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货超市,电影院,ktv,健身房,餐饮这些就不用说了。其他的业态有什么可以做的。本人也做招商的。


这个问题不是很好回答,取决于您的商业指什么?购物中心还是商业街区、区位、单层面积、层高柱网荷载、总建筑面积等等,都会影响具体的业态布局。如果您能把具体的情况说出来,以便我们更准确分析。

首先要提醒的是别指望所有的购物中心都能做起来,我们国内城市规划管理太落后,商业开发过剩是必然的,大多数城市现存商业面积保守说要关掉六成以上;电商现在也很艰难,早几年的假货红利已经走到尽头,两年前出现的「新零售」到现在没有一家赚钱,也都快疯了。现在是下一代商业模式的拐点,如果能抓住,应该有很多机会。

其次要说的是别把实体商业和电商对立起来看,也没必要试图去寻找一个两者结合的方式,比如互联网+就是典型被人忽悠了之后的忽悠,要基于互联网思维去思考我们当下的实体商业,而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推荐您看一看我最近的一篇文字《从华为5G说起——你和未来的关系》,希望开卷有益。


商业过剩普遍存在,根本原因是人们消费方式的改变,网上购物兴起多年,互联网抢占传统商业的份额,商业开发必然过剩。

传统商业不会死,其核心价值是体验,然后往线上转型过度,比如,线下体验,线上消费。这是目前商家都在做的事情。

简单分析完毕,答案也呼之欲出:在线上不完备的情况下,传统商业要做极致体验类商业业态,当然,市场调研也是不可或缺的。


随著商业进一步线上化和数字化,线下商业资产的获客职能和现场服务的职能被大量线上模式取代。但这些线上服务是一样需要人的,只是变成了面对电脑+上门的服务模式。随著人口进一步向中心城市聚集,居住和办公的需求是持续增加的。所以公寓和办公室是商业项目的重要出路。


我在北京,商业地产下坡,不是刚刚发生的事,而是一直。

传统的商业地产,基本在百姓心目中都固化了样式,包括楼层布局,商业业态、互动方式等等。

想要在饱和,切外围变化不大的商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一定得创新。

但提到创新,难免会跟时间,有过早和过晚的区别(过早,需要培育砸钱过多,晚了,失掉头部优势,只能赚小头,白花精力)

个人认为最好的商业地产项目,应该立足已有的商业氛围,整理传统业态7成,保证营收的基础上,大力培育和发展新生业态聚集群落。

其次,要以周边的聚集群落主要兴趣方向为准

要够小众,在这30%的人群里,务必要偏执,垂直有深度,作为商业宣传卖点。

想要注意的细节还有很多,需要初步展开,极端的开业方法,在地段极好的位置,也不是不可行。

再有,就是选好主流的媒体平台,定向营销,同时,打磨软文书写能力,毕竟当今能在互联网上,有效帮你长期高歌,宣推品牌的良心媒体,已经很少了,还要受到管控。

难啊,哈哈


做培训中心,教育行业


商业开发过剩甚至说同质化的现象已经比较严重,自2016年始的商业地产结束了野蛮生长的快速市场布局,虽2018年全国公开购物中心总数量超530个,商业总体量超4600万平方米,但较2016年开业增速25%下降到2018年的5.8%,体量则从25.7%下降到负增长-0.5%;而2018年与2017年对比是近乎持平,没有增长。

说明了人均商业面积在增大,消费客群及客流被均摊及划分得更细。

「location,location and location」,一切商业活动抛开地段、市场、消费客群去谈经营就是在耍流氓。

商业的本质就是供求关系的转换,就是最单纯的买卖关系的延展,说大白话一点就是:「如何把合适的商品用合适的价格买给合适的人」,人、货、场的本质作为招商营运需时刻关注的元素。

最后回到题主的问题中的「其他还有什么业态可以做」,目前新业种、跨界、快闪的品牌越来越多,京东做了动物园、杭州大悦城开了个商场内的潜水馆、冈本也做线下快闪体验店、故宫博物馆也跟上海世茂广场做快闪活动,市场现在越来越大,好玩的东西越来越多,信息也越来越透明!

所以不管招什么品牌,得清楚这个品牌能带给项目什么(名气?收益?),能满足目标客群的什么需求。


脱开具体的地段,具体的项目来谈这个问题,是没什么营养的。任何业态都有存在的市场,必须根据项目的具体特点来选择。


当项目招商困难的时候就会看到很多的人开始做教育城和创意园,很简单,不需人流,针对消费,只要租金低就能做,对工程的条件不苛刻。

现在很多人开始慢慢主题化去做了,港味街,外国风情,清吧酒吧街,汽车餐饮主题等等,主题鲜明就可以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