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早上7點 / 發現美好禪意生活 /

春晚晴還雨,村深醉復醒。

溪添半篙綠,山可一窗青。

初春時節萬物生長

最適合種一棵樹收穫綠意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植樹節

這個在中國走過40年的節日

將綠色、生態、環保的理念

深刻地烙印在我們心中

熟悉佛教的小夥伴們或許會發現

樹與佛教的關係十分密切

而佛教文化更是可以教人們

生態環保和心靈環保兩手抓

今天禪風君就和大家來了解一下

漲姿勢!那些“佛緣深厚”的樹

釋迦牟尼的一生都在尋求衆生解脫的大道,都在爲幫助衆生離苦得樂而奔走。而他的一生與樹有着不解之緣。

壹·無憂樹

身爲釋迦族的王子,佛陀卻並非出生於王城,而是在一棵樹下。這是爲什麼呢?

原來,當時古印度的風俗是孕婦必須回自己孃家生產。佛陀的母親摩訶摩耶王后在返家途中,經過藍毗尼園,感到旅途疲乏,入園休息。

寺院內種植的無憂樹

當摩訶摩耶王后走到一棵鬱鬱蔥蔥的樹下時,竟忽有所感生下了一代聖人——釋迦牟尼。而那棵樹,就是日後在佛門寺院裏廣泛種植的無憂樹。

在印度,無憂樹被尊爲聖樹。在中國、東南亞等國家,人們相信無憂樹可以消除悲傷,更被視爲慈悲的象徵。

貳·菩提樹

佛經中曾這樣描述過一棵樹:“高雅奇特,枝枝相次,葉葉相加,花色蓊鬱,如天莊飾,天幡在樹頂,是則爲元吉,衆樹林中王。”

那棵被稱爲“衆樹林中王”的就是現在廣爲人知的菩提樹。而這段話所講述的就是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的情景。

廣州光孝寺菩提樹

菩提樹在佛教文化中的意義不言而喻,而在歷史上它也曾成爲和平交流的“使者”,從印度遠渡來到中國。

那是在樑朝時期,印度名僧智藥禪師帶着本國的菩提樹航海東來,到今天的廣州傳教。而他帶來的那棵菩提樹種在了今天的光孝寺內。這也是中國的第一棵菩提樹

叄·娑羅樹

佛陀八十歲時,自知將不久於人世,後來更有重疾發作。他和弟子來到拘屍那伽的跋提河邊,弟子阿難在兩棵娑羅樹間繫好繩牀。

佛陀頭朝北、面朝西,側臥於繩牀上,右手支着頭、左手放在身、雙足併攏,以吉祥臥的姿勢向弟子們們做最後的開示。因佛陀涅槃於娑羅樹下,該樹象徵着守信而圓滿。

西安大慈恩寺娑羅樹

據《大唐西域記》記載,玄奘大師自印度求法歸來,曾帶回來娑羅果,並親手種下,距今已有1300多年。這棵娑羅樹樹冠大而圓,形如雨傘,花繁葉茂,果實累累。

2016年佛誕日時,世界上現存唯一一株玄奘大師親手種下的娑羅樹子樹,經過多年培育,成功移植到西安大慈恩寺。

佛教文化裏的環保思想

實際上,從佛陀時代起,僧人就習慣於在樹下打坐修行,佛門寺院也稱爲有雅稱爲“叢林”。

佛教文化中的樹代表着智慧、莊嚴、圓滿,而在當今社會植樹節更大的意義在於生態環保。

今年植樹節,無錫市開原寺積極響應環保事業,開展“創綠、愛綠、護綠”創意實踐,組織植樹大型公益活動,增強大衆對環保的意識,爲創建綠色鄉村添風采。

從佛教文化的角度來說,這種下的一棵棵樹不僅是助力美麗鄉村,也是爲自己成就修行的果實。恰如開原寺仁杰法師所說:“今日每人植下一棵樹,明日長成功德林。

佛教提倡衆生平等,對人慈悲,尊重生命,愛護自然,這不僅有利於生態環保也有利於心靈環保。

的確,在環保的理念和實踐上,佛教歷來都十分重視,而且佛教文化爲我們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

壹·緣起共生的觀念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裏,人與自然是和諧統一的,崇尚“天人合一”的境界。佛教文化認爲世界是緣起的,萬事萬物成住壞空來自因緣的聚散。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這句話深刻揭示了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相互作用,相互影響。

這也正契合了現代的環保思想,如果人類肆意破壞自然環境,終會使人類走上自我毀滅的道路。

貳·克服慾望和貪婪

爲了獲得更多的土地進行耕種和生產,爲了製造更大量的工業用品,人們肆意砍伐森林。

殊不知植被破壞、地表裸露,導致水土流失引發自然災害,動物沒有了棲息的家園,人類失去了清新的空氣。

造成這些破壞環境行爲的源頭無非就是佛法中講的“貪”。人類的慾望似乎無窮無盡,貪婪地向自然索取一切,卻不怎麼關心自然的健康和發展。

多欲爲苦,生死疲勞,從貪慾起,少欲無爲,身心自在。”學會惜福、學會滿足,才能自在安樂。

叄·護生即護心

我們常常說出家人慈悲濟世,對衆生平等愛護。佛法認爲護生即護心,保護衆生就是保護自己。

佛門五戒中以“不殺生”爲第一.《大智度論》說:“一切佛法中,慈悲爲大。”愛護衆生就是要讓大家去除殘忍心,長養慈悲心。

現代社會,人類過度貪婪破壞環境,獵殺珍稀動物,甚至導致部分物種滅絕。發揚慈悲護生的觀念,在現代的環保事業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肆·改變生活方式

事實上,環保不是我們要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口號,也不是在特定節日才需要去做的一次行動,而應該是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具體實踐。

儘量不使用塑料袋、一次性碗筷,減少浪費,做好垃圾分類,學會斷舍離...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在生活中進行改善的。

佛法告訴我們,萬物因緣和合而生,變化的發生需要因緣的推動。改善環境同樣如此,需要我們每個人懂得惜福、慈悲、護生,迴歸簡單、自然的生活方式。

互動時刻

你在生活中如何踐行環保?

歡迎留言分享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