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卿美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八国联军,也就是由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意大利、奥匈帝国出兵组成的多国部队。其中英军最复杂,掺杂了大量殖民雇佣兵,包括澳大利亚兵、印度兵、华勇营。八个国家都属于世界上最牛的国家,指挥这样一支多国部队,难度可想而知。八国联军的最高统帅又是如何选出来的呢?

八国联军的形成,其实就是抱团取暖。义和团兴起后,烧教堂、杀洋人,让各国公使倍感压力。他们纷纷向清政府提出抗议,多次要求迅速剿灭义和团,否则将出兵干预。此时,八国联军还没有形成。

至1900年4月,出于共同的诉求,各国公使开始进行联合。联合的原因主要是两个,一是开会商讨解决办法,二是形成合力,联合向清政府施压。

既然是联合会议,总要有一个挑头的国家。挑头的国家必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实力强大,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与号召力。二是在中国的利益较大。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实力强大,但在华利益小的国家,出头的意愿不强烈,如美国、法国就是这样的国家。实力较弱,但在华利益很大的国家,虽然出头的意愿强烈,但没有号召力,如日本。综合对比,只有英国、俄国最符合这些条件。

英国对比俄国,英国显然更强大。英国是当时的世界头号强国,在华的利益与俄国不相上下,江浙、长江沿线,甚至长江以南很多地方,均是英国掌控的范围或是觊觎的地区。英国在华经营时间也比较长,从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已经深植中国六十年。。

俄国与其他诸国又不同,其他国家都是来自海路,唯有俄国是来自陆路。他与中国接壤,边界线超长,野心最大。俄国在中国的利益远不止东北,甚至觊觎着整个北方,完全可以匹敌英国。俄国侵占中国素来历史悠久,英国根本没法和俄国相比。

因此,各国公使会议,基本都是以英国、俄国召集为主。据《义和团》资料丛刊记载,5月20日,各国公使会议提出调兵入京。28日,确定组成八国联军。6月9日,英军舰队司令西摩尔牵头,召集各国海军将领开会。英国驻天津总领事贾士礼同样召集各国领事商讨对策。

俄国人也不甘在英国之后。6月15日、16日,俄国海军上将海尔德布兰特召集各国海军司令,在俄军巡洋舰露西亚号上举行会议,共同商讨如何对北京发动进攻。

西摩尔与瓦德西

八个国家的军队,每个国家都有一个总司令,究竟由谁来担任最高司令官来指挥八国联军呢?历史上公认的,八国联军先后共有两位最高统帅,一位是英国的西摩尔,一位是德国的瓦德西。关于西摩尔出任联军最高统帅的原因,在很多史料中,都只是以西摩尔的军衔最高而一笔带过,其实并非如此。

如果只是比较军衔的话,西摩尔也不是最高的,当时的西摩尔是英国海军中将,与他同级的还有俄军司令官阿列克谢耶夫、李尼维支,他们也都是海军中将,比他高的还有美国司令官沙飞,是陆军上将。

西摩尔出任八国联军最高统帅,除了英国这个强大背景以外,其中一个最大原因,很可能是与他的资历有关。因为西摩尔可以算是中国通,早在1857年,他就曾参加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包括侵占广州,两次进攻大沽口,与太平军作战等多次经典战役。西摩尔具有丰富的对华作战经验,这是其他军队指挥官无法比拟的。

据《1900年的北京》一书记载,6月10日,西摩尔率2129名联军官兵乘6列车厢从天津向北京进发。八国联军在行进到廊坊时,被当地义和团顽强阻击,这便是史上著名的“廊坊大捷”。在西摩尔被围困期间,联军大后方又产生了最高指挥官。

据英国军官吉普斯的《华北作战记》一书记载,6月17日,当西摩尔的先头部队仍在受困之时,后方联军已经占领大沽口。随后召开联席会议,会议决定“公推俄国中将为上级军官,工作甚为协调。由于海军上将会议对一切行动有最高决定权,为了避免磨擦的发生,陆路军队的指挥官也应当与海军上将会议主席,即上级军官为同一国籍的。如目前情况,当为俄国人。”

由此可见,西摩尔这个总司令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像是一个带兵打仗、冲锋在前的执行总司令。真正在幕后指挥的则是俄国人。至少在六月至七月份是这样的。

