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回給大家介紹一個非常奇葩的古代陶瓷品種——素三彩。

【素三彩】

關於素三彩爲什麼叫素三彩,至今都還沒有一個定論。“素三彩”一名最早出現在清末寂園叟《陶雅》中,在此之前都沒有這個詞。

一般的解釋就說,“素”是指沒有紅色的意思。古人認爲紅色是“葷”色,沒有紅色所以就稱之爲“素”了。的確在我們今天看到流傳下來的素三彩器物裏,幾乎都是沒有用紅色來裝飾的。

明嘉靖 素三彩纏枝蓮紋瓶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但是在老古玩行裏卻又有“三彩掛紅,價值連城”的說法。如果這種說法成立,只能說是我們目前看到的還不夠全面,素三彩真的有極少量是帶有紅色裝飾的。那剛纔說過的解釋就站不住腳了。

除此之外還有另外一種解釋,有學者認爲素三彩瓷器在燒造時,先高溫燒造素胎,再在這種未上釉的半成品素胎之上,施各種低溫彩釉,所以才被稱之“素”三彩。這種說法也不無道理,因爲明清時期確實大部分的彩瓷,都是在已經燒好的白瓷上掛彩,比如五彩、鬥彩、琺琅彩、粉彩等,彩之下都有一層透明釉。只有素三彩特殊,是在燒好的澀胎上掛彩繪製。

明正德 素三彩纏枝蓮紋高足碗(局部)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另外素三彩之所以叫素三彩,它真的是隻有三種顏色嗎?還是指單件器物上,工匠往往只使用三種顏色搭配而得名的呢?

明正德 素三彩纏枝蓮紋高足碗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清康熙 素三彩鏤空香薰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爲了解釋第一個說法,我們找出了幾件明清兩朝傳世的素三彩器物,仔細數數上邊的顏色。發現上邊除了《飲流齋說瓷》中提到的茄(赭)、黃、綠三色以外,還有的有孔雀藍、黑色和白色等。有人說白色不能算,白色只是胎的本色。就算把白色去掉,素三彩裏也絕不止有三色而已。

經過對實物的觀察,發現第二種說法,在絕大部分素三彩器物裏確實很符合,但也不是完全準確。

明萬曆 素三彩二龍戲珠紋盤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這件萬曆素三彩龍紋盤,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這塊盤子就是由黃、赭、綠以及孔雀藍四種顏色組成的。如果這件盤子只是素三彩的一個偶然升級版,可以稱之“黃地素三彩”,不夠有說服力,那清代康熙時期很多素三彩,顏色變得更加多樣,也可以證明素三彩之“三”不是侷限三種顏色裝飾的證明。

明正德 素三彩“正德年制”款纏枝長方水仙盆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關於“素三彩”出現的年代也很模糊。過去一直認爲素三彩最早出現於明代正德時期,因爲帶有年款的實物,最早就是這個時候的。但是推測在正德以前應該就已經有素三彩器物的出現,只是苦於沒有實物。

明成化 素三彩鴨形香薰

景德鎮珠山窯址出土

直到上世紀末,景德鎮明代御器廠成化地層遺址出土了幾件明成化素三彩鴨薰,纔得到了證實。至於比成化年間再早的時候有沒有,我們現在還不得而知,目前認爲成化時期就是素三彩的誕生年代。

素三彩真正走向巔峯是到了清代。

清康熙 素三彩暗刻雲龍花果紋盤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清康熙 墨地素三彩四季花卉紋方瓶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康熙年間素三彩製作的數量和造型比明朝增加了很多,質量與精美程度有大幅提升,從實物的對比就能清晰的看出。而康熙時期,還將素三彩進行了改良,創新出了很多變種,比如“墨地素三彩”、“虎皮三彩等等。

清康熙 虎皮三彩碗

觀復博物館藏

虎皮三彩與傳統的素三彩在燒製技術和配方上沒有什麼區別,只是將具象變爲了抽象,色塊碰撞,猶如猛虎般斑斕而得名,深受當時文人的喜愛。

清康熙 素三彩海八怪紋觀音瓶

觀復博物館藏

清末民國的許之衡撰寫的《飲流齋說瓷》(說彩色第四之“素三彩”條)中說:“素三彩……西人嗜此,聲價極高,一瓶之值,輒及萬金。以怪獸最爲奇特,人物次之,若花鳥,價亦不貲也。同一年代,而三彩之品視他彩乃騰踊百倍。”由此可以看出素三彩器物,在當時受市場追捧的程度。

清康熙 素三彩海獸紋碗

觀復博物館藏

清早期 素三彩碧霞元君坐像

觀復博物館藏

觀覆文物攝影:觀復胡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