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60年代中國自主設計的水面作戰艦艇,因其武器裝備適合當時中國沿海軍事鬥爭的實際情況,技術難度符合中國造船工業的實際水平,在當時滿足了部隊的急需並得以批量建造。不過在技術水平上,這些艦艇基本都是傳統的火炮艦艇,而在上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海軍強國的第一代裝備導彈的水面艦艇已經開始服役。

美蘇等國在上世紀50年代就開始建造和改建各類導彈艦艇

中國海軍面對導彈化的時代潮流時也沒有落後,除了對之前“二四協定”中蘇聯轉讓的21型導彈快艇進行進一步的國產化外,自6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海軍就開始研製和籌建本國的導彈化水面艦艇。儘管因爲“文化大革命”的干擾和國內技術水平的限制,這些艦艇的研製遠遠談不上一帆風順,但這些60年代研製,70年代批量建造的水面艦艇卻“意外”成爲了中國海軍的骨幹力量,一直支撐海軍走到了新世紀。

慘痛教訓的尖端科技

中國海軍的導彈護衛艦的研製是從防空護衛艦開始的,這一方面是當時國外導彈艦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另一方面也是中國海軍在海上面對國民黨空中力量威脅的需求所致。不過在當時的中國,自行研製一款艦空導彈並不容易,實質上推動這一項目發展的,又是一次頗爲“意外”的戰鬥中獲得的外來技術。

1965年,被擊落後撈起的美製F-4B戰機殘骸

1963年,中國開始進行中低空防空導彈系統的預研準備工作,並研製了半主動雷達導引頭樣機;1965年4月9日,一架美製F-4B“鬼怪”戰鬥機在南海上空與解放軍空戰時被另一架美機發射的導彈擊落,飛機以及機上掛載的“麻雀”雷達空空導彈的殘骸都被我國獲得。根據對機載雷達和導彈的分析,有關單位制定了使用連續波半主動尋的雷達制導體制的紅旗-41防空導彈方案;同年下半年,就在65型護衛艦首艦剛剛開始船臺搭建的時候,海軍有關新型號導彈護衛艦的研製也提上了日程。

美製“麻雀”導彈在1965年是當時世界上比較先進的導彈

1966年初,根據周恩來總理的建議,紅旗-41更名爲紅旗-61,並隨後展開的研製和方案審查;同年上半年,海軍論證審查和討論了該艦的技術指標,並於6月正式下達進行053型護衛艦的方案設計。1966-1969年間,當時的武漢701所進行了大量有關053型護衛艦(也就是後來所稱的053K型)的總體設計,而相應的紅旗61導彈也在1968年確認轉爲艦空導彈開展研製。

紅旗-61再次成爲地空導彈,要到20年後的80年代了

除了艦空導彈外,作爲當時研製的新型護衛艦,由於已經有急就章的65型護衛艦承擔南海的巡航任務,因此053型上進一步集納了海軍當時想運用於新一代護衛艦上的各類先進武器和裝備,包括雙聯裝100毫米全自動艦炮、全自動雙37毫米機關炮、新型中速柴油機、深彈反潛系統以及新一代的雷達、通訊和其他電子系統。這些設備的研製都幾乎和053型艦項目同步啓動,在進度上就顯得極爲緊張。而在“文化大革命”時期,爲了加快研製進度,1970年2月,053型的首艦在上海滬東造船廠下料開工,第二艘於1971年10月在上海求新造船廠開工。

也就是如今大家所熟知的053K型護衛艦

到上世紀70年代,中國上海的造船工業在建造排水量1000多噸的護衛艦艦體上已經不存在任何問題,1971年10月,首艘053型護衛艦下水,但此時對應的紅旗-61艦空導彈研製剛剛進行了獨立迴路遙測彈的飛行試驗,相應的導彈發射裝置甚至沒有完成陸上平臺調試,就匆匆裝上了當時舷號還是222的053型首艦。1971年開始,還缺裝大量設備的053型護衛艦開始進行試航,由於配用的柴油機也是全新研製,需要時不時進行調整和檢修,該艦的試航也斷斷續續。

