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金的《Stand By Me》和《IT》(上)

6 人赞了文章

我的观看顺序是先看《小丑回魂》,再看的原著《IT》,再看的《Stand By Me》。

上篇重点在于比较《Stand By Me》和《IT》的异同,以及三个作品的关联。

下篇主要单独说说《IT》原著一些值得思考的细节。

综合说下三部作品的关联和背景:

《小丑回魂》2017上映的电影,导演安德斯·穆斯切蒂,没有看过他其他作品,不太了解。小丑回魂电影本身可圈可点,使用两台ArriAlexaXTPlus摄影机拍摄,配合一系列变形宽银幕镜头和球面镜头,画面在恐怖片里应该算非常精致了,影片开头小孩雨中去放纸船的长镜头非常惊艳,小丑的造型,以及6个小伙伴跳水和戏水那段都美的不像恐怖片,所以全片恐怖氛围不是很浓,反正对我一个胆子特别小,只敢在指缝里看恐怖片的人来说非常能接受,觉得不咋吓人就是了。

《小丑回魂》是在原著《IT》上截取了主角们小时候的一段剧情拍的,肯定还会拍续集,也就是主角们长大后的事情。原著的叙事方式是小时和长大之间的不断切换的插叙方式,悬念铺的非常足。斯蒂芬金写作特点就是故事性很强(特别是it小说可以说是斯蒂芬金集大成的作品,里面可以看到很多恐怖小说的借鉴原型),细节刻画多到爆炸,这也导致文章非常的啰嗦..可能斯蒂芬金打字速度和思路都太快了..收不住,会因为要还原当时的场景而刻画一些不太重要的细节(请脑补闪灵里疯狂打字的那个作家,感觉斯蒂芬金还挺喜欢在电影里刻画自己不停打字形象的)。当然这也可能是他想说的,故事不需要刻意去描述社会和judge社会,故事本身把故事讲好就可以了,而好故事本身就会去还原所处的社会样态。

《IT》如果说是部分斯蒂芬金的童年原型叠加各种恐怖情节,那《Stand By Me》就更像是斯蒂芬金的自传回忆录,《Stand By Me》讲了4个小孩的一次探险故事,一起结伴顺著铁道走20-30英里去看一个被火车撞死的小孩的尸体。和《IT》一样,组队的4个小孩来自不同的问题家庭,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心事,在探险的旅途中去表现每个小孩的性格,他们的软弱和坚强。《Stand By Me》和《小丑回魂》都非常好的刻画了每个小孩的人物性格,特别是《小丑回魂》,在有限的电影篇幅里能刻画好7个小孩的性格,让每个人物都很饱满,很厉害了不起。

因为觉得《Stand By Me》《IT》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所以就结合这一起来讲。

「相同点」

1)第一个相同点,两部作品都是讲了一群小孩的故事,《Stand By Me》是4个小孩的集体,《IT》是7个小孩的集体。讲述了集体的力量,以及集体带来的欢乐。即使是在小丑回魂这种恐怖设定下,集体在一起也能是阳光灿烂明媚的。

《Stand By Me》里,小男孩在一起的活动,扔石头,比赛吐口水谁吐的远,聊女孩子的发育。《IT》里的那场跳水和扔石头大战,小集体因为彼此心意相通带来的巨大满足和开心。他们分开的时候都是loser,都是nobody,都是被欺负的那群人,但当他们组成了一个集体,他们可以战胜任何人。

「vern didnt just mean being off-limit inside the junkyard or fudging on our folks or going on a hike up the railroad tracks to harlow.he meant those things,but it seems to me now there was more,and that we all knew it . everything was there and around us, we knew exactly who we were and exactly where we were going,it was grand.」

因为在一个集体中,才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在能确认自己就是自己,这是《Stand By Me》和《IT》共同表达的,集体对小孩的意义。

2)第二个相同点是在主角设定上极为相似。

主角的父母因为另一个儿子的死而变得沉默和对主角漠不关心,沉浸在丧子之痛里。

《IT》有一个非常细腻的描述,文中描述他对弟弟的爱,虽然非常害怕,但仍然会去弟弟的房间,忍受恐惧。把忍受恐惧看成是对自己的惩罚。在最近的日剧《非自然死亡》里,有提到一种幸存者心理,当你亲密的爱著的人死去时,你会怀疑,以及对自己仍然存活这件事情抱有罪恶感,而这种罪恶感会让你去想办法惩戒自己,并认为自己不应该得到幸福,理因悲痛。

