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希阿堪卓

一日朋友的一句話——“現在我感覺自己的心變得越來越硬,很想大哭一場,發泄發泄”觸動了我。晚上躺在牀上琢磨這句話時想到:我的心好像比較柔軟,不需要發泄,自己還會時時感動,感動到流淚。爲什麼與她會有那麼大的差別呢?

再想起原來的我,自認爲還算是個好人,尊老愛幼,善良單純,但心卻是冷漠的、封閉的,時刻提防人,誰也不相信,對外界是麻木的,根本不會關心別人的好與壞,典型的“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而現在卻常常對衆生生起同情憐憫之心(即使沒有,也訓練它生起),信奉“爲衆生可以犧牲小我”。

是學佛讓我的心變了,變得柔軟,變得容易感動,變得樂於寬容。

我的另一個變化是越來越安靜了,生活也日趨簡單。平日裏拋開一切雜念,關注當下,用心做好現在的事情。

自從結識堪布,興趣所在皆是佛法。佛法改變了我對於幸福生活的定義。

現在人們認爲苦樂依靠外境,人人都希望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大把的錢財、顯赫的身世、至高的權力,認爲快樂是物化的現實,爲得到快樂,心始終散亂於外境上,且不斷生起貪心,孰不知這種種正是一張溫柔的網,擁有得越多,便越難以捨棄。

世界上擁有得最多的人,並不一定是最快樂的人,只有心的快樂纔是真正的快樂。正如麥彭仁波切教言:“愚者認爲諸苦樂,皆從他緣而產生。恆時散於取捨境,貪嗔波濤雜念中。智者了知諸苦樂,悉皆來源於自身,恆時向內觀自心。”

道理說起來人人都懂,可是一旦落到實處,便完全不是那麼回事了,又有幾人能明白“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道理呢?因此修學佛法可以使人恆時保持正知正念,以失之何愁,得之何喜的心態對待自己目前的一切。

雖然人人都向往快樂幸福的生活,但生活的本質卻是痛苦的,有時甚至是殘酷的。眼下生活安逸又沒有接受佛法觀點的人,可能不認同這個觀點,但不認同並不代表生活就會恆常安逸。

也許修學佛法並不能阻止危機的來臨,但它改變了我面對這一切的態度,其實也就是與世界相處的方式。現在我換了一種眼光看待外界,同時也努力修煉自己的內心,觀一切外境都是內心的自然顯現,學着放下自我,不再頻繁地與外界起衝突,把心敞開與融入。

堪布在《上師與弟子》一文中這樣開示:“佛陀的教言可以通過文字流傳下來,而佛法的真諦只存在於上師心裏。它的傳承只有一條途徑,那就是以心傳心。當你放下成見、僞裝和打算,不再牽掛、焦慮和希求,你的心才真正敞開。只有到這時,你纔有可能去接收上師一直在試圖傳遞給你的信息。敞開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它意味着淡化彼此、你我之間的界分。”

我不禁又想起兩年前的一件往事。

兩年前的一天,過馬路時被兩個騎摩托車的人從後面衝上來搶走了手提包,報警後驚魂未定的我趕緊撥通了堪布電話。堪布聽我說完又爽朗地哈哈大笑:“你對一個包包那麼執着啊。”

聽着這極具感染力的笑聲,彷彿天大的事情也都煙消雲散了。是啊!有什麼大不了的呢?不就是一個包嘛!真不好意思,爲了這麼小的事情居然麻煩堪布,就聽堪布又說道:“破一點執着。”

聽着堪布的話,我緊繃着的心慢慢放鬆下來,暗暗自責道:這是怎麼搞的?修行還並沒有融入我的心,遇到一點小事情就嚇成這樣。

而此刻才明白,其實早在兩年前,堪布就通過這件小事讓我看到自己對一個小包的執着如此可怕,更何況其他,堪布在點醒我的同時也在幫助我去除我執。

文章節選自菩提洲網站——佛子心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