紅旗-61艦空導彈的研製進度遠遠趕不上艦的建造速度

到了1974年,由於該艦上的防空導彈武器系統始終無法裝艦,海軍不得已對工程進行妥協,統一以艦平臺研製作爲第一期工程,並讓該艦於1975年3月15日正式交船(在今日看來,這個交件日期頗有深意),後來下水的2號艦也照此辦理,在1976年7月以缺裝多項設備和武器的狀態正式交船。隨後1號艦繼續進行紅旗-61艦空導彈的測試和研製,直到1986年底才完成後者的全部研製,而在此時,當年的2號艦已經因爲狀態太差,於當年6月提前退役了。

至於從竣工到退役一直都沒有裝備導彈的532艦的命運,就更加令人唏噓了

在1978年,海軍還曾一度提出過在053K的基礎上修改設計一型新的護衛艦,同時裝備紅旗-61艦空導彈和鷹擊-8反艦導彈,型號最初爲053C,隨後由改爲053K2,最後定位053I,但在經過數年論證和設計修改後,海軍在1985年認爲該艦的試製預算與報價過高,超出了海軍當時的裝備費承受範圍,因此型號最後沒有進入實際建造階段。

以造代修的奇蹟發展

儘管1988年,053K型的首艦“鷹潭”號作爲整個中國海軍當時唯一能發射艦空導彈的戰艦參加了九章羣礁海戰,但該艦因爲建造質量和艦上設備磨損等問題,主炮只發射54發炮彈即射擊中斷, 引發的艦體震動令全艦發生故障54起,主炮火控雷達故障一直未能修復,影響了海軍在海戰中進一步擴大勝利。不難看出,053(053K)項目本身的效果並不好,反而成爲解放軍在裝備研製領域重要的反面例子。“寧肯裝備等船,不要船等裝備”就是在這一型號研製中總結的最爲深刻的教訓。

“鷹潭”艦雖然是功勳艦,但其在海戰中的表現並不完美

不過在1974年“第一期工程”中基本完成的護衛艦艦體平臺,卻在無意間成爲了中國海軍此後近30年護衛艦譜系的關鍵產品。

在053K服役之初,可以說只有艦體是成熟的,甚至都不包括動力系統

進入70年代後,一方面海軍當時有10多艘50年代初改建的雜式護衛艦此時已經嚴重老化,無法正常執行作戰任務,亟需新艦予以更新換代;另一方面,隨着南海局勢的緊張,特別是1974年1月西沙海戰之後,對於南海水面艦艇的需求驟然增加,除了原有的幾艘65型護衛艦外,繼續建造更多的新型護衛艦在此時也成了在南海增加可用兵力的關鍵。

當時中國海軍的護衛艦裏一大半還是新中國成立時的那些雜式護衛艦

就在此時,正在進行053型護衛艦首艦第一期工程收尾工作的滬東造船廠於1973年提出了利用已經基本研製成功的053型護衛艦的艦體進行總體設計,同時換裝與053型使用18VE390ZCA柴油機同系列的12V390ZC型柴油機,加裝反艦導彈系統。

這一建議很快得到了海軍機關的熱烈迴應,1974年10月,完成初步擴大設計的該型護衛艦就被中央軍委稱爲053H型(053型改名053K也就在此時),次年1-5月進行施工設計,而該級艦的首艦則更是在1975年的2月就迅速開工。

516“九江”艦是中國第一艘053H護衛艦,也神奇地成爲退役最晚的053H型

這批建造數量多達14艘的護衛艦是當時中國單級建造數量最多的主戰水面艦,但其實際建造原則則屬於“以造代修”,即建造新的護衛艦艦體,爲其配備新的動力和反艦導彈系統,而主炮和副炮則儘量從原護衛艦上拆卸下來換上,這一方面是爲了減少經費支出(這樣能夠節約15%-20%的造價),另一方面也是因爲當時包括雙聯裝100毫米全自動艦炮、全自動雙37毫米機關炮等新型艦炮武器以及火控系統尚未定型的緣故。

