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卿美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

八國聯軍,也就是由英國、美國、法國、德國、俄國、日本、意大利、奧匈帝國出兵組成的多國部隊。其中英軍最複雜,摻雜了大量殖民僱傭兵,包括澳大利亞兵、印度兵、華勇營。八個國家都屬於世界上最牛的國家,指揮這樣一支多國部隊,難度可想而知。八國聯軍的最高統帥又是如何選出來的呢?

八國聯軍的形成,其實就是抱團取暖。義和團興起後,燒教堂、殺洋人,讓各國公使倍感壓力。他們紛紛向清政府提出抗議,多次要求迅速剿滅義和團,否則將出兵幹預。此時,八國聯軍還沒有形成。

至1900年4月,出於共同的訴求,各國公使開始進行聯合。聯合的原因主要是兩個,一是開會商討解決辦法,二是形成合力,聯合向清政府施壓。

既然是聯合會議,總要有一個挑頭的國家。挑頭的國家必然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實力強大,具有世界性的影響力與號召力。二是在中國的利益較大。兩個條件缺一不可。實力強大,但在華利益小的國家,出頭的意願不強烈,如美國、法國就是這樣的國家。實力較弱,但在華利益很大的國家,雖然出頭的意願強烈,但沒有號召力,如日本。綜合對比,只有英國、俄國最符合這些條件。

英國對比俄國,英國顯然更強大。英國是當時的世界頭號強國,在華的利益與俄國不相上下,江浙、長江沿線,甚至長江以南很多地方,均是英國掌控的範圍或是覬覦的地區。英國在華經營時間也比較長,從1840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已經深植中國六十年。。

俄國與其他諸國又不同,其他國家都是來自海路,唯有俄國是來自陸路。他與中國接壤,邊界線超長,野心最大。俄國在中國的利益遠不止東北,甚至覬覦着整個北方,完全可以匹敵英國。俄國侵佔中國素來歷史悠久,英國根本沒法和俄國相比。

因此,各國公使會議,基本都是以英國、俄國召集爲主。據《義和團》資料叢刊記載,5月20日,各國公使會議提出調兵入京。28日,確定組成八國聯軍。6月9日,英軍艦隊司令西摩爾牽頭,召集各國海軍將領開會。英國駐天津總領事賈士禮同樣召集各國領事商討對策。

俄國人也不甘在英國之後。6月15日、16日,俄國海軍上將海爾德布蘭特召集各國海軍司令,在俄軍巡洋艦露西亞號上舉行會議,共同商討如何對北京發動進攻。

西摩爾與瓦德西

八個國家的軍隊,每個國家都有一個總司令,究竟由誰來擔任最高司令官來指揮八國聯軍呢?歷史上公認的,八國聯軍先後共有兩位最高統帥,一位是英國的西摩爾,一位是德國的瓦德西。關於西摩爾出任聯軍最高統帥的原因,在很多史料中,都只是以西摩爾的軍銜最高而一筆帶過,其實並非如此。

如果只是比較軍銜的話,西摩爾也不是最高的,當時的西摩爾是英國海軍中將,與他同級的還有俄軍司令官阿列克謝耶夫、李尼維支,他們也都是海軍中將,比他高的還有美國司令官沙飛,是陸軍上將。

西摩爾出任八國聯軍最高統帥,除了英國這個強大背景以外,其中一個最大原因,很可能是與他的資歷有關。因爲西摩爾可以算是中國通,早在1857年,他就曾參加過第二次鴉片戰爭,包括侵佔廣州,兩次進攻大沽口,與太平軍作戰等多次經典戰役。西摩爾具有豐富的對華作戰經驗,這是其他軍隊指揮官無法比擬的。

據《1900年的北京》一書記載,6月10日,西摩爾率2129名聯軍官兵乘6列車廂從天津向北京進發。八國聯軍在行進到廊坊時,被當地義和團頑強阻擊,這便是史上著名的“廊坊大捷”。在西摩爾被圍困期間,聯軍大後方又產生了最高指揮官。

據英國軍官吉普斯的《華北作戰記》一書記載,6月17日,當西摩爾的先頭部隊仍在受困之時,後方聯軍已經佔領大沽口。隨後召開聯席會議,會議決定“公推俄國中將爲上級軍官,工作甚爲協調。由於海軍上將會議對一切行動有最高決定權,爲了避免磨擦的發生,陸路軍隊的指揮官也應當與海軍上將會議主席,即上級軍官爲同一國籍的。如目前情況,當爲俄國人。”

由此可見,西摩爾這個總司令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更像是一個帶兵打仗、衝鋒在前的執行總司令。真正在幕後指揮的則是俄國人。至少在六月至七月份是這樣的。

