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清代王有光所輯《吳下諺聯》所載:舊時“印官到任,前呼後擁,樹旗旄,羅弓矢,何等榮施”。而到離任時,“百姓視爲怨府,供給之人,呼之不應,非因職之已褫,實亦官之素不足於民也。”百姓先“擁”後“怨”的態度轉變,折射出爲官者官德之高低、政績之多寡、名節之優劣。言畢,又錄清官陸隴其離任時,百姓感念其德含淚相送的一幕,引出爲官當求“去任榮於到任時”之譽。今日讀來,不禁令人深思:爲官當何求?

政聲人去後,民意閒談中。爲官一任,總會留下或好或壞的名聲。東漢劉寵爲官,剪除苛稅,禁查非法,深得民心。他離任會稽太守時,幾位鬢髮斑白的老人以錢饋贈,劉寵盛情難卻,“遂各選一錢受之”,於是留下“一錢太守”的美名。明代況鍾任蘇州知府時,體恤百姓、護民如子,以致他三次離任,都被百姓聯名上書請求留任,“士耆民庶鹹候上道,且控輿臥轍”,爲後世留下了“三離三留”的佳話。與之相反者,亦有之。五代時期趙在禮在宋州爲官,任上弄權謀私、魚肉百姓,搞得民不聊生。他離任時,鄉民歡呼雀躍,奔走告知,相互祝賀道:“眼中拔卻釘矣,可不快哉!”南宋末期奸相賈似道,任上擅權誤國、貪婪無度,極盡搜刮民脂民膏之能事,在百姓心中留下長久之惡名。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美名也好,罵名也罷,背後反映的都是民心。中國傳統政治文化歷來主張“爲官一任,造福一方”,官員任上是拎着“烏紗帽”爲民幹事,還是捂着“烏紗帽”爲己做官,百姓眼中看得分明,歷史亦自有公論。而諸如楊震、包拯、海瑞、于成龍等廉潔奉公、一心爲民造福的官員,無論在任上還是離任後都能收穫百姓由衷的讚美。

立黨爲公、執政爲民是中國共產黨一直奉行的理念。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黨員幹部不管職位多高、權力多大,都是人民的勤務員,只有始終站穩羣衆立場,把百姓冷暖、安危、疾苦放在心頭,切實增強“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的緊迫感,帶着感情與熱情,多謀利民之策、多施惠民之舉、多辦利民之事,才能不辜負黨和人民的期待。

求“去任之榮”,也是對爲官者政德的一次校準。毛澤東同志曾經深刻指出,“羣衆是從實踐中來選擇他們的領導工具、他們的領導者。被選的人,如果自以爲了不得,不是自覺地作工具,而以爲‘我是何等人物’!那就錯了。”由此可見,權力從來都不是一種榮耀、不是一份虛名,而是一副沉甸甸的擔子。明代呂坤曾言道:“做官都是苦事,爲官原是苦人。官職高一步,責任便大一步,憂勤便增一步。”有的人只想當官不想幹事,只想攬權不想擔責,只想出彩不想出力,這樣的人德不配位,更遑論收穫“去任之榮”。

“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歷史一再證明,老百姓在幹部心中的分量有多重,幹部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領導幹部要想在離任之時,讓羣衆由衷地豎起拇指而不是發出噓聲,任上就必須精心謀事、潛心幹事、用心成事,真正把政績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不斷提升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國紀檢監察報 常春暉)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