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3日,中國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在月球背面軟著陸,首次揭開了古老月背的神祕面紗。這背後,離不開一位老人一生的奉獻。

世界華人週刊專欄作者:朗博

探究東西文化,洞察差異化的世界

為什麼要探索月球背部?

它對人類有什麼意義呢?

這段視頻,是中國探月工程的倡導者和發起者——歐陽自遠,在介紹「嫦娥四號」登月的意義。

可以幫助人類解決1萬年以上的能源需求!

這就是科學家對於人類的價值,遠非娛樂明星所能肩比!

像「嫦娥之父」歐陽自遠這樣的科學家,更應該廣為人知。

喚醒沉睡的高山

1935年,歐陽自遠出生於江西吉安。

小時候,他就聰明好學。

1952年,高中畢業的他,準備報考大學。

年輕時的歐陽自遠

此時,新中國已經成立三年,提出實現國家工業化,號召廣大青年「喚醒沉睡的高山,獻出無窮的寶藏」。

這一句話讓他熱血沸騰,他義無反顧地報考了北京地質學院礦產地質勘探專業。

那時候的大學生,思想單純,刻苦學習,成績優異,就是為了建設一個強盛的新中國。

1957年畢業以後,他就從事野外地質考察工作。

此時的中國,人們的生活條件極其艱苦。

艱苦的地質勘探工作

他用雙腳丈量大地。寒冬,冒著凜冽的寒風;酷暑,頂著毒辣的陽光,腳上的膠底鞋不知道磨破了多少雙。

每天的伙食就是一壺水,兩個饅頭,時常喫些野菜山果,如果能搞到一些野味,就等於改善了生活。

為了強國夢,他很少回家,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哪裡,是幹什麼的。

特別是從上世紀60年代初,他再沒有回過家鄉。

北京地質學院時期的歐陽自遠

一次,記者問他,多少年沒有回過家鄉了。他沉思半天,感慨地伸出4個手指頭說:「算算有40多年了吧,中間有一次因為工作路過一回,但是沒有下車。」

就這樣,他真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祖國。

0.5克石頭引發的登月夢

1957年,一件事使低頭找礦的歐陽自遠開始仰望星空。

那一年,前蘇聯發射人類歷史上第一顆宇宙衛星。

斯普特尼克1號(Sputnik-1)又稱人造地球衛星1號,是前蘇聯研製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這一下觸動了歐陽自遠,他說:「我們做地質成天像螞蟻一樣在地球上『爬』,假如有一個衛星在天上飛,它什麼東西都看得很清楚,那必將是另一番景象。」

他堅信以後的地質學必將與探測地球、行星的觀測結果相關聯,於是他把精力放到了各種隕石、探索月球和行星地質研究上。

這也開創了我國天體化學和比較行星學一個嶄新的領域,並培養一支年輕的隊伍,為中國進入太空時代作了儲備。

研究途徑只有天空隕石,但是到哪裡去尋找呢?

真是天助有心人。

1976年3月8日,一顆4噸的隕石從天而降,在東北吉林形成一場隕石雨。

吉林市近郊現場的隕石坑

我國馬上就成立了以歐陽自遠院士為首的全國性聯合科學考察組,他們趕赴長春,進行了系統而科學的研究。

上世紀70年代,歐陽自遠(右二)正在講解中國吉林1號隕石

從此,歐陽自遠開始專心研究吉林隕石,寫出了中國天體化學領域的開山之作——《天體化學》。

他的目光開始投向深邃的宇宙。

1978年,美國國家安全事務顧問布熱津斯基訪華時,贈送了0.5克重的「阿波羅」號帶回的月球岩石樣品。

月球鐵方解鈣長石,編號60025(斜長石)。由阿波羅16號的宇航員在月表高地笛卡爾環形山附近找到。這塊標本目前陳列在位於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國家歷史博物館

僅僅0.5克,只相當於十幾粒大米的重量。

但就是這個微小的石頭,讓他頭一次接觸到了月球。

收藏在北京天文館的月球岩石樣本,由阿波羅17號飛船1972年從月球帶回,1978年贈送給中國

「就那麼0.5克的石頭,我們花了4個月全面解剖,發表了14篇論文,我們把它是什麼,它的年齡多少,它有哪些東西,全弄清楚了。美國人也佩服,沒想到中國居然解剖得這麼清楚。」

