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乐理节拍节奏方面的过程中,不是很理解,我的疑惑是,每小节里比如为3拍,曲谱里面每一小节里的拍子一般都是不一样的(比如4分音符为一拍的细分为8分16分音符,或者连为2分音符),既然都是有各种节奏型,那一节里有2拍、3拍、4拍有啥区别啊?我间替著每小节有3拍、有4拍、有2拍的,这样的曲谱不也可以吗?知道节拍的由来是因为人类喜欢分组、循环的东西,困惑的地方是每节里的节奏型都可以不一样,这样小节线看起来就只是在曲谱上假装分段而已,乐曲是怎么体现出循环感觉的呢?

我知道我这样的疑问肯定是错的,原因在于我还没搞懂节奏节拍方面的知识,所以想带著疑问来真正理解节奏节拍,谢谢专业前辈解答哈!


虽然基础理论会说什么轻重拍之类的,但实际上没什么太大作用。

最主要的原因是:音乐是由出声与不出声的音符节奏组成的,而小节线并不会以任何形式出现在作品听觉中,也就是说终端听众并不会听到作品是如何分小节的。这个小节线仅仅是作曲家写给演奏者的。所以其实如何分小节对音乐本身,尤其是作为聆听者来说,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但是,作为作曲者与演奏者来说,如何分小节的意义就比较重大了。并不是说它们会改变演奏内容。而主要目的是在创作和演奏的时候提供一个稳定并合理的时间参考。

这种情况经常会在配器中察觉到差别。

浪漫时期开始(其实从巴赫就开始了),有很多钢琴独奏曲会在2/4 4/4之类的拍子里循环出现有规则的十六分或其他音符的节奏错位[1](我们当时课上拿的好像是Bela Bartok的Mazurka,但找不到谱子了),而且并没有任何原拍子的提示。这种错位在听觉上已经不是原拍子了,作曲家写按原牌子写仅仅是为了通过错位前的节奏作为速度参考。但当这种音乐进行配器变成团编制演奏的曲目时,通常会把小节拆分成节奏重音落在一的拍子。因为...人多容易乱...改完之后乐手只需要看指挥的重拍就能判断当前小节变化,而不需要一直看著指挥来找特别复杂的节奏,尤其是考虑到乐手谱架上只有乐器谱而不是总谱...

还有其他情况,例如在早期KONAMI的游戏配乐按小节收费时,东野美纪把四四拍的曲子全部都写成四二拍拿双倍稿费之类的...

所以几几拍对于音乐听觉来说没什么区别,主要是为了给作曲者一个框架,以及给演奏者一个重音参考。

参考

  1. ^Ravel 拉威尔 - Sérénade Grotesque 怪诞小夜曲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31111180


更新:隔了很久回头看这个答案,发现我怎么讲得那么有道理呢?虽然被人diss说答非所问。不过其实,我文末说早起回答有点儿乱,完全是自谦之辞,切莫当真。

以下为

谢邀!

题主初学,眼睛里面的音乐,只有「单声部旋律」。音乐除了旋律,还有和声曲式等其它元素。如果说音乐是一栋建筑物,旋律就是外表看到的门窗造型和颜色,和声就是它的房子结构,曲式就是整栋楼的架构(没学过建筑学简单说说不知这些名词对不对。)

简单地从曲式的角度理解,两小节一个乐节,四小节一个乐句,八小节一个乐段。这样才能看到音乐的整体结构。

音乐是多层次立体的,有结构有韵律的。所谓韵律,我理解「韵」为音高,「律」为节拍。人类的祭祀舞蹈劳动等是音乐的起源,服从人类社会性需要,但是千万不要忘记人还有生物性。

人的生物性决定了人类的平衡感分成两大类:平衡和不平衡。二拍子就是平衡的节拍,三拍子是不平衡的节拍,这是根本。然后组合成为各类拍号。有的拍号结合了平衡与不平衡两种感觉,例如6/8,其实每小节是两大拍,内部是三连音的感觉,这种拍号总体是平衡的,但每一大拍内部是不平衡的,与3/4有根本的区别。

