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第三步走,叫做「統一度量衡」

其實關於這件事,很多朋友的疑惑並非說這個不該統一,而是統一貨幣貌似比這個度量衡要重要的多呀?

畢竟你拿著刀當錢,我這拿著銅板當錢,你說你那把刀特值錢,能換頭牛,我覺得你這把刀最多能換個雞蛋,那個時候也沒有匯率,這樣咋交易呢?

算了,咱還是拿糧食算吧。

這個時候,貨幣的功能實際上就已經被廢掉了,碰上大宗的貨物買賣,總不能全拿糧食來換吧,把糧食運過來的成本又是非常高的。

社會的最小分子不是貨幣嗎?

所以按理說,應該統一六國間的貨幣應該是重中之重啊?

是秦始皇沒統一貨幣嗎?

並不是,人家秦始皇那是何等人物。

只不過相對來說安排的比較晚,離開秦國人民的當年才把這事辦了。

不過統一度量衡這事,卻是第一批的重點審批工程,秦始皇可是一點也沒等!

這是為啥呢?

因為在度量衡和貨幣都沒統一時,統一度量衡的重要性比貨幣大多了!

糧食在日常小宗貨品交易時,其實是可以充當貨幣的,只有大宗交易時,貨幣的作用才會顯現。

在當時的秦國,商品經濟極不發達,所以貨幣的意義並不迫切,但糧食對於國家的稅收來講,卻極其迫切。

對於一切初創的大一統秦國來說,統一的度量衡意味著每天吃的飯,貨幣就意味著開塞露。

沒有前者你死定啦!

沒有後者頂多給你急瞪眼了,但大概率是出不了人命的。

尤其是貨幣的價值只有當度量衡是統一時,它才會發生作用,正如你也只有吃飽了飯才會有用開塞露的需求。

舉個例子就形象了,記得當初聽袁騰飛老師講歷史時說到過這麼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大陸的一斤等於10兩,台灣的一斤等於十六兩,所以大陸人民去台灣玩,一買東西就覺得台灣人民特慷慨,台灣人民來大陸買水果就總覺得大陸的商販不友善。

造成這種問題的原因就是,海峽兩岸對於「斤」的度量標準是不同的。

於是,更深層次的情感問題也隨之而來了,台灣同胞從大陸花的人民幣是拿台幣換的,因為有匯率換算這一關,所以他花錢時對於價格往往是不敏感的(我說的是大多數人哈,像我媳婦那種的就另說了)。

但台灣同胞不會因為你大陸「斤」的質量少所以實際上價格相應便宜而開心。

他只會記得你那「缺斤短兩」了!

這就涉及到了很細小,但彙集起來很巨大的「民心」問題了。

你的好,人們是不容易記住的,甚至是容易被忽略的!

不過你的壞卻很容易被記住而且刻骨銘心!

這是人性使然!

所以說,當時「度量衡」的不標準不僅極大地增加了秦王朝的稅收難度,還影響著人心所向!

當時的稅收是不用交錢的,但你卻要交糧食。

這你政府和老百姓就有跨不過去的交集了!

我派去楚地的官員,稅收時也許是拿鍋算量的,但我派去燕地的官員,稅收上來確實按麻袋計算的。

既不好算,也不好收,而且這還給不法官員盤剝老百姓提供了制度上的空子:你交的數不夠,你那一斗相當於我這的一碗,別廢話,趕緊給我回家拿去。

老百姓們在遭遇了不平等對待和轉不過彎的換算後,只會將所有的怨氣集中起來打包發送給你國家!

他們會說你秦國不是東西,而不會局限於你秦國的官不是東西。

您秦國總是橫衝直撞,我們被誤解被騙,你們秦國的世界總有殘缺,我們走在每天的分岔路,懷念當初楚國,齊國,燕國那些單純美好的小幸福,你秦國總是讓我哭,你卻總是不滿足。

度量衡的不統一導致了無論是國家還是百姓,稅收的成本都升高了。

如果說前面說的文字是整個官僚系統的基礎,那麼統一的度量衡就成為了官僚系統的基本工具。

沒有將度量衡統一,你不僅稅收起來費勁,你還沒有辦辦法考核官員的績效,沒有辦法判斷官員們有沒有好好乾活,你甚至連官員的工資都沒法發。

古代的官員俸祿最開始全是要拿糧食發的,即便後面開始發錢,發銀子,或者發土特產,在發之前都是要拿糧食作為換算單位的。

整個官員系統中最重要的是什麼概念?

