蚝烙:去潮汕街頭一定要吃的的一道小吃!在台灣還有另一個名字:蚵仔煎

蚵仔煎(閩南語讀做-ā-jiān,普通話譯作「海蠣煎」),起源於福建泉州,是閩南,台灣,潮汕等地區經典的傳統小吃之一。相傳與鄭成功有關,是沿海地區人民在無法飽食下所發明的替代糧食,是一種貧苦生活的象徵。蚵仔煎據傳就是這樣的一種在貧窮社會之下所發明的創意料理。

蚝烙(潮汕話為o luah,潮汕話屬閩南語方言,o對應的字是「蚵」,所以潮汕也沿用了這個字)是廣東省潮汕地方特色小食,外地人來潮汕總要嘗一嘗這—美食。

在潮汕城市鄉村小市集,常有這種小店或擺攤小販。這種蚝烙,是用地瓜粉溶於水,拌蔥珠,在一個平底的鐵鍋上煎,加上海蠣,再下蛋花,取起蘸魚露吃。

【製作方法】

第一步:準備生耗仔,鴨蛋,薯粉,蔥花,黑胡椒,食用油,香菜,備用

第二步:選用4厘米左右長的蚝仔,用清水浸泡後,洗凈瀝水

第三步:取薯粉加水,調成漿,再加入蚝仔,黑胡椒,蔥花,攪拌 均勻,做成蚝仔糊

第四步:取一口平底鍋,加熱油鍋,待油冒煙後,倒入蚝仔糊,攤勻

第五步:轉中火,煎至表面稍微凝固,然後均勻的淋上鴨蛋蛋液,等蛋液凝結後,翻面,煎至兩面金黃就可以關火了

第六步:出鍋的時候淋一點魚露,撒上香菜,就可以享用了


「蚝烙」是潮州久負盛名的傳統民間小食。「蚝烙」實際即是「蚝煎」, 因為潮州的「烙」,實際即是潮菜烹調方法中的「煎」。蚝烙」這款傳統潮州小食,歷史十分悠久,在清代末年,潮州城鎮各地,製作「蚝烙」的小食攤已經十分普遍。其中最有名的,應該是民國初年,位於潮州府城開元寺古井西北的泰裕盛老店。這一小食鋪,專門經營「蚝烙」,具製作的「蚝烙」特別好吃。原因是因為泰裕盛老店,在選料上十分嚴格,專門選取饒平汫洲出產的珠蚝,採用優質雪粉,甚至連豬油都要用本地豬的鬃頭肉煎出來的豬油,製作的每一步驟十分考究,其煎制的「蚝烙」,具有特別鮮美的蚝香味,口感酥而不硬,脆而不軟。由於泰裕盛老店製作的「蚝烙」口味特別誘人,故在當時名噪整個潮州地區,持續達半個世紀之久。

蚝,又名牡蠣,別名蠣黃、海蠣子。在動物分類中屬於瓣鰓綱,牡蠣科,中國已發現的有20種。在江浙以北至渤海一帶的沿海地區,人們一般都稱之為:牡蠣或海蠣子;在福建沿海及台灣地區的人們稱之為:蚵仔;而在兩廣及海南等南海水域的人們都稱之蚝。

潮汕傳統的蚝種,主要是褶牡蠣和近江牡蠣。褶牡蠣潮人稱為"蚝仔",附生於海邊岩礁或碼頭之上,當地的婦女兒童常於潮退海灘露出之時用尖嘴的鑿錘和蚝刀敲撬採取。故民謠《刀疊刀》這樣唱:"刀疊刀,爬上刀堆叫賣蚝。勿嫌阮個蚝仔細,蚝仔細細正有膏"。潮汕人食蚝偏愛小而肥,吃起來更鮮嫩,這也是蚝烙的最佳選擇。

生蚝洗乾淨後加薯粉和水,蔥花拌勻。

鍋中加適量油,把生粉漿倒進去煎。一面煎成金黃色後翻面,在表面磕上一個雞蛋,另一面煎成金黃色即可。盛盤後灑上香菜,吃時用生抽和胡椒粉拌勻成沾醬。這裡頭還有兩個關鍵環節,一是,煎蚝烙的油要用豬油,潮汕的蚝烙原來還有一個名字叫「厚朥蚝烙」,「厚朥猛火」是製作蚝烙的關鍵;而是上桌是芫荽葉,即香菜的點綴也少不了,「芫荽疊盤頭」不僅僅是點綴,剛煎好的蚝烙外層溫度很高,芫荽葉可以迅速地吸取熱量而使蚝烙降溫,同時使自已的香味瀰漫出來,這種香味是舌尖味蕾迅速被激發啟動的催化劑。

蚵仔煎是台灣最有名的小吃之一,台灣夜市的必點菜。它是將韭菜切段和洗凈的蚵仔擱在一起,加入稀釋番薯粉作為粘合劑,入油鍋煎至金黃而成。和大潮汕的蚝烙所選用的材料一樣,做法也一樣,但是蚵仔煎比較軟糯,而蚝烙的口感則酥脆一點。

兩個地方飲食**慣不同,口味自然也不同,所以蚵仔煎蘸的是甜辣醬,蚝烙蘸的是魚露,也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地方特色,且各有千秋。

據民間傳說,它的由來與鄭成功收復台灣有關。荷蘭軍大敗,鄭成功的部隊一路**,荷軍無奈退守的情況下實施堅壁清野,把糧食藏匿起來,鄭軍就地取材將台灣特產蚵仔、番薯粉混合加水和一和煎成餅吃,不想竟成就了一種美食。當然,傳說往往寄託的是人們的一種感情,所以,台灣的物產不少都與鄭成功拉上關係。

從歷史文化方面追尋,比較有根可循的說法是,蚵仔煎是隨著鄭成功大軍和福建、潮汕移民的遷入,而帶入了台灣本土的。說到底,人的遷徙帶動了文化的交流,包括食物的製作工藝。


蠓烙與蚵仔煎的製作有啥不同,也有友友作了很好很詳細的回答,就不再作答了,再者我也不是閩南潮洲人,也不知道蠓烙與蚵仔煎的製作工藝流程,抱歉,謝謝邀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