同时,从生物性角度来说,整体自然拍的感觉以心跳速度为衡量标准。如果拍速过快,节律过快,则音乐会过于散乱,过慢的话人就感觉不到节奏的流动。大家可以在进行快速练习的时候把节拍器调慢一倍,心理感觉会好得多,如120四个音调成60八个音,可以调整大部分越来越快的问题。

此外,各种节奏型,与节拍有密切的联系。公元十世纪左右乐谱上出现第一个有量音符,那时人类的生活节奏是很慢的,经文歌速度也不快,都不需要(当然也是因为没发明)拍号,后来随著记谱法,音乐及人类社会的发展,节奏越来越被细分,这样就在拍内形成了节奏型,除了拍内节奏型外,小节线出现使节奏出现了更多的律动分类,这也是音乐发展的结果。

最后说白了,如果人类所有的活动是以单个的自然节拍去划分,那么音乐会太快了人的心脏受不了,或者太乱了,感受不到音乐整体的美,音乐也没法有更大的结构。所有音乐的结构都是以节拍韵律为基础的。

一大早答题暂时就想到这么多,有点乱,也不知道题主看懂没有。想到什么再来调整补充。附上我的专栏文章。

https://zhuanlan.zhihu.com/p/33075739


绝大部分音乐的「分段」并不是假装的,而是真有循环,体现在强弱律动上。最简单的例子,一首歌从都到尾都是动次打次,分段难道不是明摆著的,还用假装?

但某些极端情况,分段的确是假装的,音乐没有什么明显的律动循环。这时候分小节是为了视觉上方便阅读。


节拍与节奏是音乐中最基本的韵律。

区分各种不同的拍号实际上是方便演奏者的,因为不同拍号在演奏者心中数拍子的方式不太一样。

初学者阶段一般都严格地按照拍号标注方式去数拍子,例如4/4拍就以四分音符为一拍,6/8拍就以八分音符为一拍。

但是到一定程度后,不同拍号数拍子的方法就不是那么严格了,有时是以一个小节为一拍,或者以半个小节为一拍数出来更加方便。

有一定水平的演奏者数拍子的方式大致符合下图所示:

但是要注意到,并非所有的曲子都能按照这个模式去数拍子,具体情况是要具体分析的。


首先,音乐中节拍的划分是客观存在的,这里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旋律,每个音音长一样,只有两种音:do 和 sol。

do do sol sol do do

do do sol sol do do

do do sol sol do do

do do do sol sol sol

do do do sol sol sol

do do do sol sol sol

do do sol sol do do

do do sol sol do do

do do sol sol do do

把这个旋律唱一遍,你能感受到中间有一个节奏变化吗?

对于 do do sol sol do do 或者 do do do sol sol sol 分别存在一个自然的节拍划分方式:

do do | sol sol | do do

do do do | sol sol sol

这样的划分听众是能感受得到的。如果强行按照 do do sol | sol do do 或者 do do | do sol | sol sol 的方式演唱,相对来说就会比较别扭。

这里我举的例子的节拍划分方式是非常明显的,对于其他音乐,节拍划分方式可能就没有这么明显,但总体来说这样的「自然节拍」现象是广泛存在的。所以说五线谱的拍号体系是有一定现实依据的。但是,正如其他答主所说的,有的时候记谱者会因为种种原因不遵循「自然节拍」。这个时候听众能够感知的主要是「自然节拍」,「谱面节拍」如何基本无影响。

另一个让「谱面节拍」与实际音乐脱节的原因是拍号是一个非常粗糙的分类体系。对于音乐分析来说,这么粗糙的分类是根本不够用的。为此十八、十九世纪的音乐理论家对于音乐的节奏作了不少研究。比如说 Johann Mattheson (1681-1764) 就细分了 26 种当时常见的节奏类型:

以上出自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 Theory 的第 21 章 Theories of Musical Rhythm in the Eighteenth and Nineteenth Centuries,作者 William Caplin 把文章放到了自己的网站上。文章介绍了当时的音乐理论家对音乐节奏理论的各种探索。但在现有的乐理教育中,这些较深入的节奏理论往往是被忽视的。节奏分析简化到了除了认拍号几乎没有别的内容,把一个解释力没有那么强的概念推到一个如此高的地位,也许这才是这套节奏体系混乱的根源。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