《Stand By Me》和《IT》的主角都有这种幸存者心理。他们对死去兄弟不只是爱和怀念,而是更为复杂的感情。

两片中,父母似乎都更喜欢死去的那个孩子,《IT》里面是因为是小儿子更偏爱,而《Stand By Me》里是因为大儿子更优秀,所以主角的落寞和痛楚除了对死去的兄弟的爱和怀恋外,还有对自己无能的自责,自我厌弃。

《IT》小说里,有一段威廉坐在沉默的看电视的父母的中间,觉得空气快要让他窒息和凝固,他想弟弟在的时候就不会如此,弟弟在的时候是热闹、温暖、欢快的。《Stand By Me》里相似的细节如gordon从哥哥房间里出来,父亲说的:你为什么就不能像你哥哥那样结交一些正常的朋友,gordon的表情。以及他做梦梦到他爸跟他说死的应该是你。以及他看到被火车撞死的小孩的尸体时崩溃的说:为什么死的不是我,我一无是处,他(父亲)恨我。

真的 非常 让人 痛心。

另一个感叹:故事里父亲在小孩心里太重要了,故事每一个小孩身上都能看出,不管他们的父亲对待他们是如何的恶劣,但是父亲给他们的影响比他们的母亲要重要的多的多,他们都希望得到父亲的认可,以及不管别人怎么看,父亲在他们的心中都有审判的能力和无限的权威。

主角还有一个共同点是从小就非常会讲故事,以及以后会成为一个作家,like斯蒂芬金自己。所以不知道主角的这种相似性是不是因为都取材于斯蒂芬金的真实生活。斯蒂芬金在两部作品里,都不止一次提到他之后的写作灵感来源就是他的童年生活,《IT》里威廉成为了一个畅销恐怖小说家,并把他们的童年遭遇写进了后期的恐怖小说里。

3)两部作品另一个一致的地方是都隐含了对小孩们成长所处社会环境的控诉。

在《Stand By Me》里面是借由chris的口说出来,gordon让chris跟他一样选择念大学预备班考大学,而chris说不可能,原因是:这个小镇的其他人不会乐于见到这一点。他们因为chris的哥哥是一个混蛋所以认定chris也一定是一个混蛋,所以即使chris把偷的钱又放回去后,他的老师西蒙斯小姐会因为大家都默认chris是小偷而敢又把钱偷走去买中意的裙子,因为大家都会相信就是chris偷走了钱。

而《IT》中的小丑潘尼歪思,他和德里镇相伴而生,是小丑影响而使德里变的冷漠无情,还是冷漠无情的德里喂养了小丑,杀死那些小孩的是小丑,还是德里冷漠甚至恶毒的居民呢?

文中有很多处描述,如本被亨利他们追杀时,有汽车经过并发现了他,但没有停留径直开走了;贝弗利被亨利追时,看到的居民沉默的收起报纸走回屋中,以及很多次德里的大规模杀戮事件,德里居民要么冷眼旁观,要么集体参与杀戮本身。

《IT》中小孩能看到小丑,因为小孩还没有定性,而留在德里的人慢慢长大后,「选择」对小丑无视,也许因为他们已经变成了小丑的一部分。

恶魔吞噬弱者,恶魔就是不公正社会的化身。

「不同点」

《Stand By Me》最后四个小孩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童年玩伴只是童年玩伴,随著年龄的增长,而去了不同地方,过著不再有交集的人生。而《IT》里,6个人因为童年的誓言和小丑的复活又重新聚回了德里,并且虽然他们都有非常大的变化,但回到德里,回到朋友身边后,他们又从心理上变回了当年的小孩(7个人少了一个,斯坦利自杀了)。斯蒂芬金在《Stand By Me》的最后说:i never had any friends later on like the ones i had when i was twelve. jesus, dose anyone?不知道it的创作来源,是不是就是因为这个遗憾,而让童年玩伴在27年后再聚首在德里。

上篇完,公众号:GOTTISTOT,欢迎关注。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