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沙特在找死, 沙特会自作自死。

中东本身是个是非之地,既是文明冲突之地, 也是大国角力之地。在中东, 存在著宗教矛盾, 教派矛盾,分裂与反分裂矛盾,政体矛盾,民族矛盾等等。 巴以问题属于民族矛盾,黎巴嫩属于宗教及教派矛盾,库尔德属于分裂矛盾, 而叙利亚,叶门,伊拉克,黎巴嫩,巴林,则属于普遍的教派矛盾。 在中东教派矛盾大于一切。

在阿拉伯之春之前或者更进一步伊拉克战争前, 巴以问题一直是中东的主要问题。 伊拉克战争后,伊拉克什叶派掌权,改变了教派平衡,巴以问题让位于教派问题。 阿拉伯之春后,逊尼派国家突尼西亚,利比亚,埃及,政权都被颠覆,遭受重大损失,而什叶派国家的叙利亚反而扛住了。 什叶派势力较之逊尼派此消彼长,伊朗势力崛起。 再加上叶门问题,黎巴嫩真主党问题,伊朗迎来了战略机遇期。

巴以问题时期, 埃及是中东老大,也是中东的政治中心。 美国的伊拉克战争以及阿拉伯之春,使得埃及没落,沙特走上前台。 巴以问题时期,巴以矛盾是只要中东最主要矛盾,加上埃及是世俗国家, 宗教属性相对沙特要弱化很多, 所以逊尼派和什叶派在共同的敌人以色列的情况下, 他们之间的矛盾被掩盖。 之后的一系列变化,加上沙特走上前台,逊尼派和什叶派矛盾的空前巨大, 千年问题再次成为中东主要矛盾。

而沙特本身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以及地位, 都无法支撑其作为逊尼派老大,而且沙特政体落后, 战略全无, 根本无法掌控当前复杂的中东情况,所以应对失策,进退失据。 首先是经济方面, 石油暴跌之后, 沙特遭受重创, 以前靠石油暴利支撑的福利无法支撑,资金捉襟见肘,而沙特采取的要市场不要价格的战略也归于失败。其次是军事方面,在叶门失利,在叙利亚也失利,本土还遭受到了威胁。 再次在内政方面, 围绕王位继承斗来斗去,最近还赶时髦搞起了反腐败,国家内政不稳。 最后在外交方面, 卡达问题,伊朗断交问题,都是一堆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 还在继续扩大战线,搞出了黎巴嫩问题。 这不是作死, 是什么呢。 沙特就是一群傻子在当政, 干的事,没一个是成熟的政治家做的。

本身沙特就是恐怖主义的发源地, 是最主要的输出国。沙特支持恐怖主义惹得天怨人怒,欧美民间对沙特早无好感。 沙特抱著一个最封建保守的政体,根本无法适应现代化的脚步,沙特需要好好改变才行,不要自作死。


从这个问题的几个关键词可以看出,提问者可能在提问之前就已经预设答案了,因为这三件事情都和沙特相关。

首先是卡达断交事件。6月5日,沙特、埃及、巴林等国家以卡达支持恐怖主义和破坏地区局势为由宣布与卡达断绝外交关系。本质上,是沙特对卡达支持穆兄会以及与伊朗关系暧昧的不满。卡特尔是海湾合作委员会(GCC)的重要成员国,属于逊尼派国家,理应坚定地与沙特站在一边。但是,卡特尔不甘心完全被沙特主导,想要在区域内取得其对地区事务部分发言权。此外,卡特尔国土面积狭小,与伊朗在地理上更加临近,不愿与伊朗发生正面直接对抗。卡达的地区外交政策引起沙特的严重不满,沙特企图通过断交造成卡达的外交处境困难,致使其在外交政策上改弦更张。

其次是叶门内战。毫无疑问,叶门内战是一场明显的代理人战争。占领首都的胡塞武装属于什叶派分支宰德派,主要受到伊朗的支持,虽然伊朗一再否认。沙特参与了对胡塞武装的军事打击,但是效果并不明显,甚至可以说是失败的。除了因为沙特自身装备先进但战斗力低下外,其中很大方面是和伊朗对胡塞武装的坚定支持有关。近日,沙特公布其成功拦截的导弹碎片,证明袭击利雅得的导弹是伊朗所造,但这并不能影响局势的发展,因为残酷的国际政治现实是,这样的冲突并没有好坏、正邪之分 ,伊朗支持胡塞武装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公布证据并不能证明沙特的正义或伊朗的理亏。

