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N6766.JPG

假日,沐二公子主动说他要去图书馆,沐爷哥哥说想去灌蟋蟀,因此沐娘和沐爹就分头带少爷们去进行他们自己想做的活动。

 

图书馆的角落有个适合小宝宝的空间,放了一些手偶和塑胶恐龙,恐龙们很得小朋友的喜爱,公子最喜欢找众恐龙来陪读了。
只可惜这次我们到图书馆时,恐龙们都已经被其他哥哥姊姊拿去玩。
没一会儿,哥哥姊姊们四散去玩,恐龙散落一地,沐娘见了,就跟公子说:可以找恐龙们一起来读书了。
公子听了,随即依言把恐龙们全数集中,在沐娘跟前排一列,自己坐在恐龙横列的排头,继续我们的共读。

 

读没几本书,来了个小姊姊想要要几只恐龙来玩。
爱恐龙的公子当然是不肯给。
沐娘说服公子,再念一本书就让一只恐龙下课,小姊姊听见沐娘帮忙说服公子,就安静地在一旁自己先玩,好等公子放恐龙下课,就这样,公子身边的恐龙开始一只一只地离开他,让给其他到来的小朋友们。
书念完了,沐娘离开公子和恐龙,到前方架上换几本书来读。
在沐娘起身帮公子换其他本书读的期间,公子身边的恐龙瞬间就只剩下一只。
再读完一本书,公子让最后一只恐龙下课。

他拿起恐龙,往刚才跟他要恐龙的小姊姊的方向走去,但公子没有好好地把恐龙交给对方,而是把恐龙举过肩。
当沐娘正惊呼"不可以"时,恐龙刚好飞出公子手中,往小姊姊的方向砸去。
恐龙是塑胶制的,颇有重量,也有些尖角,击中小姊姊的脸,小姊姊吃痛扑到身边的奶奶怀中大哭。

 

遭,公子伤到别人家的孩子了。
孩子犯错了!
我这时该怎么反应?
沐娘当下在心里问著自己。

 

源自家庭教育中学来的第一直觉告诉我,现在应该劈头先骂孩子。
但依著沐娘后天学自环境及职场中的经验,我想我现在应该先冷静。
当孩子犯错时,打自家的孩子给别人看,当作是处置、赎罪的方法,基本上广泛被使用。
在沐娘目前的职场环境中,到现在也的确还是常看见,有长官是这样对待部属的,而我,以前也曾这么做过。
但随著经验累积,看过不同长官学长姊处理下属失误的态度及方式之后,沐娘的想法也有所调整。
沐娘回忆起自己在会议场上,见到其他单位的同事、甚至是学长,被他们的直属长官,在出包时当众责骂他们给上级看,借此欲回避上级更进一步责难时的情境。
沐娘仍记得那时候的感觉--很不舒服。
就连身为不同处室的沐娘,在任务与该处室有相关时,也曾被波及。
因此,沐娘对这样的处事方式很有感触。
若要我为这样的教育下一个结论,我会说,这样"打孩子给别人看"的解决问题手段,是一种会让部属(孩子)退步,也让别人瞧不起长官(爸妈)的方法。
因为这样并没有教会下属或孩子学会东西,也会让整个环境充斥著负面情绪,不只影响自己单位人员的情绪,也会影响别人。
所以我马上告诉自己,一定要好好地,用清晰平静的方式让公子知道他错在哪里。
而且,等会儿沐娘自己对这件事的处理,也一定要格外冷静完善。
因为公子未来处理事情的方式必会模仿我,从现在起,我所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个动作,均是公子将来行事的准则。
错误已犯,指责孩子的强度不会是重点,如何修正已成事实的错误,才是他将来最重要的求生能力。
沐娘这么告诉自己,也藉著这些想法稳定自己的情绪。

 

公子霎那间应该也知道自己犯错,转身想走,马上被沐娘挡下,要求转头回去看著小姊姊:你看,你恐龙用丢的打到小姊姊,小姊姊很痛,你这样是不对的,去跟姐姐道歉。
公子知错,就去道歉。

 

