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16日,整整50年前,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50年後,徐州市雲龍山上,有一位老人每天會準時出現,安靜地晨練。一頭白髮的他身板挺直、肌肉顯見,在簡易的木質單槓和吊環上輕巧地做出各種高難度動作,總會引來一圈圍觀者的驚嘆。 圍觀者當然不知,眼前的老人,竟是半個世紀前中國研製首顆原子彈的空運飛行員。更讓人驚訝的,氫彈爆炸後他鑽蘑菇雲取樣,還參與了首顆人造衛星材料的空運。 他叫展自強,今年81歲了。在展老所在的社區檔案館中,泛黃的紙張隱祕地記載了他參與「兩彈一星」的歲月。展老幾十年守著「看在眼裡,帶進墳墓裏」的要求,兩年前家人才偶然撞見這個大祕密。 「小學生」死記硬背成飛行高手 展自強出生於甘肅省天水市成縣一個村子的普通農家,1949年建國後,16歲的他成為一名解放軍戰士。 1952年,突然有人到部隊選空軍飛行員。他記得當時的說法是,為了緩解朝鮮戰場上地面作戰的壓力,要培養一批飛行員。19歲的展自強還沒太弄清情況,就成功入選,而且是全團唯一一個。1953年初夏,幾十個人被送往石家莊第四航空學校,開始3年的飛行學習。 但他只上過一年多的學,連字都不太認識。在航空學校,卻要學飛機構造、飛行原理,如同天書一般的氣象、通訊、無線電等各種學科。「就相當於小學一年級的學生要學大學課程」,展老說。他只能多喫苦,理論課逐字抄下,不識字就死背。「N、S極在轉,感應一級線圈,產生低壓電……」如今展老還記得這些口訣,像個小學生一樣朗朗背誦。 但在飛機駕駛上,展自強就顯示出了他的天賦。別人飛行遇到雲朵,迷失方向一驚慌就可能跳傘,而他說就喜歡鑽雲,覺得像在棉花團裏。到1956年5月,展自強已經能駕駛當時最先進的殲-5戰鬥機。別人只能簡單地起飛、降落,而他卻可以駕馭高難度的大盤旋、幾次上升等動作。 運送神祕木箱,一杯水練防震 從航校畢業之後,展自強被分派往徐州空軍13師,平時承擔人工降雨、運送物資等任務。1964年5月,大隊領導突然通知他準備接受一項特殊任務,只說「很艱巨」,正駕駛是李賢鳳,他是副駕駛。這時,展自強已經結婚生子,臨別前面對家人的詢問,他只說「執行特殊任務」,因為他的確不知到底是什麼任務。 機組先是飛往北京,從此開始了從北京、哈爾濱、瀋陽到烏魯木齊再到沙漠中羅布泊基地的穿梭。他記得每次運送的神祕物品都裝在一個木質的精美箱子裏,一次空軍保衛部副部長竟然親自押送,心裡猜應該不是一般的東西。 上級對於震波和溫度都有嚴格要求,一杯水不能晃。而西北的機場多是土機場,凹凸不平。為瞭解決防震的問題,他們找一個條件相仿的機場,反覆演練,展自強和機組人員需要嚴密配合,最終降低了運震率。此外,為了保持20℃左右的恆溫,他們在簡陋的貨倉內放加溫爐、毛毯加溫,用隔熱布或者夏天在拂曉起飛,以調節艙內氣溫。飛機將材料運送到基地後,經專家檢測,從沒發生過破損。 同時,他們還要確保飛行的隱祕,這也考驗著飛行技術。據正駕駛李賢鳳在公開報道中介紹,他們要利用地形特點,設計飛行路線,採取隱蔽低空飛行。此外,在通信聯絡上,盡量保持無線電靜默,只收聽不發話,或者只按規定點擊一個信號。在多次執行任務中,他們飛抵基地,途經的機場並沒有反應,說明保密措施良好。www.wgybjb.cn 爆炸當天才知是原子彈,連夜飛北京送樣品 1964年10月,運送任務基本結束,展自強機組受命在羅布泊基地之外200公里的馬蘭基地待命。10月14日,展自強的機組被授予「建設國防現代化事業中集體一等功」,但他依然不明就裡。10月16日下午3點,他聽到一聲爆響,不遠處的天空升起一團火球,隨即騰起巨大的蘑菇雲。此時他才知道,自己此前運送的竟是原子彈的分解材料,激動與自豪衝擊著這個青年人。 但他的任務還沒結束,另外一個機組飛到蘑菇雲中採樣後,展自強的機組要趕緊送往北京,以供科學測定爆炸效果。10月16日當地時間下午4點多,展自強的機組飛往北京,途經蘭州加油喫飯。但此時天氣變壞,他們只能靠謹慎地飛行減少顛簸。經西安、太原再次加油,到達北京已經是深夜2點多。飛機抵達南苑機場,軍隊首長和專家親自迎接樣品。 