者說作為家庭的唯一用車,夏朗這種比R36或者任何旅行車都更加實用。

再後來,有了條件,我還是又買了一輛奧迪的旅行車——喜歡旅行車的始終需要擁有一輛旅行車。但是真實全家外出旅行時,開夏朗的機會其實更多,很簡單因為它更大、更能裝東西。所謂的「開旅行車出去旅行」,其實更多只是個圖騰、標記的象徵性含義。很多人會發覺在國內出去旅遊自駕的話MPV和SUV其實比標準旅行車更加實用。這樣的話,其實很容易理解真正去買旅行車的人會很少了。更何況旅行車多數是純進口的,偏貴。

我認為未來的趨勢也依然如此:旅行車只能作為一個小眾產品存在,吸引著一小部分對它的外形著迷的「車迷」,而大眾會選擇更加實用的SUV或MPV。


1、中國人的傳統觀念和文化原因。中國人講排場講面子,自古就有「八抬大轎」,三廂轎車的造型正好與「轎子」契合;汽車剛剛進入中國時基本都是給政府官員使用,為了體現政府的威嚴和端莊的形象,用車基本也都是三廂轎車,這就進一步將三廂轎車在老闆姓心目中的地位進行了提升。當自己有經濟實力可以購買汽車了當然要買一部有面子的「轎車」。

2、汽車文化太薄弱。中國雖然是汽車消費大國,但在汽車文化上真的很貧瘠,很多人買車根本不考慮自身的需求,只是為了要面子,更有甚者是為了「跟風攀比」,對於車輛的性能、功能、實用性等等根本不了解。很多人買了車大部分時間都是閑置,長途自駕旅行的情況很少。歐洲則是有錢又有閑的社會,人們也過了靠攀比財富來體現自身地位的階段,用車都是從實用性出發,是不是就要來個長途自駕,所以註定了「瓦罐」的流行。

3、引入中國的「瓦罐」太少,價格普遍又較貴。國內市場能買到的「瓦罐」無非就是奧迪A4、A6,沃爾沃V60、V90,大眾蔚攬,賓士C旅,捷豹旅行(抱歉,大眾國產的那兩個所謂的瓦罐真的上不了檯面),這些車都是進口車沒有進行國產化,相比同型號的國產轎車在價格上沒有優勢,所以,能消費「瓦罐」的都是真愛,否則的話不會選這幾款車。

4、SUV在中國的風靡。近幾年SUV車型席捲中國,比轎車好的通過性、空間、裝載能力使得其大行其道,這就進一步擠壓了旅行車的空間,有同樣能裝東西能坐人價格還便宜的SUV為什麼還要多掏錢去買「瓦罐」呢?也許,「瓦罐」在中國註定就是屬於真愛的小眾之車。


直接向商務車過渡了


主要是價格


不是不喜歡,是選擇太少,都是進口的,價格比轎車貴好多


旅行車很好,我本身也是一名旅行車控,因為旅行車兼具了轎車的操控性及SUV的大空間,居家旅行俱佳,尤其在歐洲很受用戶的歡迎,在馬路上遍地都是,例如賓士C旅,奧迪A4 Allroad,大眾R36,新一代的蔚攬等。但是旅行車到了中國明顯水土不服,主要原因有兩個:

一是中國缺少旅行車的文化,不管是C旅還是A4 allroad,都是該車型系列絕對的小眾車型。國人買車圖個家用,很少出去旅行,所以一般的用戶要麼買轎車,要麼直接上更大的SUV了,個頭大,空間大,也有面子,旅行車夾在當中有點尷尬。

另外一個方面就是價格,旅行車比同款轎車要貴,而且還不是貴一星半點兒,例如賓士C級轎車,北京賓士生產的30萬 不到就可以拿下,換成C旅沒個40萬買不到,那消費者一想40萬為什麼不買個更大個GLC,又大又有面子,還便宜;所以旅行車的銷量一直不大,屬於絕對的小眾車型,作為一名旅行車控,希望中國的旅行車文化有朝一日能夠發揚光大。


貴呀,多出來那塊小空間多數時候用不著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