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太祖皇帝趙匡胤死後,宋太宗趙光義(趙匡義)率軍親征北漢。北漢滅亡後,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形成了中原統一之勢,這時候的“攘外必先安內”就顯得尤爲重要。

  在宋朝建立初期,就實行了用文人治理國家的原則。其實,這條政策的制定是有着其背景因素的,隨着社會發展,王朝的進步,文人體量越來越大,國內便熱衷以文治國。在當時,這是好事,但是,也涌現出了不少弊端。在選擇用文人治理國家的時候,文人的一些弊病不僅會影響到老百姓,甚至,還影響到了當時的君王。

  宋朝剛剛建立的時候,其實,是有很多軍事勢力並存的情況,百姓無法正常生活苦不堪言,這個狀態持續了很久。當時就是:誰有兵權,說就能稱王。可以說,是武人當道,大家都崇尚武力。反觀文人,在這個時期並沒有什麼地位。在那個混亂的時期,一個軍事王朝建立之後,外界的紛亂暫且不說,其內部也有非常多問題,有太多爭位奪權的人。

  當時的政權危機四起戰事混亂,所以,很少有人能一直效忠於某一個人。面對日新月異的政權更替,人們賣主投靠新主人彷彿就成爲了一種常態。經歷了常年混戰,人們在絕境中掙扎了太久,再也不是那個志存高遠的心境,“生存”則成了唯一目標。所以,如果有人跑過來教育大家“你們要衷心,要孝順,更要忠君... ...”這似乎是大家都不愛的論調。

  五代十國時期,有位不倒宰相馮道,歷來被統治者所咒罵,批評他毫無節操。

  統治者說他:做起事情來,沒有任何禮義廉恥可言,非常令人不齒。可是,就是這樣一個人,經歷了四個王朝歷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的更替,輔助了十位皇帝,見證了十位君王后唐莊宗、後唐明宗、後唐閔帝、後唐末帝、後晉高祖、後晉出帝、後漢高祖、後漢隱帝、後周太祖、後周世宗的跌宕起伏。現在看來,馮道此人並未對哪個帝王做到了真正的“盡忠”。

  戰亂頻繁,作爲帝王特別期待自己的臣子既有“忠心”又有“能力”,但是,崇武上位的衆多皇帝,卻沒有給老百姓帶來安居樂業,之後,依舊是戰亂四起,百姓難以求得一個安穩生活。所以,想獲得一個有能力又衷心的臣子是非常難的事情。所以,反觀馮道這個人,如果,把他定位成一個“求官、求虛榮”的人未免不夠全面。

  其實,馮道這個人忠心的是老百姓,他有自己的“道”:那就是做對百姓有利的事。在五代時期,民間他卻有着“當世之士無賢愚,皆仰道爲元老,而喜爲之偁譽”的聲望。可以說,馮道是非常務實的人,但是,這樣的人在皇帝眼裏顯然是“不忠”的。

  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以後,馬上就籠絡大量有志之士。那麼,若是再面對類似與“馮道之流”,如何才能讓他們效忠自己呢?如何讓一些像馮道這樣的人來輔佐自己,讓大宋朝成爲他們輔佐的唯一王朝呢?所以,趙匡胤就制定了一些政策,來體現自己對文人的尊重。

  趙匡胤選擇“以文治國”,現在反過來看,在當時這或許是一個最好的選擇。

  在宋朝滅亡時候,有人曾在宋王朝太廟中發現了一座趙匡胤生前所刻的“三誓碑”,又被稱爲“勒石三戒”,王夫之《宋論》卷一《太祖三》中有記載:太祖勒石,鎖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讀。其戒有三:保全柴氏子孫;不殺士大夫;不加農田之賦。

  我們可以看到,這其中就有一個規定,那就是:凡我子孫,不得殺士大夫,不殺文人。

  宋朝建立之初,摒棄了以往不健全的價值觀,而是建立了一種全新的價值觀。在宋太祖趙匡胤平定了戰事之後,她就開始建立新的規則,“重視文人”就是一件頭等大事。攘外必先安內是宋初的主旋律,但是,建立新的君臣規則也是首要任務。

  所以,儒家也就這樣被再次提上了歷史舞臺,因爲,儒家的核心思想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君君臣臣中的“君臣之道”。

  之後,大宋就開始了以文治國的征程。

  其實,“大宋朝不殺士大夫”這條規定,應該是被大家美化過了,與真實的歷史情況有所出入。很多學者認爲:趙匡胤不是不殺士大夫,而是希望大家暢所欲言,並不會因爲說錯話而掉了腦袋。這樣一來,很多文人學者都可以闡述自己的觀點,以此鼓勵有識之士可以更好的融入到國家大事的討論之中,從而,開啓了宋朝文化繁榮的局面。

  雖然,宋朝本身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是,“崇文”風氣的興起,讓宋朝文人中出現了許多愛國的“硬骨頭”,相信這些都與宋太祖趙匡胤的決定密不可分。還有一點就是,至於這個誓碑真假,歷史上衆說紛紜,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太祖這個誓約的確還是起了一些作用的。據記載:最晚從宋仁宗開始,大宋朝的文人基本上就是犯了事兒也不殺,最多就是罷斥流放之類。

  所以,這裏還需要說一下,那就是:宋朝的歷代君主施政,秉承的是“不輕易誅殺”的原則,而不是絕對的“不殺士大夫”。可以說,這種做法是在人治獨裁製度下所能達到的最好的、最開明的、也是最有效的制度了。更難能可貴的是,宋代歷朝皇帝都還算聽話,讓太祖的這幾條中國歷史上迄今最爲開明的政策,得到了切實的執行,達三百年之久。

  參考資料:

  【《宋史》、《宋論》、《新五代史·卷五十四·雜傳第四十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