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長年觀看 F1 比賽,但對於車輛經常無端故障導致車手退賽的事件非常不解,比如邁凱輪的阿隆索的習慣性無故退賽,再比如上賽季收官之戰萊科寧的退賽。F1 賽車應該是融合汽車業尖端技術的精密機器,但為何部分車隊賽車的系統穩定性如此之差....此處所指故障是指非碰撞引發的車輛突然失去全部或部分動力、斷電、部分功能失效等故障。


謝邀。

剛看到這個問題邀請的時候撲哧一聲笑了, 有意思的好問題。簡直可以看到大家對於這種每輛造價數百萬歐元的車子所投來混合著殷切期待和無言鄙視的目光...

按照慣例, 先問是不是, 再問為什麼。

首先, 我們通常討論的F1不穩定性是相對大家熟悉的現代量產車駕駛情況而言的, 因為其實相對於自身歷史, 和其他級別的賽事, 當今F1賽車的可靠性都已經是領先一步了。

然後回到為什麼總是出現故障的問題。

因為F1賽車本質是一個複雜系統, 在各類物理極限極難提前獲知的情況下, 不斷全方面推向極限的過程。A complex system pushes to limits, when the limits are extremely hard to decide ahead of time.

展開來說, 可以舉如下幾個例子 (包括但不限於):

- 結構設計: F1的結構設計最主要的目標是減重, 因此設計的安全係數 (Safety Factor) 儘可能的低, 由此帶來的後果是F1賽車處理極端情況的能力很弱。與此相反的例子就是波音747, 設計冗餘度極大, 飛機的運行工況穩定, 使得其相比F1尤其穩定; 不過F1中也有真正利用過結構設計特性的例子: Micheal Schumacher曾經就為了在能夠比賽對抗而不損壞賽車, 專門要求增強Front Track Rod的結構, 這樣帶來的是單圈性能的損失, 但是對抗性增加;

- 使用工況: F1推到極限的駕駛可以說是它不穩定性最主要的來源之一, 這其中又包含車手的輸入和賽道客觀條件。比如最近出現得越來越多的"香腸路肩" ("Sausage Kerbs"), 就很容易由於產生懸架異常輸入 (unusual suspension impulse), 從而直接造成Race-Stop Failure;

- 散熱和液路系統: 下圖 (圖源見水印)是常見的F1藏在車身外殼 (Bodywork) 下的動力和散熱系統 (和隱藏的控制系統), 可以說如此緊密的佈局在汽車行業甚至航空航天都是很少見的。Bodywork的外型對於後部下壓力及阻力都有著相當大的影響, 所以動力單元散熱和氣動性能的雙重壓力, 給散熱管路的佈置和調校帶了了很大的挑戰。 因此F1的液路控制通常走在極端, 油壓差和水壓差 (Oil drop Water drop) 都在處於極限, 而這個極限由於F1的複雜工況, 除了不斷在臺架 (Dyno) 測試以外並沒有更準確而有效的方式獲得, 但Dyno測試的完整性依然有限, 無法覆蓋所有極端情況。例如在賽道上極高G力下變速箱潤滑油的氣泡現象會驟升, 潤滑程度驟降, 幾秒的時間就可能帶來變速箱故障; 例如加拿大的低速賽道和長直道的特殊組合對於ERS-Water的散熱帶來了極高的要求;

- 控制系統: F1的控制系統對於我這個非專業人士只能用複雜形容, 對於控制程序的順序有著很高的要求 (specific demand on sequence). 另外現代F1的Brake By Wire剎車系統也是常出現控制問題的一個系統;

- 人為因素: F1是一項極其依靠團隊的運動, 一輛車僅在比賽現場就有至少20-30人合作保證運行, 而其中任何人的失誤都可能帶來嚴重的故障。例如冬測某天早上Haas耽誤了一個小時才開始測試, 就是因為技師沒有把眾多控制系統介面 (connector) 中的一個擰緊; 另外的例子比如大家很熟悉的進站換胎, 2-3秒的時間完成4個輪胎的更換和系統性的檢查, 很難避免100%沒有失誤。也是因為此, Merc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禁止車組換胎低於2秒。

Reliability在F1是個永恆的命題。Chief Designer of Mercedes F1 (現已接任Aldo成為Engineering Director) John Owen多次跟我強調過, 作為首席設計師, 他的絕大部分精力都花在提高賽車穩定性上, 思考如何避免問題的發生, 而不僅僅是"設計對的部件".