从沐娘的角度看过去,方才我很清楚地看到,塑胶恐龙击中小姊姊的位置很近眼睛,但事情发生后小姊姊就一直伏在奶奶怀里哭,因此沐娘看不见小姊姊实际受伤的状况,心里相当担心,就请奶奶让小姊姊抬起头来让我们看看她的伤势。
小姊姊下眼皮有一道红痕。
因为很近眼睛,因此小姊姊的奶奶要求沐娘要留下资料,以免以后有后遗症的话可以联系求偿。
我们双方在检视小姊姊伤势和协调如何留下联络资料时,被晾在一旁的公子,这时默默走到沐娘身边,扳著沐娘的头,要往沐娘身上爬,看似要跟沐娘玩。
虽然,瞬间沐娘有点想念公子说:我现在正在处理你犯的错,可不可以不要胡闹!?
不过这话沐娘没说出口,强迫自己冷静的沐娘,觉得这话应该不适合现在说,而且另一个念头马上闪过我的脑海:公子这时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过去的沐娘,犯的错没有少过。
每当犯错时,我都是怎么想的?

 

"我现在应该怎么办啊!!!!"每次沐娘自己犯错时,我都是这样想的。
在年纪小时,沐娘犯错后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手足无措地被晾在旁边,那时的我其实最希望有人能告诉我,当下的我该怎么办?怎么反应?
我想,这时我该提示沐二公子,现在的他,应该怎么做,这才是他目前最需要我给他的回应。

 

想到这里,沐娘断然决定先停下与对方奶奶的沟通,转头面向公子,牵著他的手,跟他说:我知道你现在很紧张,犯了错,我们就是要好好处理,你先坐下吧!让妈妈先处理这件事情。
沐娘指了个位置让公子坐下,公子听了沐娘给他的指示,依言就坐,让我能好好地跟对方沟通。
对方奶奶请沐娘出示证件留下资料,以便未来假如孩子留下后遗症的话可以求偿。
这样的动作是目前台湾社会中遇到纠纷时的共识,沐娘没什么意见,只是证件应该不需要影印给别人看,应该也不需要到留下证件做抵押,因此沐娘拿著装著证件的钱包,问小妹妹的奶奶说:你有纸笔吗,我留下联络资料给你。
来图书馆,我们两方都没带到纸笔。
沐娘想了想,拿起手机放下钱包问:你有手机吗?我拨通电话到你的手机,这样将来你就有我的联络方式,有事可以打给我。
奶奶说:我没带手机,不然我给妳我媳妇的手机。
沐娘要了小妹妹妈妈的手机号码,传了封简讯过去,内容提说:我家小朋友用玩具丢伤你的女儿,请带小姊姊去看个医生,如果有甚么后遗症的话请跟我联络。

 

在沐娘打简讯的同时,小姊姊的奶奶说:可不可以请你打电话给我媳妇跟她说这件事。
沐娘听到小姊姊奶奶的要求,忽然愣了一下。
... ...,这是个"我不是承办人,请你打电话跟承办人说一下"的概念吗?
沐娘边打简讯,边这么想著,我个人是很不喜欢这种换承办人的感觉。
但孩子的问题终究会由父母解决,特别是会由"妈妈解决"。
思绪到此,沐娘虽然有点感叹,但在理智上觉得这样似乎也比较好,因为同年龄层的妈妈沟通起来会比较清楚,若小姐姐到时候若有什么状况,家长也能做决定。

 

简讯打到一半的沐娘,决定还是先把简讯打完,传送,然后想了想等下要怎么把事情去电告知对方妈妈。
沐娘向奶奶问了小女孩的名字,拨了电话过去给她妈妈。
小女孩妈妈接到电话,我就把状况告诉对方,提说孩子伤的位置很近眼睛,在右眼下眼皮留下了一道红痕,请她之后再带小姊姊去看医生,如果有问题再连络我。
小姊姊的妈妈问了我们现在的位置,沐娘回说:我们在图书馆。
妈妈确认小姊姊目前状况还好之后,我们的通话就结束。

 

和小姊姊的妈妈通过电话后,沐娘告诉小姊姊奶奶说:我跟小姊姊妈妈说过了,我也传了一封简讯给她妈妈,简讯号码就是我的手机,如果有什么状况,再打那支电话给我。
对方奶奶应达,重复表示她怕留下后遗症这样。
公子在伤了小姊姊之后,沐娘留下了联络方式给对方家长,事情看似告一段落,我们两方就各自继续自己的活动。