爲了增強火力,053H上裝備了多達6座雙37毫米機關炮

至於艦上的反艦導彈系統,則是在70年代初海軍爲4艘07型驅逐艦和4艘01型護衛艦改裝反艦導彈時使用的雙聯裝“上游一號”反艦導彈系統的改進版本。這個改進主要的目的倒不是爲了提升性能,而是爲了讓迴轉式發射架的主要零件都能在上海實現加工製造,縮短產品在全國各地往返加工的時間,加快建造的進度。

除了反艦導彈,053H的主炮系統都是直接從老護衛艦上拆下來換上的

由於使用了新的艦體和12V390ZC型中速柴油機,053H的最大航速達到了26節,相比此前的65型有了較大增長,儘管與01型的30節還有差距,但相比它們替代的雜式護衛艦在服役末期7-9節的航速,053H的性能顯然大大提升。

首艘053H與1975年2月開工,當年12月31日就正式交艦;2號艦的建造速度更快,1975年4月開工,同樣在12月31日交艦;後續各艦從開工到交付也都在2年以內,到第14艘於1980年12月交艦,在不到6年的時間裏,中國海軍的護衛艦部隊主力就從雜式護衛艦更新爲整齊的053H,面貌煥然一新。

當然這種“煥然一新”是相對而言的

在此之後,隨着研製中的雙聯裝100毫米全自動艦炮、全自動雙37毫米機關炮在70年代末陸續定型,在053H的基礎上改裝這些武器,增加反潛指揮儀和新型深水炸彈系統的053H1隨後也投入批量建造,從1980年7月首艦開工到1988年最後一艘交付,共建造10艘。在此期間,中國還建造了2艘053HE型導彈護衛艦出口埃及,成爲新中國最早實現對外出口的中型水面戰鬥艦艇。從數量上看,這24艘,總計排水量接近4萬噸的053H/H1系列護衛艦也是新中國第一款大批量建造的中型水面艦艇,無形中也標誌着中國艦艇工業建造能力的逐步提升。

053HE也是中國第一款出口的護衛艦

爲洲際導彈護航的051

與基於海軍自己需求提出建造的053系列導彈護衛艦不同,中國海軍的驅逐艦研製計劃雖然在上世紀50年代引進蘇聯07型驅逐艦之後就一直處在各種方案論證階段,但無論是50年代提出的08型導彈驅逐艦還是60年代初提出的63型導彈驅逐艦的,雖然在技術路線上都高度一致——利用蘇聯轉讓的56型驅逐艦技術爲基礎,改裝反艦導彈後研製導彈驅逐艦——但由於技術難度過大以及國民經濟困難等原因,國產驅逐艦項目一直沒有正式立項。

一段時間裏,驅逐艦被視作超過中國造船能力的複雜裝備

1965年時,國產驅逐艦的研製終於迎來了轉機,但這個轉機並非是因爲沿海防禦的需求,而是因爲當年東風5號洲際彈道導彈正式決定研製,由於導彈的全程試驗需要向南太平洋海域發射,需要派遣測量船和打撈船深入南太平洋執行測控和彈頭載荷打撈工作。並需要相應的遠海作戰艦艇執行護航警戒任務。1966年,有關的研製任務和戰技術要求正式下達,並賦予了導彈驅逐艦以051的代號。1968年,總參謀部、國防科委以及國防工辦批覆,確定在1970年以前建造5艘051型驅逐艦,作爲七一八工程的配套。

東風5號的研製拉動了中國海軍的造艦發展

051型在設計上有着非常明顯“繼承”蘇聯56型驅逐艦的痕跡,051型的整體尺寸和佈局以及使用的武器裝備雖然與56型並不一致,但確實是高度相似的。56型驅逐艦所使用的雙聯裝130毫米艦炮以及作爲主動力的高壓鍋爐和蒸汽輪機都被中國仿製以用於051型的建造。

