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餅、春捲、還有春繭呢,起源最早的是春餅,它的產生和春盤又有關係。

從晉代開始,我國就有「春盤」,開始叫「五辛盤」。周處《風土記》:「元旦造五辛盤,五燻鍊形。」五辛所以發五藏之氣。莊子所謂春月飲酒如蔥,以通五藏也。李時珍《本草綱目》裡面說的五葷即五辛(不是真的葷菜),鍊形家以小蒜、大蒜、韭、蕓薹、胡荽為五葷;道家的五葷是韭、薤、蒜、蕓薹、胡荽;佛家是大蒜、小蒜、興渠、慈蔥、茗蔥。所以,這個五辛盤裝的就是5種味道比較刺激的蔬菜,供人們在春天發五藏之氣而食的。

往後,名字就改成「春盤」,內容也變化。唐《四時寶鏡》「立春日,食蘆菔、春餅、生菜、號春盤。」材料變了,還有記載是用春蒿、黃韭、蓼芽包之。而且,一般是立春那天製作,自家以外鄰居見會互相贈送。

到宋代,春盤內容更加豐富。據《武林舊事》記南宋宮廷後苑中製作的春盤,翠縷紅絲、金雞玉燕,看出來不再是大蒜大蔥那些蔬菜了,每盤值萬錢呢。而且,不僅在家喫,街上的食品店鋪有專門售賣的。

明清,春盤風氣很盛,從北方到南方,宮廷到民間都一樣。人們在立春喫春餅和菜。清《帝京歲時紀勝》春盤:炊麵餅,雜以生菜、青韭菜、羊角蔥、沖和合菜皮,兼食水蘿蔔,名曰咬春。揚州城裡有「應時春餅店」專門在這一前後供應的。

所以,春餅最早源於晉代的五辛盤,然後春盤,變成春餅,一張用面烙成的薄餅,卷春盤中的菜餚而用。至於捲兒,基本都要晚一點,早期都叫餅。在薄餅上放好菜捲起來喫,這就是卷制面點的最初形式,如果卷好了放入鍋中油炸,就很類似今天的春捲了。

文/GSN


首先來說,春餅和春捲不是一個東西,雖然都很好喫,名字也差不多。

我國喫春餅的習慣從晉朝就有了,到了唐朝就非常普遍了。《關中記》中道記載:唐人於「立春日作春餅,以春蒿、黃韭、蓼芽包之」,可見當時就已經很普遍了,不過喫法和現在還是有點差異,起初是取其迎新的美好意願。「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杜甫的這兩句詩也算是一種佐證。

然後隨著烹飪技術的不斷提高,到元代,就已經有了春餅包餡油炸的記載,但是那時還不叫春捲,直到清代纔有了春捲的名字。


春捲春餅,想必大家都喫過。春捲是薄麵皮包菜油炸而成,春餅是用面烙成的薄餅,卷菜喫。

說到春捲春餅的興起,據相關文獻記載,春捲是由古代立春之日食用「春盤」的習俗演變而成。春盤始於東晉時代,起初叫「五辛盤」。據晉周處《風土記》載:「元旦造五辛盤」。到了唐代,其內容有了發展變化,《四時寶鏡》載:「立春日,食蘆菔、春餅、生菜,號春盤」。

而到了元代,已經有關於包餡油炸春捲記載。元代記載有「卷煎餅」:「攤薄煎餅,以胡桃仁、松仁、桃仁、榛仁、嫩蓮肉、幹柿、熟藕、銀杏、熟慄、芭欖仁,以上除慄黃片切外皆細切,用蜜、糖霜和,加碎羊肉、薑末、鹽、蔥調和作餡,捲入煎餅,油焯過。」這是早期春捲的製法。

清代,已出現春捲之名,在清朝宮廷的「滿漢全席」中,春捲是九道主要點心之一。


立春喫春餅,這是我們傳統的習俗。薄薄的麵餅,捲上炒好的豆芽,韭菜雞蛋,肉絲,配上蔥絲和胡蘿蔔絲等等,搭配靈活,隨其所好,喜歡的食材隨意放。滿滿的春天的氣息,一頓飯手握一個大餅就解決了,夠豪爽的北方性格吧

咱們祖國之大,飲食文化分南方和北方,北方的大春餅到了南方就迷你成了春捲,我的認知裏春捲就是一道配菜,豆沙春捲,鴨肉春捲等,據說還是清宮滿漢全席的九道點心之一,夠高大上了吧。

立春喫春餅的習俗起源於晉朝,興起於唐朝,唐《四時寶鏡》載:「立春日食蘿菔,春餅,生菜,號春盤。」詩聖杜甫就留下「春日春盤細生菜」得詩句。那時的春餅叫做春盤。明代醫家大神李時珍也說過「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謂之五辛盤。」喫春餅之風一直盛行到今天??。

「一卷不成春」,二月二要到了,大家也都湊個熱鬧吧。喫春餅,迎春天,圖個吉祥如意。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