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這樣的問題不在於誰的水平高,而且水平高的也不一定敢說。雍正不問張廷玉而問李衛有兩層意思:第一、李衛是家臣奴才,而張廷玉是外臣。雍正是李衛的主子,這件事情本來就本著家醜不可外揚的前提就不能對外宣揚。即使最後鴆殺了弘時,估計對外也得報暴病而亡。第二、張廷玉是外臣,絕對不會摻和皇上的家室否則後患無窮。即使問也不會有任何答案,所以雍正之問李衛。

歷史背景

弘時不是當帝王的料,但是在老八的鼓動下野心勃勃。先勾結張廷璐科考舞弊建立自己的團隊可惜失敗了;後來和老八聯手逼宮搞八王議政,打算提前上臺但是失敗了。然後看到寶親王弘曆越來越受重視,又企圖暗殺弘曆達到自己的目的。但是被雍正發覺了,派圖裡琛和李衛率領五百精銳護送弘曆回京。

這下弘時暴露了,都說虎毒不食子但是弘時的存在已經影響到大清王朝的穩定和帝位的有效傳承。這讓雍正非常的為難,所以這纔有後來趁李衛進京的時候詢問李衛的情況。

至於雍正詢問李衛而不詢問張廷玉理由有二:

第一、李衛是什麼人,是雍正當年在做雍親王的時候去江南賑災籌款的時候收的流浪人。除了李衛以外還有小翠和坎兒,都被胤禛收了到府裏做了奴才。李衛感念四王爺的恩德,在賑災期間以及後來的萬永當鋪獲取百官行述的絕密過程中都出色的完成了任務。

後來李衛被外放到江蘇巡撫甚至升任兩江總督推行雍正一朝的新政不遺餘力,當然當官是好的但是更多的李衛在做的就是報恩,報答四王爺對他知遇之恩。正是懷著這樣感恩的心態,李衛才真正把自己看做四王爺的家人維護四王爺。自己的老婆小翠懷孕也向四王爺寫信報告說有小狗兒了,生了娃娃叫李忠四爺;到四爺府時都不乘轎子走著進四爺府的衚衕以示尊敬;在雍正晚年探望四爺的時候看到雍正只喫那麼一點真情流露都哭了。

經過多年的相處,雍正真正把李衛當做自己的心腹之人和得力幹將。基本上無話不談,把一個叫花子出身的李衛一步步的升任兩江總督這是多大的信任啊。況且在獨自相處的時候也不拘君臣之禮稱呼李衛的小名狗兒。正是由於這一層的原因,雍正急需一個人來給自己意見,李衛就是一個合適的人選。雖然李衛沒辦法直接回答:什麼事奴才都能做但是這件事沒法說,但是還是給了一個簡介的回答

「不是奴才鬥膽說祖宗的不是,先帝爺千般都好就是太寬容了。明知道八爺他們心術不正,還一個個親王貝勒的加封把這些難題都留給主子了......」

第二、張廷玉是外臣。在雍正時期,雍正對雖然也很信任,但是在繼承人和皇上的家事這一塊上和康熙時期不能比。康熙可以把傳位遺詔給張廷玉然後聯合隆科多來辦理。但是張廷玉是外臣,雍正不想家醜外揚所以從這個角度出發沒有詢問張廷玉。

其次還是因為詢問李衛前雍正還沒有確定怎麼處理弘時,弘時因為科考舞弊案讓張廷玉的弟弟張廷璐當了替罪羊被斬首。所以雍正擔心張廷玉不能公正的提供意見,從而讓自己騎虎難下。張廷玉該說大臣們都可以犯法處斬到你兒子就不行了?

