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这样的问题不在于谁的水平高,而且水平高的也不一定敢说。雍正不问张廷玉而问李卫有两层意思:第一、李卫是家臣奴才,而张廷玉是外臣。雍正是李卫的主子,这件事情本来就本著家丑不可外扬的前提就不能对外宣扬。即使最后鸩杀了弘时,估计对外也得报暴病而亡。第二、张廷玉是外臣,绝对不会掺和皇上的家室否则后患无穷。即使问也不会有任何答案,所以雍正之问李卫。

历史背景

弘时不是当帝王的料,但是在老八的鼓动下野心勃勃。先勾结张廷璐科考舞弊建立自己的团队可惜失败了;后来和老八联手逼宫搞八王议政,打算提前上台但是失败了。然后看到宝亲王弘历越来越受重视,又企图暗杀弘历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被雍正发觉了,派图里琛和李卫率领五百精锐护送弘历回京。

这下弘时暴露了,都说虎毒不食子但是弘时的存在已经影响到大清王朝的稳定和帝位的有效传承。这让雍正非常的为难,所以这才有后来趁李卫进京的时候询问李卫的情况。

至于雍正询问李卫而不询问张廷玉理由有二:

第一、李卫是什么人,是雍正当年在做雍亲王的时候去江南赈灾筹款的时候收的流浪人。除了李卫以外还有小翠和坎儿,都被胤禛收了到府里做了奴才。李卫感念四王爷的恩德,在赈灾期间以及后来的万永当铺获取百官行述的绝密过程中都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后来李卫被外放到江苏巡抚甚至升任两江总督推行雍正一朝的新政不遗余力,当然当官是好的但是更多的李卫在做的就是报恩,报答四王爷对他知遇之恩。正是怀著这样感恩的心态,李卫才真正把自己看做四王爷的家人维护四王爷。自己的老婆小翠怀孕也向四王爷写信报告说有小狗儿了,生了娃娃叫李忠四爷;到四爷府时都不乘轿子走著进四爷府的胡同以示尊敬;在雍正晚年探望四爷的时候看到雍正只吃那么一点真情流露都哭了。

经过多年的相处,雍正真正把李卫当做自己的心腹之人和得力干将。基本上无话不谈,把一个叫花子出身的李卫一步步的升任两江总督这是多大的信任啊。况且在独自相处的时候也不拘君臣之礼称呼李卫的小名狗儿。正是由于这一层的原因,雍正急需一个人来给自己意见,李卫就是一个合适的人选。虽然李卫没办法直接回答:什么事奴才都能做但是这件事没法说,但是还是给了一个简介的回答

「不是奴才斗胆说祖宗的不是,先帝爷千般都好就是太宽容了。明知道八爷他们心术不正,还一个个亲王贝勒的加封把这些难题都留给主子了......」

第二、张廷玉是外臣。在雍正时期,雍正对虽然也很信任,但是在继承人和皇上的家事这一块上和康熙时期不能比。康熙可以把传位遗诏给张廷玉然后联合隆科多来办理。但是张廷玉是外臣,雍正不想家丑外扬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没有询问张廷玉。

其次还是因为询问李卫前雍正还没有确定怎么处理弘时,弘时因为科考舞弊案让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当了替罪羊被斩首。所以雍正担心张廷玉不能公正的提供意见,从而让自己骑虎难下。张廷玉该说大臣们都可以犯法处斩到你儿子就不行了?

因为一旦让张廷玉提出处理结果如果不按照张廷玉的方式来处理又不能说出原因的话,这样会让大臣离心离德。即使科考案杀了张廷璐,人家在八王议政的当口冒著被杀的风险痛斥四位旗主王爷和八爷党,确实对雍正很忠诚。如果此时你再让人家提意见后又不采纳就太说不过去了。

小结:

综上所述,按照雍正的想法还是和自己人李卫商量比较合理。这样进退兼备,当然最后还是为了弘历还是鸩杀了弘时扫清了障碍。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张廷玉主编过明史,又全程旁观了「九子夺嫡」,对于雍正应该如何处置弘时,肯定是有想法的。但是张廷玉老成持重、谨慎自守,又掺杂著弟弟张廷璐案的私情瓜葛,他是绝对不会、也不能表露态度的。

如何处置弘时,雍正似乎有三种选择:一是放任,二是约束,三是消灭。但是弘时争储与「九子夺嫡」不同,一是他使用了极端手段,对弘历进行了暗杀,这超出了政治斗争的常规,更超出了雍正的底线。二是他投靠了雍正的政治敌人,拥有了一定的势力。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雍正因为「新政」,自己树敌无数,这些或明或暗的敌人都是弘时的潜在同盟。

基于以上三点,雍正绝不能放任弘时继续折腾,也不能仅仅把弘时圈禁,政治风险太大!留给雍正的只有一条选择。

这个难题,不是智慧判断,而是情感决择。根本就不是汉族大臣能给出答案的。雍正在内心情感上也不会依赖大臣,只有为数极少的几个心腹旧人才能分担一点。雍正问李卫,也并不是要李卫帮助自己下决心。其实,在他问出问题的时候已经是覆水难收了,他只是要一点心理安慰而已。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保密,这种事,自然是知道的人越少越好。跟家奴说说,可以保住密,告诉大臣,难保不会被记录到起居注里,那就麻烦了。


根据小说和剧情,雍正不可能问张廷玉如何处罚弘时。

1,科举舞弊案,弘时才是主谋,张廷玉弟弟张廷璐不过是奉命行事。调查结果,张廷璐背黑锅腰斩,还要张廷玉观刑。如此包庇儿子,雍正怎么好意思问张廷玉?