歐陽自遠處理月岩

此時,他的夢想已經不是大地了,而是那遙遠的月球。

登月之路怎麼就這樣難

2004年1月23日,那一天正是大年初二。

生活簡樸的歐陽自遠帶著4名學生,與探月工程的總指揮欒恩傑,來到了一個小飯館。

他舉起了酒杯,眼眶濕潤,用顫抖的聲音說:「所有努力都是為了今天,我們很幸運。」

原來,他的關於月球探測工程——「嫦娥一號」——的綜合立項報告批下來了

這距離他研究月球隕石已經整整25年了。

這距離1993年,歐陽自遠開始積極呼籲政府啟動探月工程,整整10年了!

當時外界對於探月持質疑態度。

「大家覺得我們在地球上有那麼多事要做,西北大開發、東北要振興、中部要崛起,還有那麼多貧困人口問題沒解決,瞎折騰去搞那個月亮幹什麼?」

於是,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背著筆記本電腦,就四處科普演講。從政府機關到科學院,從大學到小學,都留下他的身影。

無論面對誰,他總是以生動而有趣的演講,耐心地科普月球知識和登月的意義。

他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拿北京地鐵做比較:從地球到月球大約38萬公里,探月工程一期只相當於北京地鐵2000米造價,14個億。

經過十年漫漫科普路,經過十年的的縝密論證,「嫦娥工程」總算得到了公眾認可。

這十年,付出的艱辛只有他家人知道,他的妻子鄧筱蘭形容他,這十年是冷不添衣,餓不喫飯。

歐陽自遠夫婦

家裡什麼也不管,不知道自己工資是多少。穿同一件衣服,不知道換;叫他喫他就喫,都不知道味道怎麼樣;甚至有時候連洗臉毛巾、洗腳毛巾也分不清楚,致使他一洗臉,妻子就緊張,趕緊去衛生間看,弄不好就錯了。

從80年到90年代,貴州省曾力薦歐陽自遠出任分管科教文衛的副省長。

為了登月計劃,他三次婉拒當省副省長的機會。

為了登月計劃,他也被世人誤解。

即便近些年,某些「民科」還在罵他是「美帝的走狗」,誤國誤民。

歐陽自遠為中國的登月付出了太多太多.....

淚水

從2004年,「嫦娥一號」工程開始,70多歲的歐陽自遠每晚只能睡三四個小時。

讓他倍感壓力的是,我們的環境不能容忍科學上的失敗。他無法想像一旦出現失敗,結果會是怎樣。

「開汽車有時都會遇到發動機發動不起來的狀況,對於如此複雜的探月工程,問題怎麼可能沒有?所以我們的壓力很大,要出去就必須成功!

「發射『嫦娥一號』時,血壓、血糖、血脂都很高,幾個月睡不著覺,發射的時候手心一直在冒汗……但是我們要經受得住這種風險的鍛煉和煎熬,因為什麼都一帆風順,是不可能的」。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成功繞月13天,他從來沒有那麼激動過,他和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抱在一起,兩位古稀老人淚水直流。

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第一幅月面圖像

當身邊的記者採訪他時,他只能哭著說:「繞起來了!繞起來了!」

2010年10月,「嫦娥二號」衛星試驗新的奔月軌道;

2013年12月,「嫦娥三號」探測器登陸月球;

嫦娥三號成功著陸

如今,「嫦娥四號」登陸月球的背面,老人又即將投入「嫦娥五號」的工作準備中。

中國的探月之路更加寬廣,這離不開歐陽自遠的心血與汗水。

但每次聽到媒體稱他「嫦娥之父」,這位老人都會堅決反對。

歐陽自遠為黨員幹部題寫寄語

「中國探月工程的階段性成功不是某一個人的結果,是成千上萬人工作的結果。叫我『嫦娥之父』,反而使我處於一個難堪的位置,所以我絕對不贊同這樣的稱呼」。

這位月球探測工程的首席科學家,覺得自己是幸福的。

「有多少當年參與『兩彈一星』的科學家,默默無聞奮鬥了一輩子,最後懷揣科學理想走到生命盡頭,直到埋骨戈壁灘,都沒能看到自己的夢想實現。而我已經能看到夢想在宇宙深處展現的淡淡輪廓。」

他僅僅把自己稱作是「修地球的」。

這裡,我們向這位老人表達最深敬意——「謝謝」!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