因為一旦讓張廷玉提出處理結果如果不按照張廷玉的方式來處理又不能說出原因的話,這樣會讓大臣離心離德。即使科考案殺了張廷璐,人家在八王議政的當口冒著被殺的風險痛斥四位旗主王爺和八爺黨,確實對雍正很忠誠。如果此時你再讓人家提意見後又不採納就太說不過去了。

小結:

綜上所述,按照雍正的想法還是和自己人李衛商量比較合理。這樣進退兼備,當然最後還是為了弘曆還是鴆殺了弘時掃清了障礙。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張廷玉主編過明史,又全程旁觀了「九子奪嫡」,對於雍正應該如何處置弘時,肯定是有想法的。但是張廷玉老成持重、謹慎自守,又摻雜著弟弟張廷璐案的私情瓜葛,他是絕對不會、也不能表露態度的。

如何處置弘時,雍正似乎有三種選擇:一是放任,二是約束,三是消滅。但是弘時爭儲與「九子奪嫡」不同,一是他使用了極端手段,對弘曆進行了暗殺,這超出了政治鬥爭的常規,更超出了雍正的底線。二是他投靠了雍正的政治敵人,擁有了一定的勢力。另外一個重要因素是,雍正因為「新政」,自己樹敵無數,這些或明或暗的敵人都是弘時的潛在同盟。

基於以上三點,雍正絕不能放任弘時繼續折騰,也不能僅僅把弘時圈禁,政治風險太大!留給雍正的只有一條選擇。

這個難題,不是智慧判斷,而是情感決擇。根本就不是漢族大臣能給出答案的。雍正在內心情感上也不會依賴大臣,只有為數極少的幾個心腹舊人才能分擔一點。雍正問李衛,也並不是要李衛幫助自己下決心。其實,在他問出問題的時候已經是覆水難收了,他只是要一點心理安慰而已。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保密,這種事,自然是知道的人越少越好。跟家奴說說,可以保住密,告訴大臣,難保不會被記錄到起居注裏,那就麻煩了。


根據小說和劇情,雍正不可能問張廷玉如何處罰弘時。

1,科舉舞弊案,弘時纔是主謀,張廷玉弟弟張廷璐不過是奉命行事。調查結果,張廷璐背黑鍋腰斬,還要張廷玉觀刑。如此包庇兒子,雍正怎麼好意思問張廷玉?

2,弘時乾的壞事,張廷玉沒有經歷,也不是他調查的,難道憑猜測來判斷定一個皇子的罪?我猜,張廷玉只會說,這是陛下家事,我只是一個漢臣,不能干涉天家父子的私事!

為什麼可以問李衛?

1,李衛是弘曆回京途中全程保護的,他知道刺殺弘曆的主使是弘時,而且有證據和證人。

2,弘時派去刺殺弘曆的並不是自己的手下,而是一個家奴找的黑道上人。事後被弘時養在一個自己隱蔽的莊子上,滅口時被一個潛水本領高的逃跑,剛好被李衛抓住,被李衛用一個妓女敲到了他的口供。

李衛是雍正家奴,忠心耿耿,兒子起名叫「李忠四爺」,所以向雍正講了全部事實。

所以雍正不問李衛,問誰?

但是,怎麼處理,李衛沒有直說,只是在與四爺交談中引到八爺黨身上,一句「先帝什麼都是好,就是太寬厚,留著他們與爺作對。」暗指老四該下手了,否則會給弘曆帶來危險。

雍正本來恨「八爺黨」,怎麼聽不懂?於是大義滅親,暗中賜死了弘時!為了新政,也是為了未來的太子--寶親王弘曆!