此時,展自強離家已經快半年了,因為極度保密,一封信都不能給家裡寄。執行完任務,他掛念著家裡的情況,並且特意給妻子買了一件毛衣。但回到家後,妻子卻將毛衣一把摔到地上哭訴,「我只當你沒有了,連一封信也沒有!」他只能默默聽著,依然不能透露、無法辯解。 再受命赴羅布泊,氫彈爆炸後高空取樣 1967年6月初,展自強再次接到命令,馬上飛往羅布泊。這次他從上級那直接獲悉,此行的目的,就是氫彈爆炸後,展自強和機組成員鑽到蘑菇雲裏取樣。到羅布泊後,機組每個人都交了最後的黨費,激動而又興奮。「當時不害怕,根本就沒有考慮過,只想著祖國需要我」,展老說得很真誠。 他們就住在帳篷裏,羅布泊很熱,但汗在流出來之前,就蒸發完了。展老說飛機鑽到蘑菇雲裏後,要來回穿飛幾次,以確保取到足夠的爆炸氣體。 隨後的半個月,他們每天都在駐地前的一塊空地上演練走「S」型,比劃操作,口中熟背飛行的升降、速度數據。取樣對於時間的要求非常嚴格,氫彈剛爆炸時是一團火球,衝擊波能量未充分釋放,進入勢必機毀人亡,如果進入過晚,蘑菇雲散開就收集不到足夠的劑量。蘑菇雲大概在8000米海拔,他們要在規定的時間內爬到指定高度,但這卻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機組反覆論證,根據氫彈爆炸時間和效果確定飛機的速度。 走「Z」形爬高 只穿白大褂就鑽「蘑菇雲」 1967年6月17日,凌晨4點半,展自強機組接命令趕往機場。天還沒有亮,他記得這天的風沙尤其大,打在臉上很疼,他們只能退著走到機場。當時他心中還納悶,「天氣這麼差,今天應該是演練吧?」做完飛機檢查、起飛準備工作後,天亮了風也停了。他們接到命令,氫彈試驗當日進行。按照事先計算,他們6點左右起飛,準備鑽蘑菇雲。 核彈爆炸將會產生大量的輻射,但機組人員穿的只是普通的白大褂和氧氣面罩。「演練的時候穿防化服和防毒面具,但影響操作,後來就脫掉了」,展老說當時根本沒有危險的概念。飛機無法直接升空到8000米,決定取道馬蘭走「Z」形。起飛後先爬坡到了馬蘭上空5000米左右,然後再迴轉爬坡到羅布泊上空8000米左右。 當指揮中心發出「10、9、8、7……」投彈倒計時「9」的時候,展自強將駕駛艙前方的罩簾拉上,以免巨大的爆炸刺傷眼睛。當倒計時「0」後,氫彈在距地面2900米的空中爆炸,天空如同升起兩個太陽,火光翻騰,在8000米的高空蘑菇雲騰起。展自強駕駛飛機一頭鑽進蘑菇雲,他說飛機外什麼也看不到,記得大概三四次就完成了樣品採集。 返回地面後,所有機組成員更換衣服,每人發一隻輻射測試筆。儘管當時沒有明顯反應,但後來有的消化腸胃異常,有的出現皮膚病。感染劑量最小的展自強也過早出現一頭白髮。 檔案「含蓄」記載履歷 親人50年不知情 因為穩妥可靠,1970年,展自強又被調往酒泉為中國首顆人造衛星運送研製材料。1975年,文革也影響到了空軍建設,42歲的展自強放棄鍾愛一生的飛行事業,轉業到徐州一家機械工廠,當起一名普通的工人直到退休。 展自強老人和老伴如今安靜地住在徐州市泉山區一個小區裏,他所在的泉山區退休人員檔案保管部門收存著他的檔案。個人履歷看起來有些年頭了,但原子彈、氫彈爆炸及人造衛星升空的三個節點上,都沒有記載展自強的具體工作,只是「飛行員」三個字帶過。不過已經散成一沓的大紅的立功證書和立功證,顯示著檔案的不同尋常。立功證就是幾張散開的小紙,封面上印著解放軍的「八一」標誌。裡面寫著「展自強同志在建設國防現代化事業中榮立集體一等功,特發此證以資獎勵」。頒發的時間是1964年10月14日,也就是原子彈爆炸前兩天。 展老說,在1964年接受任務之始,就被命令「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爛在肚子裏,帶進墳墓裏」,展自強便恪守了幾十年。幾年前,他看到關於「兩彈一星」的報道越來越多,但他還是沒有說。直到2012年,展老的女兒看到鄧稼先夫人的相關報道唸叨一聲,展老無意中說出「我和鄧稼先曾在一起共事」。在女兒一再追問下,他才說出這段神祕的經歷。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