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医生天天和您说健康】

张先生查出了糖尿病,而且总是餐后血糖比较高,他就想:既然餐后血糖与吃了多少主食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每天主食定量,分成多次吃,餐后血糖是不是就不会高了?那么,张先生的想法能实现吗?

首先来看一下,含碳水化合物的主食与血糖变化的关系。正常情况下,吃进去的主食经胃初消化后分批排送去小肠,其中的葡萄糖被吸收入血成为血糖,吸收的最高峰大约在进餐后30-60分钟。与些同时,胰岛细胞受到高血糖的刺激开始增加胰岛素的分泌量,促进血糖的利用来降低血糖。

糖尿病人由于胰岛细胞受损,对高血糖的反应能力下降,不能及时分泌出足够的胰岛素来降低升高的血糖,因此少吃主食,理论上降低了血糖升高幅度,但对胰岛细胞尚存在一定分泌功能的患者来说,并没有减轻多少胰岛细胞分泌负荷,随着进餐60分钟后食物消化吸收的逐渐完成,血糖升高幅度不断下降,实际上吃的过少对降低餐后2小时血糖的帮助有限。

此时如果很快又再一次进餐主食,血糖便再次升高,对胰岛细胞的刺激继续延续,原本应当暂时“忙里偷闲”的胰岛细胞持续工作,得不到应有休整,就像人体随昼夜的更替有自然的生理节律一样,长此以往反而对胰岛细胞或多或少会带来负面影响。

何况把一日餐变为一日五餐甚至六餐,很多人不仅难以做到,且可能会有饥饿感发生,从而对控制饮食带来难度。所以,一般情况下,糖尿病人没有必要把主食分成多餐来吃,只要做到三餐定时定量就可以对控制血糖带来帮助。

但实际生活中,确实有糖尿病患者被告知要采取少食多餐方法控制饮食,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患者本身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极其不稳定,分泌量忽大忽小,特别是在未进餐时分泌量大,造成餐前低血糖频频发生;当进餐后血糖升高时,胰岛细胞的分泌功能反而受到了抑制,胰岛素分泌不能及时跟进,使得餐后血糖居高不下。此时就需要采取少食多餐的方法,尽可能减轻对胰岛细胞的刺激,尽可能降低其不稳定性,尽可能避免血糖的大幅波动,这种情况称为脆性糖尿病。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也经常遇到,就是患者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简单地说就是进餐后血糖处于最高峰时,胰岛素细胞反应迟钝不同同步达到分泌高峰,分泌高峰可能延后半小时、一小时甚至更多,结果便导致了每餐前都有低血糖的发生,这类患者需要在两餐间加餐或采取少食多餐的方法来改善,这种情况称为胰岛素分泌延迟。

综上所述,少食多餐对糖尿病人来说要因人而异,并非适用于所有人,更不能代替降糖药的作用。对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来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一日三餐定时定量才更有助于糖尿病的控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