2,弘时干的坏事,张廷玉没有经历,也不是他调查的,难道凭猜测来判断定一个皇子的罪?我猜,张廷玉只会说,这是陛下家事,我只是一个汉臣,不能干涉天家父子的私事!

为什么可以问李卫?

1,李卫是弘历回京途中全程保护的,他知道刺杀弘历的主使是弘时,而且有证据和证人。

2,弘时派去刺杀弘历的并不是自己的手下,而是一个家奴找的黑道上人。事后被弘时养在一个自己隐蔽的庄子上,灭口时被一个潜水本领高的逃跑,刚好被李卫抓住,被李卫用一个妓女敲到了他的口供。

李卫是雍正家奴,忠心耿耿,儿子起名叫「李忠四爷」,所以向雍正讲了全部事实。

所以雍正不问李卫,问谁?

但是,怎么处理,李卫没有直说,只是在与四爷交谈中引到八爷党身上,一句「先帝什么都是好,就是太宽厚,留著他们与爷作对。」暗指老四该下手了,否则会给弘历带来危险。

雍正本来恨「八爷党」,怎么听不懂?于是大义灭亲,暗中赐死了弘时!为了新政,也是为了未来的太子--宝亲王弘历!


我们知道清王朝从建立到康熙为止,多次出现了皇子争夺皇位的现象,可以说虽然这样的事情在历史各个朝代都有发生过,可以说因为储君的不明确严重影响了国本,为什么大清王朝的立储之争会十分详细,主要一点因为他距离我们的年代比较近,因此很多人知道了康熙的九夺取嫡,但是不知道雍正期间也有爆发了皇子夺嫡的事情。

看过《雍正王朝》会知道弘时为了夺取皇位,他他不折手段,突破了雍正的底线,因此,对于刚经历九子夺嫡才继承皇位的雍正是十分痛恨的,在雍正对于这件事情逐步掌握后他就为处理弘时做各种准备,一方面为什么会主动选择询问李卫,而不问张廷玉这个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其实,开始时候他是很想问邬思道的,但是无奈邬思道在解决西北战乱事件后,彻底离开了雍正,我们知道在雍正登基前期,雍正很多决策上都有邬思道的影子,但是无奈邬思道在帮助雍正解决了西北战事的全部麻烦后在雍正到河南后,邬思道彻底离开了雍正。

可以说邬思道的离开要雍正身边少了可以真正为他出主意的人,这个时候出现了弘历事件幕后主谋是谁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而雍正为什么会想问李卫,一方面李卫一直跟著自己他对李卫比其他人放心,还有一方面他就是想知道邬思道到底有没有和李卫说过对这种局势的判断和建议,虽然他想从李卫嘴里得出什么答案,虽然看似李卫什么都没回答,但是实际他已经给雍正做了决定,因此,他决定闪电处理弘时,不把问题留给弘历,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来李卫已经得到邬思道的真传了。

其实,我们知道雍正跟十三阿哥胤祥关系也不错,虽然他没主动询问他,但是,最后在他去逝前每一句话都告诉了雍正弘时有意争储,

可以说雍正身边最重要的两人都已经告诉了他们的想法,而这个时候如果在跟张廷玉商量根本不会有很好的答案,张廷玉年龄大了,在湖大这种事情他肯定谨慎就没什么必要询问,因此最后雍正决定了他将会以雷霆手段处理弘时。

正是因为雍正闪电处理了弘时,从而结束了这场立储之争,一方面确定了弘历的太子之位,还有一方面保证了清王朝上层的结果完整,可以说他做的很对避免了内乱,还有一方面在遇到之前相同的情况下如果问一个已年近花甲的官员可能不会有很好的结果,如果问一个和自己年龄差不多的人,一方面可以证明自己比较有主见,还有一方面有效保护了老臣因为回答不利而进入不利地位,他想给这些曾经的功臣一个安详晚年的机会。


问得好。

我理解,处理弘时这件事,没有人敢给意见。

其实皇上根本无人可问,只能自己拿主意。

他问了李卫,但是李卫根本不敢回答。

不过李卫倒是借机会表达了一下他的意思:「先帝爷万般都好,就是把这些难题,都留给主子了。」

言外之意是,如果可以的话,希望不要像八爷问题一样,把问题留给后人。

李卫是雍正最贴心的奴才,雍正只是在他面前没有隔阂的发了下牢骚,其实并不真期望得到答案。

即使李卫说了,皇帝完全可以采纳,或者不采纳,对李卫没有什么影响。

而李卫勇敢的表达,倒是的确给了雍正以决心。

张廷玉能在朝廷中呆这么久,占据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是他有才能,还有一个,是他不站队,一心为国。

之前诺敏案张廷玉都不敢说,更别说这个是皇子案了。

假设张廷玉说干掉弘时,皇帝听还是不听?

如果皇帝不听,对张廷玉来说,以后怎么站在皇上和皇子面前?以后势必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如果听了,又落下个劝父杀子的恶声。

如果问了张廷玉,就陷张廷玉于两难境地。

李卫基本无此顾虑。

还有一点,张庭路被腰斩,和弘时是有关系的。

张廷玉作为直系亲属,不好表态。

总结一句话,其实问李卫,也是发牢骚念叨念叨自己的难处而已,心中已有想法。


李卫是家臣,是从小跟著四爷长大的,雍正对李卫就像干儿子一样,没什么顾忌。而张廷玉是军机首辅也是康熙旧部,所以有些事不便于问张廷玉。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