是級別。

今天你科級看見局級要跑步靠攏猛鞠躬,過去則是「一千石」看見「三千石」要作揖問安求進步。

通過統一度量衡,秦始皇開始準確的知道整個中國的家底。

整個國家有多少田,每年能打多少糧食,這些糧食能支撐他去干多大的事,開始變成了一道雖然難算,但卻有解的數學題。

也因此,他後面開始上馬了太多讓人瞠目結舌的工程。

統一度量衡,其實無異於一場偉大的金融改革。

從此官員收稅,無論是咸陽還是遼東,無論是蜀地還是吳越,國家對於家底的了解和收入與支出都開始透明清晰,官員那說收多少就是多少,老百姓有底,不用再擔心被盤剝過狠。

當然盤剝不可能不存在,會被官員們從別的方式被發明出來,但公平性的問題被解決了,此後國家的鍋被一大部分甩到了官員身上。

因為國家收的稅是明碼標價全國一口價的,我們縣比別的縣多出的那些負擔全是你這個官員巧立名目不是東西!

此後,非黑即白的「清官」與「貪官」這兩個概念開始在老百姓的腦海里徹底成型。

官是狗官!但國家卻是厲害了我的國!

統一的度量衡對於「國家」權利的個中深意,大家自己可以慢慢品味。

筆杆子為帝國指明方向,秤砣子為帝國算明斤兩,文字和度量衡,二者相輔相成。

缺了誰,國家都玩不轉。

統一度量衡,從金融方面,完成了秦國消化六國的第三步。

秦始皇的這三步走,之所以走的這麼漂亮,因為其中有一個共通點:化繁為簡。

這也為我們做了一個啟示,合理的簡潔永遠是深入人心的。

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是個大本事,因為並非一味簡潔就一定好,你需要簡潔地合理,簡潔的藝術。

比如說當你的演講PPT的留白區域做到佔據61.8%的時候,也就是黃金分割點的比例,就美的恰到好處。

無論何時,滿屏的字是沒有人愛看的。

除了這著名的「三步走」戰略外,秦始皇還在統一法律,修建水渠等一些列方面對國家進行了改造。

牛人就是牛人啊,活著就是為了折騰,愛好眾多,一輩子頂別人八輩子。

像「始皇系「工程中,誕生了像鄭國渠等一系列基礎建設,這都大大的造福一方百姓,並恩澤了後世子孫上千年。

以鄭國渠舉例,當年,關中地區雖然是千里平原,適合農業發展,但水利情況始終不很理想,而且有大量的鹽鹼地。

鄭國渠修成後,原來的低洼鹽鹼地被挖上來的泥土填平,水的力量還將大量的鹽鹼地PH值沖平衡了,關中平原曾經「後勁」的大量土地多了四萬多頃沃野良田。

當然,秦始皇也並非全部的偉大光榮正確,對於法律的改造實際上就並非全都是成功的,很多適合於秦地的法律並非是通用於全國的。

在這裡要特別說一下,秦律最開始是商鞅同志設計的。

這哥們,是缺乏彈性的。

這也深入了秦國的基因中。

成於斯,亦會敗於斯,我們後面會攏一塊詳細說。

一系列改革全部偉大光榮正確的秦始皇,此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直到時間來到了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三十二年。

修築馳道後,秦始皇開始了全國範圍內的巡迴旅遊,他去了泰山封禪,去了琅琊看海,在征服世界後,他又有了一個新的目標,成仙。

現代醫學逐漸證實了,抑鬱症患者往往是因為對人生缺乏目標後中的病,很多成功人士在財富等一系列自由後,就患上了抑鬱症。

這幫人就明顯沒有人家秦始皇有追求,人家嬴政對於人生的每一步都是有著清晰的規劃和目標的。

比如說地上的事幹完了,我得考慮天上的事了。

對於成仙這件事,秦始皇是有自己的一定想法的,他認為成仙的突破口應該在東邊的大海。在東海上,傳說有三座仙山,分別是蓬萊,方丈,瀛洲,仙山上有神仙,神仙那有不死葯。

為了這種格林童話式的想像,他派了很多去東海尋仙的隊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徐福帶著數千童男童女出海。

最後肉包子打,據說成為了日本人祖先

公元前215年這一年,秦始皇又來到帝國的東北,碣石(河北昌黎),命令燕地的一位名叫盧生的方士再去海中求訪仙人。

這次的尋仙有了成果,盧生帶回來了一本從海中得到的寶書《錄圖書》。

這本書上赫然寫了五個扎眼的大字—"亡秦者胡也"!

這本書的現世,成為了整個時代的轉折點。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