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回给大家介绍一个非常奇葩的古代陶瓷品种——素三彩。

【素三彩】

关于素三彩为什么叫素三彩,至今都还没有一个定论。“素三彩”一名最早出现在清末寂园叟《陶雅》中,在此之前都没有这个词。

一般的解释就说,“素”是指没有红色的意思。古人认为红色是“荤”色,没有红色所以就称之为“素”了。的确在我们今天看到流传下来的素三彩器物里,几乎都是没有用红色来装饰的。

明嘉靖 素三彩缠枝莲纹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但是在老古玩行里却又有“三彩挂红,价值连城”的说法。如果这种说法成立,只能说是我们目前看到的还不够全面,素三彩真的有极少量是带有红色装饰的。那刚才说过的解释就站不住脚了。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种解释,有学者认为素三彩瓷器在烧造时,先高温烧造素胎,再在这种未上釉的半成品素胎之上,施各种低温彩釉,所以才被称之“素”三彩。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因为明清时期确实大部分的彩瓷,都是在已经烧好的白瓷上挂彩,比如五彩、斗彩、珐琅彩、粉彩等,彩之下都有一层透明釉。只有素三彩特殊,是在烧好的涩胎上挂彩绘制。

明正德 素三彩缠枝莲纹高足碗(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另外素三彩之所以叫素三彩,它真的是只有三种颜色吗?还是指单件器物上,工匠往往只使用三种颜色搭配而得名的呢?

明正德 素三彩缠枝莲纹高足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康熙 素三彩镂空香薰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为了解释第一个说法,我们找出了几件明清两朝传世的素三彩器物,仔细数数上边的颜色。发现上边除了《饮流斋说瓷》中提到的茄(赭)、黄、绿三色以外,还有的有孔雀蓝、黑色和白色等。有人说白色不能算,白色只是胎的本色。就算把白色去掉,素三彩里也绝不止有三色而已。

经过对实物的观察,发现第二种说法,在绝大部分素三彩器物里确实很符合,但也不是完全准确。

明万历 素三彩二龙戏珠纹盘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件万历素三彩龙纹盘,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这块盘子就是由黄、赭、绿以及孔雀蓝四种颜色组成的。如果这件盘子只是素三彩的一个偶然升级版,可以称之“黄地素三彩”,不够有说服力,那清代康熙时期很多素三彩,颜色变得更加多样,也可以证明素三彩之“三”不是局限三种颜色装饰的证明。

明正德 素三彩“正德年制”款缠枝长方水仙盆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关于“素三彩”出现的年代也很模糊。过去一直认为素三彩最早出现于明代正德时期,因为带有年款的实物,最早就是这个时候的。但是推测在正德以前应该就已经有素三彩器物的出现,只是苦于没有实物。

明成化 素三彩鸭形香薰

景德镇珠山窑址出土

直到上世纪末,景德镇明代御器厂成化地层遗址出土了几件明成化素三彩鸭薰,才得到了证实。至于比成化年间再早的时候有没有,我们现在还不得而知,目前认为成化时期就是素三彩的诞生年代。

素三彩真正走向巅峰是到了清代。

清康熙 素三彩暗刻云龙花果纹盘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康熙 墨地素三彩四季花卉纹方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康熙年间素三彩制作的数量和造型比明朝增加了很多,质量与精美程度有大幅提升,从实物的对比就能清晰的看出。而康熙时期,还将素三彩进行了改良,创新出了很多变种,比如“墨地素三彩”、“虎皮三彩等等。

清康熙 虎皮三彩碗

观复博物馆藏

虎皮三彩与传统的素三彩在烧制技术和配方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将具象变为了抽象,色块碰撞,犹如猛虎般斑斓而得名,深受当时文人的喜爱。

清康熙 素三彩海八怪纹观音瓶

观复博物馆藏

清末民国的许之衡撰写的《饮流斋说瓷》(说彩色第四之“素三彩”条)中说:“素三彩……西人嗜此,声价极高,一瓶之值,辄及万金。以怪兽最为奇特,人物次之,若花鸟,价亦不赀也。同一年代,而三彩之品视他彩乃腾踊百倍。”由此可以看出素三彩器物,在当时受市场追捧的程度。

清康熙 素三彩海兽纹碗

观复博物馆藏

清早期 素三彩碧霞元君坐像

观复博物馆藏

观复文物摄影:观复胡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