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领域有一个现象叫做「劣币驱逐良币」。用在文学领域也是恰如其分的。

民国时期有一个文学流派叫「鸳鸯蝴蝶派」,这里面很多作家创造的大部分作品就是为了迎合市井小民的低欲需求。但是却受到欢迎供不应求。但是最终大浪淘沙,能够流传下来的只有那些有文字功力,有积极思想,有健康审美的作品。象是老舍的《茶馆》、《林家铺子》;沈从文的《边城》等这些受到主流思想肯定的作品。

现代网路小说的写手以升级打怪,种马后宫,意淫浮夸的故事入手,每一章每一节埋下燃点爆点抓住读者的好奇心和猎奇性。让读者陷入一种紧张、焦灼自我代入的阅读状态。满足了我们每一个小人物都梦想的最低级,最原始,最奢侈的各种幻想。网路时代网民为王。这么庞大复杂的阅读群体。很容易陷入集体的痴迷与颠狂。

网路时代网民为王,这种现象和这种读者群体会一直存在。但是影响不到人们对反映真善美作品的追求。


题主的问题,更多是出现在九零后之前。这个阶段的人,他们中学时期网路小说还是极度不成熟的。

而到了九零后的年代,尤其是九五后,网路小说开始成熟了,一批又一批的作家得以量产小说。注意,是量产而不是写。

我们看看今天网站上的小说,大多是废柴流、穿越流、种田流、装逼流等。这些个小说是没有内容的,更不要谈有作者的思想在其中。基本不离热血、装逼、小白,而这几个要素恰恰是年轻人喜欢的。

图片来源于网路,若有侵权立即删除

倒不是说这些年轻人看不懂文学作品,而是小说对于他们来讲,不是来学习的,是来消遣的。

那些写网路小说的,说是作者倒不如说是商家,他们深知读者群体的口味,就拚命地迎合,将读者身上的特点搬到小说主角身上,给予共鸣。

这是跟名著跟文学不同的一点,文学是不需要讨好读者的,是根据作者的经历思想写出来的。

所以说,网路小说为什么能畅销,因为它直接迎合了消费者的需求!


这就好比看电影,商业片和文艺片的区别。

商业片是消遣用的普及大众,文艺片是一小众人喜欢看的。

又好比小说和教科书,虽然都是书,但小说是你自己可以选择阅读的,但是教科书是用来学习的,学习必用。

有人喜欢听流行音乐,有人喜欢听国粹京剧。

看网路小说就是平时放松消遣,看文学巨著本身的目的就不是为了看而看,基本都是为了得到某种升华或者学习目的。

你要是想看喜剧,非在悲剧里找开心,多累?


可能心智成熟的人没时间读书,未成年人喜欢看那些浅显的读物。


这类作品在网上很常见,它们的语言的新奇,故事情节的新奇,及最大现度的满足人的某些心理需求方面确能吸引读者去追阅,其中也不乏情色。但正如题主所说,因为没内涵,没深度,没思想,没有文学的魅力和审美趣味,又多有雷同,所以很快便会形成阅读厌倦。

不同状态的,心理需求的,审美认同的读者肯定感受也不一样,读者群又几乎无限大,这些作品中也不乏较有趣的作品,畅销被追阅也在情理之中。


因为用心读书(世界名著、中国传统文学作品、正能量中国传统文化专著、获得鲁迅文学奖的作品、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的人越来越少了。


如今人们热衷于玩手机,对古今中外文学名著不感兴趣,导致文学鉴赏力降低之故。


知识泛化,社会浮躁。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