 

其实,当时沐娘本身是很想赶快逃离这样的环境啦!
因为过去沐娘小的时候,在外只要犯了错,道歉后通常会被立即停止活动,然后带回家教训。
也就是说,沐娘小的时候,如果遇到问题,通常很快会被中断所有已订行程,然后失去所有选择权,被带回家。
但公子在沐娘处理完事情后,表示想继续看书。
为此,沐娘内心开始上演"留不留"小剧场。
沐娘有些时候对于自己原生家庭的教育方式是质疑的。
我问我自己,如果我不照下意识的决定去做会怎样?
进到职场后,很多时候,当沐娘遇到困难想逃时,逃避的结果都不是很好,而且逃避到最后,沐娘还是会被逼著要去面对现实。
既然如此,那现在离开有没有必要?
我给自己的答案是"没有"。
若没有必要离开,那我就顺著公子的想望继续活动吧!

 

有了这个结论之后,沐娘逼著自己克制想逃的欲望,好好地再陪公子看几本书。
我们又继续共读。
公子很珍惜能再度获得共读机会。
他在犯错之后从新开的共读中,表现得格外专注、认真、有回应,似乎是想好好表现,扳回一城,弥补刚才犯的过错,重拾他在妈妈眼中的形象。

 

这时,小姊姊一个人在旁边游戏,看似没有大碍,慢慢靠近公子,好像想找公子玩。
小姊姊的奶奶见了,马上出言阻止小姊姊说:不要过去。
小姊姊听话回头,自己默默地去叠小凳子玩。

 

看来沐二公子被小姊姊的奶奶贴上"不适合一起游戏的孩子"、"危险"这样的标签了。
自己的孩子被人贴标签感觉是有点难过的。
但那又怎么样,孩子还是要长大,犯错要改过。
沐娘当作没注意到小姊姊奶奶的言行,保持著我和公子的阅读频率继续共读。
期间有个个头跟公子差不多的小男孩,被沐娘读书的声音吸引,蹲坐到公子身边一起念书。
两个孩子一起回答书中的互动问题,显得专注好学。
在沐娘眼中看来,这两个孩子就像模范宝宝一样表现得可圈可点。
孩子本来就有可能会表现好,也难免会有坏表现,因为他们偶尔的"坏"而没有给他重新表现"好"的机会是满可惜的。

 

不一会,四周又有两只恐龙被丢下不玩,公子见了,赶紧去捡回来。
沐娘这时跟公子说:这两只恐龙陪你读书到结束,中途就不下课了。
公子听了,开心地点点头。
同时沐娘跟公子提醒,恐龙要轻拿轻放,不能用丢的。
但公子故意用恐龙的头去抵地,想逗沐娘笑。
我想,公子目前应该不想正面去回答刚才他犯错的相关问题,沐娘就暂时不再对他的行为做回应。
我们又读了几本书,看看时间也差不多,咱们该去找沐爹和沐爷了。
沐娘就把书收一收,公子也主动把恐龙放好,然后沐娘再跟小妹妹的奶奶打声招呼表示要离开了,提说假如孩子有状况再跟我联络。
小妹妹的奶奶礼貌性的点头回说:我只是怕有后遗症啦,... ...。
长辈的心情我能理解,反正有留下电话,有事家长就会连络了。
还好沐娘到现在都没接到电话就是。

 

回到家后,沐娘不时会再跟沐二公子提醒东西要轻拿轻放,重复某些东西可以丢,像是球,有些东西不能丢,像是恐龙或杯碗瓢盆这样的提醒。
"你还记得你拿恐龙丢伤小姊姊的事吗!"
每回提起这件事,我都可以看到公子闪烁的眼神,这件事情他应该记得很清楚。
公子丢东西的喜好短时间应该不会完全消失,沐娘一定还会有机会再提醒他类似的事情。
教孩子就是这样,要持续反复提醒,直到这些行为内化成他自己的习惯。
沐二公子就算曾经犯过错,但他还是有很多表现是很美好的。
最后跟自己也跟大家说:育儿漫漫长路加油。

 

沐少爷们的成长记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