56型驅逐艦是蘇聯最後一代傳統的火炮驅逐艦,051上的一些設備反而簡化了

值得一提的是051型上使用的453型蒸汽輪機的研製開始於1962年,早於051項目立項前4年就已經開始。當時由於驅逐艦的研製遭到不同意見的反對未能列入計劃,但考慮到仿製設備的週期較長,海軍經過多方努力,在1962年爭取了800萬元經費用於包括TB-8汽輪機組、主鍋爐、汽輪輔機,以及驅逐艦上的130毫米艦炮以及高強度艦用鋼的仿製。這其中,動力裝置的仿製收到的非議最多,由於海軍當時並沒有驅逐艦項目,但卻要預先將裝備費撥付到廠家,因此在當時不得不向有關部門反覆說明,但仍然被批評爲“好高騖遠”。事後卻證明,這一預先研製的決策成了051型驅逐艦早期項目順利推進的關鍵,正是動力系統在051型頭幾艘艦上的順利表現,令該艦得以順利執行赴南太平洋護航的任務,也讓051型驅逐艦隨後繼續獲得進一步的發展。

這張標準照上的很多武器,實際上要到80年代才能配齊

由於進行東風-5飛行試驗的時間已經確定,而驅逐艦在建造完成交付海軍後,還需要進行相應的熟悉和訓練才能赴遠洋執行任務,需要再此之前竣工交艦,加上051型的總體設計完成度相對較高,因此在1966年下達試製任務之後不到兩年,大連造船廠就於1968年下料開工首艦,並於1970年7月正式下水。儘管此時該艦上的主炮、副炮、反潛武器和反艦導彈四大武器系統全部沒有完成研製,屬於缺裝項目,而且大量的施工圖紙都沒有繪製,但由於之前提到的海軍“好高騖遠”研製了051型的動力系統,該艦的動力、導航等系統已經能夠保障該艦的航行,因此經設計、生產、使用三方同意,首艦於1971年交付部隊,缺裝的相關設備則在研製成功後陸續補齊。

首艦濟南艦1970年下水,從艦橋上的毛主席像可以感受到當時的時代特色

儘管當時的051根本沒有定型,但爲了儘快形成規模以滿足遠洋護航的需要,在1970年一年裏,先後有6艘051型在這樣的情況下在三家不同的船廠開工建造。這批艦艇在竣工試航的階段,也正好趕上了051型艦上各型設備的定型裝備,因此儘管各艦的實際艦況不同,但爲了趕在預定時間節點前交付海軍,這批艦最初都採用所謂的“一期工程”狀態,即在使用無射擊指揮儀的主炮、舊型號的37毫米艦炮的狀態下,在1979年之前全部交付了海軍。也正是在這些艦的建造中,船廠基本掌握了051型驅逐艦的建造,而具體設計和生產工藝的定型也在其建造過程中於1975年正式完成。隨後從1976年開始,海軍又先後投產了8艘定型狀態的051型,其中6艘爲051D型(其中的108艦於1980年1月交付海軍),2艘爲加裝了指揮系統的051Z型(其中的132艦趕在1980年3月交付海軍,成爲隨後五八〇任務中護航編隊的指揮艦)。此前建造的051型則先後加裝了海上補給接受系統,準備爲前出南太平洋執行五八〇任務做好了準備。

051D型中進度最快的108艦也趕在580任務前完成了建造

1980年5月,在五八〇任務中,4艘051型原型艦(106、107、131、162),1艘051D型定型艦(108)和1艘剛剛交付的051Z指揮艦(132)組成護航編隊,前往試驗海區執行巡邏警戒任務,歷時32天,較好的完成了任務,也標誌着051型驅逐艦的整體設計和建造基本成功。在進入80年代以後,隨着051伴隨的各個項目相繼定型,14艘051/051D/051Z型驅逐艦除出了因事故爆炸沉沒的160艦,也都先後統一了艦上的武器設備,實現了60年代中期想定的作戰能力。得益於這批總噸位大約5萬多噸的第一代導彈驅逐艦,中國海軍在50年代擁有驅逐艦之後,第一次在三大艦隊都建起了驅逐艦支隊,而這批在80年代已經算不上先進的驅逐艦,在此時承擔了中國海軍最初的遠海訓練和實際執行任務,成爲中國未來龐大遠海艦隊的起點。

執行五八〇任務的中國海軍艦艇編隊,也是當時中國海軍執行的最大規模遠洋行動

歷史科技軍事

打開觀察者網APP,閱讀體驗更佳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