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還是不考?

2016年的小米年會上,雷軍說,「年初,我們定了一個8000萬臺的銷售預期,不知不覺我們把預期當成了任務。我們所有的工作,都不自覺地圍繞這個任務來展開,每天都在想怎麼完成。在這樣的壓力下,我們的動作變形了,每個人臉上都一點一點失去了笑容。」於是,雷軍提出,「所以我們定下了2016年最重要的戰略:開心就好。我們決定繼續堅持『去KPI』的戰略,放下包袱、解掉繩索,開開心心地做事。」

2016年,眨眼既逝。在2017年的年會上,過得並不太開心的雷軍畫風大變,他說,「天上不會掉餡餅,擼起袖子加油幹。」當一個人擼起袖子的時候,一定不可能面帶微笑,更不可能只是「開心就好」。雷軍為小米定了一個小目標,它被定格在一幅如天空般遼闊的大屏幕上:「小米整體收入破千億元。」

千億就是KPI,KPI就是績效。你在,或不在,它都在這裡。

OKR考覈:「我要做的事」,KPI考覈:「要我做的事」,理解不同,但二者都強調有目標,同時也需要有執行力。OKR的思路是先制定組織目標,然後對組織目標進行不斷細分,直到無法分解,從中挑出具有可挑戰的目標(O),設定KR(關鍵結果),以上級的KR是下級的O(目標)為邏輯關係,層層分解到個人。這裡的關鍵是,並不是所有的目標都是可以成為O,只有可挑戰的目標才能成為O。

而KPI的思路也是先確定組織目標,然後對組織目標進行分解,能量化的盡量量化,直到個人目標。KPI對量化的指標更關注,非量化的指標,因為不好衡量,KPI的關注度就輕很多,另外與OKR相比,KPI只是分解目標,將目標盡量量化,而沒有關注到如何實現目標的過程,所以KPI只能相對而言是聽話照做,關注結果。

另外,還有在以下幾點的區別:

首先是科學思考, 因為OKR是以目標管理為導向, 這就要求人們在實施OKR之前, 就要更多地思考,我們到底要做什麼,什麼纔是未來,從願景和戰略的角度去思考,不斷提升格局和視野, 是向上看,不能只是為了生意和賺錢,那勢必會在未來迷失自已。而目前所用的KPI更多是站在目標之下,不斷設定各種指標,來證明目標的完成,很少會檢視目標是否正確、有效。

其次是高效交流,OKR更多是一種溝通的工具,因為有野心的目標是要不斷去詮釋的,也是要不斷去鼓舞的,通過上下級目標設定的交流、月度跟蹤的交流、季度評估的交流、員工大會的交流等這些不同場景的充分交流,就能夠使OKR的方向越來越清晰,每個人的工作也就會更加有成就。 而KPI只有在績效評估時才會做一次上下級的績效面談,這種溝通又會因為分數的高低影響績效獎金的分配,所以很難做到敞開心扉。

再次是衡量緊張的指標,OKR追求的是有野心的目標,因此目標設定時要有一種緊迫感,讓人覺得有一種深深吸一口氣的感覺,這時就會因為有一點緊張而產生興奮的作用,就像運動員在賽場比賽一樣。 而KPI在大多數時,每次制定的考覈指標很少有變化,因為能量化的指標並不多,這就會逐漸導致員工對考覈不重視。

最後是集中所有人的力量, 正是因為OKR的上下同欲,就會產生強大的磁場,將所有人凝聚在一起,為了一個共同的有野心的目標而努力奮鬥,這種力量會產生越來越強大的能量。而KPI並沒有這種能量,因為KPI更多是為了考覈,是一種被動的服從,不會產生凝聚力,自然也不會吸引所有人的力量。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