第三件事是黎巴嫩总理哈里里辞职引发的口水战及黎巴嫩国内的政局危机。一个主权国家的总理到第三国,通过第三国的官方电视台宣布辞职,理由是自己的人生安全遭到威胁以及自己的国家受到第三国干预,这难免太过牵强。哈里里一周之内两次「访问」沙特,第一次是在沙特海湾国家事务部长萨卜汉在社交媒体上指责黎巴嫩政府和民众对真主党(什叶派)的「沉默」之后,第二次是在他在贝鲁特会见伊朗最高领袖外事顾问韦拉亚提之后。很明显,哈里里两次都是到利雅得对沙特解释自己的行为。然而,沙特没有在第二次「原谅」哈里里。值得注意的是,哈里里本人属于逊尼派,拥有黎巴嫩和沙特双重国籍,其家族在利雅得拥有大型建筑公司和大量资产,经常往返于贝鲁特和利雅得之间。沙特在2016年12月哈里里出任总理时是支持他的,但是哈里里上台后组织的联合各内阁包括了真主党,这等于给予了真主党以合法身份。真主党的政治影响力不断争强的同时,军事能力也不断强大。在军事支持叙利亚阿萨德(什叶派分支阿拉维派)的武装斗争中,真主党获得了来自伊朗的大量军火支持。真主党政治和军事能力的不断壮大,是沙特不能接受的。

叙利亚战争形势不断明朗,阿萨德政权逐渐稳定了国内局势,沙特推翻阿萨德政权的企图并没有得逞。随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以及黎巴嫩真主党逐渐连成一片,沙特日夜担心的所谓「什叶派新月」已经逐渐成形。此间,又恰逢沙特国内的政治权力交接之际,穆罕默德「准国王」国内改革难以推进,王位过渡出现困难,只能通过对外较激进的方式企图实现外交「突破」。

因此,以伊朗为首的什叶派和以沙特为首的逊尼派两大派别之间的明争暗斗已经非常明朗,在两国不发生正面的军事冲突的情况下,以宗教为动员力量进行的地缘政治斗争将继续主导中东局势。对地区权力的渴望、对信仰和身份的捍卫是双方主要的动力,中东地区内部两极化趋势将继续稳固。

从国际政治角度而言,我们再次看到了「小国」的悲剧色彩。因为上述种种,只不过又是一出大国干预小国进行地缘政治博弈的戏码而已。对于小国而言,骑墙是危险的!连保持平衡都是苦难的,更别说左右逢源了!


新瓶装旧酒,无外乎是沙特伊朗两国在中东的角力罢了。

先说卡达,卡达是海湾合作委员会成员国,沙特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其小弟。但卡达自上任埃米尔上台后,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与伊朗关系良好。再加上卡达支持穆兄会等社特列为恐怖组织的政治势力,这无疑直接激怒了沙特。于是就发生了沙特、阿联酋、巴林等国集体与卡达断交的风波。断交后,卡达与伊朗关系反而更加密切。

再说叶门。叶门战争发展到今天,无非就是沙特为首的联军VS胡塞武装。胡塞武装的基本面就是叶门什叶派。尽管叶门什叶派多为宰德派,与伊朗的十二伊玛目派不同,但毕竟同根同源,所以得到了伊朗的全力支持。在叶门内战爆发期间,胡塞武装占领了首都萨那,推翻了政府。沙特等逊尼派国家看到胡塞武装做大做强,为避免整个叶门彻底落入胡塞武装之手,直接出面干预。到现在已经两年多了,叶门战争仍然是僵持和拉锯状态。

最后说黎巴嫩。该国被称为中东政治的晴雨表,国内各派可统分为两派,一派得到沙特支持,一派得到伊朗支持。与其他黎巴嫩政党不同,伊朗支持的真主党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且实力强悍。而沙特支持的逊尼派和基督教各政党则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近来真主党在叙利亚战场上的胜利直接导致其在黎巴嫩政坛的分量急剧增长,沙特自然对逊尼派,即总理哈里里领导的联盟表示不满。

所以,以上三国的各种剧情都有沙特和伊朗在中东角力的影子。两国间之所以如此锋芒对立,一是逊尼派和什叶派之间的意识形态斗争;二是两国在政治上争夺地区主导权的政治斗争。再加上年轻的沙特王储行事高调激进,导致近来中东各国频频爆发各种重大新闻。预计未来也不会消停。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