我們知道清王朝從建立到康熙為止,多次出現了皇子爭奪皇位的現象,可以說雖然這樣的事情在歷史各個朝代都有發生過,可以說因為儲君的不明確嚴重影響了國本,為什麼大清王朝的立儲之爭會十分詳細,主要一點因為他距離我們的年代比較近,因此很多人知道了康熙的九奪取嫡,但是不知道雍正期間也有爆發了皇子奪嫡的事情。

看過《雍正王朝》會知道弘時為了奪取皇位,他他不折手段,突破了雍正的底線,因此,對於剛經歷九子奪嫡才繼承皇位的雍正是十分痛恨的,在雍正對於這件事情逐步掌握後他就為處理弘時做各種準備,一方面為什麼會主動選擇詢問李衛,而不問張廷玉這個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其實,開始時候他是很想問鄔思道的,但是無奈鄔思道在解決西北戰亂事件後,徹底離開了雍正,我們知道在雍正登基前期,雍正很多決策上都有鄔思道的影子,但是無奈鄔思道在幫助雍正解決了西北戰事的全部麻煩後在雍正到河南後,鄔思道徹底離開了雍正。

可以說鄔思道的離開要雍正身邊少了可以真正為他出主意的人,這個時候出現了弘曆事件幕後主謀是誰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而雍正為什麼會想問李衛,一方面李衛一直跟著自己他對李衛比其他人放心,還有一方面他就是想知道鄔思道到底有沒有和李衛說過對這種局勢的判斷和建議,雖然他想從李衛嘴裡得出什麼答案,雖然看似李衛什麼都沒回答,但是實際他已經給雍正做了決定,因此,他決定閃電處理弘時,不把問題留給弘曆,從這件事情可以看出來李衛已經得到鄔思道的真傳了。

其實,我們知道雍正跟十三阿哥胤祥關係也不錯,雖然他沒主動詢問他,但是,最後在他去逝前每一句話都告訴了雍正弘時有意爭儲,

可以說雍正身邊最重要的兩人都已經告訴了他們的想法,而這個時候如果在跟張廷玉商量根本不會有很好的答案,張廷玉年齡大了,在湖大這種事情他肯定謹慎就沒什麼必要詢問,因此最後雍正決定了他將會以雷霆手段處理弘時。

正是因為雍正閃電處理了弘時,從而結束了這場立儲之爭,一方面確定了弘曆的太子之位,還有一方面保證了清王朝上層的結果完整,可以說他做的很對避免了內亂,還有一方面在遇到之前相同的情況下如果問一個已年近花甲的官員可能不會有很好的結果,如果問一個和自己年齡差不多的人,一方面可以證明自己比較有主見,還有一方面有效保護了老臣因為回答不利而進入不利地位,他想給這些曾經的功臣一個安詳晚年的機會。


問得好。

我理解,處理弘時這件事,沒有人敢給意見。

其實皇上根本無人可問,只能自己拿主意。

他問了李衛,但是李衛根本不敢回答。

不過李衛倒是藉機會表達了一下他的意思:「先帝爺萬般都好,就是把這些難題,都留給主子了。」

言外之意是,如果可以的話,希望不要像八爺問題一樣,把問題留給後人。

李衛是雍正最貼心的奴才,雍正只是在他面前沒有隔閡的發了下牢騷,其實並不真期望得到答案。

即使李衛說了,皇帝完全可以採納,或者不採納,對李衛沒有什麼影響。

而李衛勇敢的表達,倒是的確給了雍正以決心。

張廷玉能在朝廷中呆這麼久,佔據舉足輕重的作用,一個是他有才能,還有一個,是他不站隊,一心為國。

之前諾敏案張廷玉都不敢說,更別說這個是皇子案了。

假設張廷玉說幹掉弘時,皇帝聽還是不聽?

如果皇帝不聽,對張廷玉來說,以後怎麼站在皇上和皇子面前?以後勢必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如果聽了,又落下個勸父殺子的惡聲。

如果問了張廷玉,就陷張廷玉於兩難境地。

李衛基本無此顧慮。

還有一點,張庭路被腰斬,和弘時是有關係的。

張廷玉作為直系親屬,不好表態。

總結一句話,其實問李衛,也是發牢騷唸叨唸叨自己的難處而已,心中已有想法。


李衛是家臣,是從小跟著四爺長大的,雍正對李衛就像乾兒子一樣,沒什麼顧忌。而張廷玉是軍機首輔也是康熙舊部,所以有些事不便於問張廷玉。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