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復甦的季節,最不能錯過的就是那“包羅萬象”的春餅

文|鼠小弟

“盼望着,盼望着,

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

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早春三月,萬物復甦,草長鶯飛。

南方的朋友可能早就滿眼春光,可對於北京來說,春天從朱自清筆下姍姍走到了人間。柔弱的柳枝上微微泛起了星星點點嫩嫩的綠意;多姿的杏樹上爭相怒放着可愛舒展的粉嫩,心情怎能不好起來呢?

跟着春天一塊甦醒的還有喫貨們的口舌之慾,經過了春節大魚大肉的洗禮,早春的“鮮嫩”自然是平衡油膩的上上之選,時令的野菜、芽菜、幼苗光是看着就已經心滿意足了,更別說放在口中的回味無窮了。

這個時候你需要一張“包羅萬象”的春餅,把它們“一網打盡”。

春天怎麼能少了春餅

說到春餅,腦中跳出的第一印象就是立春節氣,立春喫春餅“啃春”、“咬春”是很重要的習俗。“一年之計在於春”,在重視耕種的古代,春天的意義十分重要,人們會在每年立春的時候用很多方式祈福、慶祝,春餅就是其中最直觀的表達方式。

春餅的歷史也是有着1000多年,最早的春餅出現在東晉時期,那時候春餅稱爲“五辛盤”。

將大蒜、小蒜、韭菜、蕓薹、胡荽等五種香辛蔬菜裝在攢盒或者盤子裏,有點像今天過年餐桌上的素菜冷拼盤,人們認爲喫五辛可以幫助身體在立春之後陽氣生髮,有保健的作用。

隋唐時期,“五辛盤”在辛香蔬菜配料基礎上增加了一些時令的蘿蔔等蔬菜,將它們匯爲一盤,稱爲“春盤”,也形成了立春必食“春盤”的傳統,所謂“春日春盤細生菜”。

春餅真正出現其實是在明清時期,“五辛”雖好,但是單獨喫起來太過刺激,難以下嚥,所以到了明清時期,人們用薄餅代替攢盒和盤子,將蔬菜包入餅中食用。宮廷中的春餅除了蔬菜之外,鹿肉、薰豬肉、野雞、粉條、甜菜等多種食材也要包入其中,頗爲講究。

而民間每到立春的時候熟肉鋪子裏也會有春餅售賣,各種搭配好的素菜配上熟肉裝在精美的盒子中,買回家直接來喫。

直到民國時期,立春作爲節日的慶祝就變得不那麼熱鬧了,不過喫春餅的習俗卻一直延續下來。

其實除了立春,像二月二、清明等春季的節日中也有喫春餅的習俗,這個時候北方各種春季蔬菜正是採摘的時候,喫春餅反而更加合適。

北方燙麪春餅

因爲飲食習慣的不同,喫春餅在北方好像更流行一些,除了立春等特殊節日之外,平時也可以在飯店或者家裏做來喫,薄薄的麪餅捲上葷素菜,一口咬上去很滿足。

蒸烙皆可的燙麪春餅

北方的春餅因爲形狀像漂浮在水中的荷葉,所也稱爲荷葉餅。

這荷葉餅最講究的就是和麪時一定要用滾開的開水做成燙麪。這樣做出的春餅勁道、好喫。

因爲燙麪會影響麪粉的筋性,所以做春餅時最好選用中筋以上的麪粉,合面的時候一邊加水一邊用筷子攪拌,直到成爲雪花狀時候,晾涼或者稍微加些涼水冷卻和成麪糰醒着。

接下來按照做法的不同,春餅又可以分爲兩種。一種是蒸出來的,質地薄潤透亮,有筋性,有些地方稱爲“筋餅”。

醒好的麪糰揉成長條,切成餃子劑大小的小麪糰,接下來將小麪糰擀成餃子皮大小的薄餅,並且在薄餅上均勻刷上食用油,將8-10個薄餅摞起來,再擀成大碗大小的薄餅,大火隔水蒸10分鐘即可,喫的時候輕輕揭開,就好。

