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起,你的格局不一样.jpg

 

 

我在高三升大一的那年暑假买了这本书

这个标题根本就是为了那个年龄的我们而设计的

但是我却迟迟到了现在

大三升大四的暑假才将这本书看完  QAQ

 

其实在大一大二的部分

占整本书的篇幅并不多

略略看过大标题唤起以前曾经看过的记忆之后

我决定从大三开始读起

「最后机会去做任何想做的事」

这是这个部分的第一个大标题

在回顾我大一到大三的生活

目前我确实觉得大三是最轻松的时期(至少对商学院的学生来说)
(但我已经过了  QAQQQQQ)

大一大二有很多的基本科目要奠定

如果大一大二没有被当的太多的话

大三开始必修就会开始减少

基本上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就很多

因此可以好好去尝试任何想做的事情

而且很有可能最没有负担
(出社会后就要开始担心钱、工作、结婚等压力)

而大四的话,基本上就要为了工作或研究所申请开始准备

所以也不像大三的负担较少

 

总之,我整理了两个最大的心得:

 

一、问自己「为什么不?」

我们常常会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背后的意义到底是甚么

又或者是,做这件事可以带给自己甚么利益

这样自问并不是不好

但是一旦我们想不出一个可以说服自己的理由

就容易放弃

 

然而问自己「为什么不能/不要做这件事?」

似乎不需要一个理由

就可以促使自己去尝试一件新事物

然而并不是要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埋头苦干

或是盲目的去做一些真的没有意义的事情

因此有了第二个重点

 

二、思虑长远

或许是经历过美式教育的影响

作者在做任何事前相较于台湾一般的大学生

都会非常谨慎以及长远的思考

然而要有长远的思考

得先知道自己未来想要做什么、想要到达的地方

我们才会知道自己该往哪去

该在我们的大学四年内填塞甚么东西

若是不晓得自己要甚么呢?

那大学四年内的目标

就是努力的尝试任何可能帮助你找到未来目标的事物吧!

有了目标,下了决定之后

就开始做完善的准备

而且不要后悔

因为任何的选择都是要付出代价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

就会觉得作者非常的有勇气跟有GUTS

勇于挑战与尝试

而自己却还停留在原地

可惜时间已经过去了.......

但是我认为不变的就是作者想要传达的精神

当然希望我们能够越早开始规划越好

而我现在才21岁也不算晚

绝对不要像书中所提到的理化老师

年纪才30出头,结婚没多久,小孩也才刚出生

就开始感叹:「我们这一代就这样了,未来靠你们了」

难道剩下四、五十年的时间

就要照目前这样继续过下去吗?

 

我非常的推荐这本书给高三升大一的学生阅读

这本书就像是为你们量身订做的

浅显易懂而且十分真实

完全不美化你们未来可能面临到的问题

 

当然,

我已很推荐给迷失目标的大学生

以及在职场上觉得疲惫没有热情的大人们

我们确实都很平凡

但是我们也拥有能够追求与实践梦想的权利

例如: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

 

「不要那么快就妥协了你的人生,

不要那么快就说出『人生大概就是这样了吧』这句话。」

最后以书中的这句话作为结语

共勉之

 

 

 

 

 

 

 

 

Fine.

2016.06.3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