欲取北京,必先攻克天津,這是西摩爾的慘痛教訓。西摩爾率領的聯軍從廊坊被阻後,一路後撤,從廊坊撤到楊村,從楊村又撤到天津西沽,從西沽又撤到租界,從此再也無法動彈,因爲天津還在清軍的控制之下。西摩爾這個先頭部隊的執行總司令還需要後方的支援。

最後真正解救西摩爾的是另一路由俄國人指揮的八國聯軍。7月14日,俄國海軍中將阿列克謝耶夫率領聯軍進攻天津,營救西摩爾的聯軍。這時的阿列克謝耶夫也是八國聯軍的統帥,但和西摩爾一樣,也只是帶頭衝鋒的執行總司令。爲什麼是俄國人,因爲這次作戰的主力是俄軍與日軍。日本人顯然不具備挑頭的實力。

阿列克謝耶夫解救了西摩爾後,西摩爾便南下上海,與兩江總督劉坤一進行談判。這個時間節點是7月26日。從此,西摩爾作爲八國聯軍統帥的使命徹底結束。

西摩爾走後,攻佔北京纔是八國聯軍最大規模的戰役,這時的最高指揮權依然是在俄國人手中。據《義和團》資料叢刊記載,8月1日,俄軍中將李尼維支召集英軍中將蓋斯里、美軍少將沙飛、法軍中將福裏、日軍中將山口素臣等將領,共同商討進攻北京方案。

幾乎與此同時,德國皇帝威廉二世任命瓦德西爲東亞聯軍總司令。據瓦德西在日記中記載,8月8日,威廉二世召見瓦德西,討論遠徵中國一事。瓦德西是陸軍元帥,威廉二世將海軍的指揮權也交給了他。這在瓦德西看來,是史無前例的。威廉二世向瓦德西下達了明確指示,遠徵中國的主要目的是懲罰中國,“讓中國人永遠不敢對德國人側目而視。”

此時,爲何德國又來挑頭呢?這與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被殺有很大關係。6月20日,克林德在北京東單被清軍槍殺。克林德的死猶如火上澆油,加劇了本已緊張的局勢,德國復仇心切強烈。除此之外,德國也符合筆者前文提到的兩個挑頭條件,實力足夠強大,在華的利益也有山東一省。可以說,除了英國、俄國以外,德國是最合適的。

重要的是,威廉二世對瓦德西擔任八國聯軍總司令的提議,得到了俄國的支持。瓦德西的日記中記載,“皇上對此番對俄交涉勝利頗爲得意。”其他列強也紛紛表態,日本、意大利、奧匈帝國表示贊同。日本一直被歐洲瞧不起,意大利、奧匈帝國兩國,在中國的軍事實力與利益都非常薄弱,他們無法不贊成。美國在中國損失的利益很小,想指揮聯軍難以服衆。法國由於國家體制的原因,決策比較慢,似乎對這個職位並不感興趣,始終不願去爭,大有與世無爭的感覺。

真正爭奪聯軍最高指揮權最激烈的當屬英國與俄國,尤其是時任俄國戰爭部長的庫羅帕特金,對此興趣頗濃。但英國強烈反對,英國不希望俄國始終控制着聯軍的話語權。俄國同時也不希望看到英國繼續做大做強。英國最不利的一面是,當時英國在南非發動布爾殖民戰爭,損失慘重,遭到了全世界列強的嘲笑。由英國人擔任聯軍最高指揮官,其他列強不放心。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英國與俄國的競爭,讓德國人勝出。

據瓦德西日記記載,8月21日11時許,瓦德西登上“薩克森”號輪船,從意大利北部城市維羅納啓程,正式向中國進發。9月25日,瓦德西方纔抵達天津大沽口。

瓦德西出發前,北京城已經被八國聯軍攻陷,慈禧與光緒西逃。當瓦德西還在輪船上籌劃未來工作的同時,八國聯軍正在瘋狂洗劫北京城。

實際上,瓦德西到達中國後,侵華戰爭已經接近尾聲。除攻打保定以外,並沒有大規模的戰役。但瓦德西肩負着懲罰中國的“偉大使命”,懲罰的手段就是大規模劫掠與殺人。在意大利記者馬達羅的筆下,瓦德西是個狠角色,他醉心於死刑。在他的指揮下,德軍“承攬了最主要和最血腥的行動”,很多義和團拳民被德軍砍頭處死。

作爲八國聯軍的最高指揮官,瓦德西還參與了北京的管控、與清廷的談判,甚至參與了八國之間的矛盾的調和,尤其是在英國與俄國之間,瓦德西沒少費腦筋。至1902年6月4日,瓦德西離開中國,瓦德西在中國擔任八國聯軍最高統帥長達八個半月。

從八國聯軍最高統帥一職的競爭,既可以管窺到世界大國的背後博弈,還可以窺探出西方列強對中國的態度與野心。

不知道當時焦頭爛額的清政府對這些掌握多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