還有一種是烙出來的,質地稍微厚一些,顏色偏白還有一些焦糊的火氣,勁道有嚼勁。

做法和筋餅差不多,只是在堆疊的時候只需將兩片薄餅即可,烙制的時候鍋中不放油或者稍微刷些油即可,用中小火兩面烙制春餅鼓起就好了,喫的時候從中間揭開。

講究的配菜

春餅離不開卷在裏面的配菜,現在食材豐富,根據自己的口味基本萬物皆可卷,不過傳統一些的配菜還是有些講究的。

比如,“五辛盤 ”演變而來的春餅配菜中要有蔥、蒜等生菜,還有熟配菜基本是勾芡或者含有澱粉的食材,這樣可以避免捲成餅之後湯汁的流出。

各地的不同,配菜也會有所區別,老北京的配菜少不了豆芽、粉絲、韭菜、肉絲一起炒的“合菜”和醬肘花,這是因爲早些年喫春餅都是要到“盒子鋪”去買,店家把改刀好的醬肉、肘花、燻雞、薰鴨之類裝在盒子裏,防止油膩還會配上炒綠豆芽、攤雞蛋、炒粉絲之類的素菜一起送到食客家,食客直接將盒子擺桌,取餅卷菜,“合菜”之名由此而來。

除此之外,這季節的北京獨有的外綠內紅的心裏美蘿蔔也會出現在配菜中,所謂“蘿蔔賽梨”,水潤甜美的蘿蔔可以中和油膩,清涼開胃。

而東北因爲氣候寒冷,春天來得晚早些年的配菜很難有什麼新鮮蔬菜,所以基本是用過冬的土豆、酸菜做成土豆絲、漬菜粉配上自家的大醬炒雞蛋卷着喫,鹹香無比。

喫餅也講究

喫捲餅之前要先捲餅,這卷春餅講究直挺圓整、鬆緊適中、不送不散、滴水不漏,手法高的人卷出的春餅會跟自己的嘴一樣大,方便咬食。

可以將筷子一頭放在春餅一邊,但不突破邊緣,將配菜攤在春餅中間;一邊順着筷子捲起來,下端往上包好,用手捏住,再捲起另一邊;卷好了放在盤子上,再將筷子一根一根地抽出來。喫的時候用手託着底部從頭喫到尾,俗語叫“有頭有尾”,取吉利的意思。

南方潤餅

北方喫春餅,南方喫春捲,不過也有例外,比如閩南、臺灣地區就有一種春餅,稱爲潤餅。當然也有地方把它也稱爲春捲,不過這個春捲不用油炸。一般在清明節前後喫的比較多。

其實潤餅也是由北方的春餅演變而來。東晉開始中原多次戰亂,許多中原人士被迫流離失所,他們大舉南遷至閩南等地避難,將喫春餅的習俗也帶了過去,並且在做法上加以改進,成了今天的潤餅。

潤餅與春餅的區別在於做法和配菜。

潤餅的做法一般是將麪粉加水反覆攪打成質韌的溫麪糰,抓在手中,在文火小平鍋上旋烙,拭成其薄如紙的餅皮,名曰“拭餅”,有點像煎餅的意思。這樣作出的潤餅顏色潔白,質地偏硬,勁道有韌性。

在捲餅的配菜中,潤餅延續了“五辛”,將其中的“蕓薹”用炒制的滸苔代替,綠綠的,有着海藻的香氣。

另外,有些地方的潤餅中還要將花生酥碾碎,捲入其中,口味香甜無比。

相比北方的春餅,由於地處南方沿海,氣候適宜,潤餅的配菜可謂十分豐富,墨魚、海蠣、蝦仁、豬肉、雞蛋、高麗菜、胡蘿蔔、豆乾、筍絲、香菇等或單獨炒制,或混合炒制製成不同的餡料包進潤餅中,喫起來真的很滿足,有機會一定要嚐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