最後, 作為Aero, 我對F1這個複雜系統的瞭解也很有限, 以上回答綜合了我向來自不同車隊的專業人士諮詢的結果 (能夠公開的部分), 因此一如往常, 歡迎探討。

祝好。


因為車上的所有部件都工作在自己的設計極限附近,再加上設計的時候就沒留多少餘量,一不小心超負荷工作了就會直接掛掉。

小牛在上賽大直路尾大力剎車時前懸掛集體自殺就是栗子。


系統更新越快越容易出bug吧

F1擁有世界上最快的研發中心毋庸置疑

而且題主似乎少看到了一點,F1在300+kph的碰撞下碰撞箱區域內還是可以保證駕駛員的安全,而民用車恐怕是做不到吧,而且連GT賽車,房車賽賽車都不如(廢話)

F1的確是高精尖技術於一體的,但也是最激進的啊!應用最激進的!應用最激進的!應用最激進的!對於F1來說踩黃線,打擦邊球已經是很常見的做法了,最簡單的車重,大家都明白吧(不明白的還是去惡補規則多瞭解瞭解比賽再來吧,太丟臉了)

而且怎麼能忘了時間這個超級重要的尺度呢!時間成本纔是最難省的啊!

家用車新技術測試週期有多長?得按年為單位吧(普遍得個五年往上)

F1實地測試時間多長?賽前就兩輪!十天!測試汽車工業裏最激進的技術!還是已經裝車的使用情況!這玩意兒誰說的準……(除了遙控的嫌疑)

一項技術(比如某一賽季的設計理念設計思路)從理論到應用在F1最多多久?半個修賽季不能再長了吧(當然有諸如梅奔沿用三年的情況,但是每年根據規則的各種細節變動也不會少)

普通家用車普及一項技術要用多久?(更不要提某些量產車因為成本問題根本上不起的問題了)

家用車還要考慮品牌啊!F1擺爛就擺爛了,大家說說而已,或者懷念一下曾經的輝煌,展望一下明年的未來(「我們的重心已經放在了20xx年的研發上了!」)

這量產車品牌擺爛大家是真的不買啊!還會一傳十十傳百的幫你「宣傳」啊,所以不得用靠譜的嗎(參考兩田最近略激進的策略,當然也不排除是為了迎接年輕化市場戰略放棄保守市場,但是也就相當於扔掉了大部分品牌,比如凱美瑞的外觀就出現了與年齡有關的兩極化的現象)

這些都是F1玩兒剩下的,F1替你測出來這技術對駕駛有沒有提升(然後廠家決定大家的技術有沒有牛逼到需要這些技術,大多數情況是不需要,那麼好的,就留在研發中心默默的繼續研究了)

說句大實話,誇張了點但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

大家開到的無論是硬體還是軟體都是被F1玩兒剩到想都想不起來的東西了


不是因為F1賽車極易出現故障,是因為讓F1變得過於可靠是一件不划算的事情。

舉個例子,假如家用車規定十萬公里強制報廢,車企設計了一輛車,設計壽命是20萬公里,那就是虧的,他設計一輛壽命是10.1萬公里的車最好,因為它一定比設計壽命是20萬公里的車子便宜,講不定還省油。

在以前,理論上你每一站換一輛賽車是可行的,那這輛車只要撐過一整場比賽就行了,甚至有人說,在過了終點線以後立刻趴窩的車子是最好的賽車。現在由於規則限制,以及對於很多系統的深入理解,可靠性的確有所提升,但仍然沒有過於可靠的必要。

如果讓這輛車極端可靠,意味著測試時間需要很多,那根本跟不上F1用星期為單位的更新賽車的節奏。另外,很多時候車隊其實清楚,什麼情況下車子更容易壞,比如經常會聽到在比賽當中,車隊對車手說,不要推進地過狠,否則車子可能壞。這說明車隊對於車子的極限在哪裡是有數的,所以看上去的不可靠,只是他們覺得這樣可以最大化成績。


F1用的是1.6

家用買菜車用的也是1.6

但是馬力至少差了四倍

家用車怠速撐死1000轉

F1怠速4000叫正常

F1發動機地板油12000轉叫小意思

家用車7000轉變速箱撲街

一臺發動機在有限的排量,而且是更加苛刻的輕量化條件下,單位功率要提高四倍,轉速要提高兩倍。

壽命暴減也不是難事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