欲取北京,必先攻克天津,这是西摩尔的惨痛教训。西摩尔率领的联军从廊坊被阻后,一路后撤,从廊坊撤到杨村,从杨村又撤到天津西沽,从西沽又撤到租界,从此再也无法动弹,因为天津还在清军的控制之下。西摩尔这个先头部队的执行总司令还需要后方的支援。

最后真正解救西摩尔的是另一路由俄国人指挥的八国联军。7月14日,俄国海军中将阿列克谢耶夫率领联军进攻天津,营救西摩尔的联军。这时的阿列克谢耶夫也是八国联军的统帅,但和西摩尔一样,也只是带头冲锋的执行总司令。为什么是俄国人,因为这次作战的主力是俄军与日军。日本人显然不具备挑头的实力。

阿列克谢耶夫解救了西摩尔后,西摩尔便南下上海,与两江总督刘坤一进行谈判。这个时间节点是7月26日。从此,西摩尔作为八国联军统帅的使命彻底结束。

西摩尔走后,攻占北京才是八国联军最大规模的战役,这时的最高指挥权依然是在俄国人手中。据《义和团》资料丛刊记载,8月1日,俄军中将李尼维支召集英军中将盖斯里、美军少将沙飞、法军中将福里、日军中将山口素臣等将领,共同商讨进攻北京方案。

几乎与此同时,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任命瓦德西为东亚联军总司令。据瓦德西在日记中记载,8月8日,威廉二世召见瓦德西,讨论远征中国一事。瓦德西是陆军元帅,威廉二世将海军的指挥权也交给了他。这在瓦德西看来,是史无前例的。威廉二世向瓦德西下达了明确指示,远征中国的主要目的是惩罚中国,“让中国人永远不敢对德国人侧目而视。”

此时,为何德国又来挑头呢?这与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被杀有很大关系。6月20日,克林德在北京东单被清军枪杀。克林德的死犹如火上浇油,加剧了本已紧张的局势,德国复仇心切强烈。除此之外,德国也符合笔者前文提到的两个挑头条件,实力足够强大,在华的利益也有山东一省。可以说,除了英国、俄国以外,德国是最合适的。

重要的是,威廉二世对瓦德西担任八国联军总司令的提议,得到了俄国的支持。瓦德西的日记中记载,“皇上对此番对俄交涉胜利颇为得意。”其他列强也纷纷表态,日本、意大利、奥匈帝国表示赞同。日本一直被欧洲瞧不起,意大利、奥匈帝国两国,在中国的军事实力与利益都非常薄弱,他们无法不赞成。美国在中国损失的利益很小,想指挥联军难以服众。法国由于国家体制的原因,决策比较慢,似乎对这个职位并不感兴趣,始终不愿去争,大有与世无争的感觉。

真正争夺联军最高指挥权最激烈的当属英国与俄国,尤其是时任俄国战争部长的库罗帕特金,对此兴趣颇浓。但英国强烈反对,英国不希望俄国始终控制着联军的话语权。俄国同时也不希望看到英国继续做大做强。英国最不利的一面是,当时英国在南非发动布尔殖民战争,损失惨重,遭到了全世界列强的嘲笑。由英国人担任联军最高指挥官,其他列强不放心。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英国与俄国的竞争,让德国人胜出。

据瓦德西日记记载,8月21日11时许,瓦德西登上“萨克森”号轮船,从意大利北部城市维罗纳启程,正式向中国进发。9月25日,瓦德西方才抵达天津大沽口。

瓦德西出发前,北京城已经被八国联军攻陷,慈禧与光绪西逃。当瓦德西还在轮船上筹划未来工作的同时,八国联军正在疯狂洗劫北京城。

实际上,瓦德西到达中国后,侵华战争已经接近尾声。除攻打保定以外,并没有大规模的战役。但瓦德西肩负着惩罚中国的“伟大使命”,惩罚的手段就是大规模劫掠与杀人。在意大利记者马达罗的笔下,瓦德西是个狠角色,他醉心于死刑。在他的指挥下,德军“承揽了最主要和最血腥的行动”,很多义和团拳民被德军砍头处死。

作为八国联军的最高指挥官,瓦德西还参与了北京的管控、与清廷的谈判,甚至参与了八国之间的矛盾的调和,尤其是在英国与俄国之间,瓦德西没少费脑筋。至1902年6月4日,瓦德西离开中国,瓦德西在中国担任八国联军最高统帅长达八个半月。

从八国联军最高统帅一职的竞争,既可以管窥到世界大国的背后博弈,还可以窥探出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态度与野心。

不知道当时焦头烂额的清政府对这些掌握多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