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領域有一個現象叫做「劣幣驅逐良幣」。用在文學領域也是恰如其分的。

民國時期有一個文學流派叫「鴛鴦蝴蝶派」,這裡面很多作家創造的大部分作品就是為了迎合市井小民的低欲需求。但是卻受到歡迎供不應求。但是最終大浪淘沙,能夠流傳下來的只有那些有文字功力,有積極思想,有健康審美的作品。象是老舍的《茶館》、《林家鋪子》;沈從文的《邊城》等這些受到主流思想肯定的作品。

現代網路小說的寫手以升級打怪,種馬後宮,意淫浮誇的故事入手,每一章每一節埋下燃點爆點抓住讀者的好奇心和獵奇性。讓讀者陷入一種緊張、焦灼自我代入的閱讀狀態。滿足了我們每一個小人物都夢想的最低級,最原始,最奢侈的各種幻想。網路時代網民為王。這麼龐大複雜的閱讀羣體。很容易陷入集體的癡迷與顛狂。

網路時代網民為王,這種現象和這種讀者羣體會一直存在。但是影響不到人們對反映真善美作品的追求。


題主的問題,更多是出現在九零後之前。這個階段的人,他們中學時期網路小說還是極度不成熟的。

而到了九零後的年代,尤其是九五後,網路小說開始成熟了,一批又一批的作家得以量產小說。注意,是量產而不是寫。

我們看看今天網站上的小說,大多是廢柴流、穿越流、種田流、裝逼流等。這些個小說是沒有內容的,更不要談有作者的思想在其中。基本不離熱血、裝逼、小白,而這幾個要素恰恰是年輕人喜歡的。

圖片來源於網路,若有侵權立即刪除

倒不是說這些年輕人看不懂文學作品,而是小說對於他們來講,不是來學習的,是來消遣的。

那些寫網路小說的,說是作者倒不如說是商家,他們深知讀者羣體的口味,就拚命地迎合,將讀者身上的特點搬到小說主角身上,給予共鳴。

這是跟名著跟文學不同的一點,文學是不需要討好讀者的,是根據作者的經歷思想寫出來的。

所以說,網路小說為什麼能暢銷,因為它直接迎合了消費者的需求!


這就好比看電影,商業片和文藝片的區別。

商業片是消遣用的普及大眾,文藝片是一小眾人喜歡看的。

又好比小說和教科書,雖然都是書,但小說是你自己可以選擇閱讀的,但是教科書是用來學習的,學習必用。

有人喜歡聽流行音樂,有人喜歡聽國粹京劇。

看網路小說就是平時放鬆消遣,看文學鉅著本身的目的就不是為了看而看,基本都是為了得到某種升華或者學習目的。

你要是想看喜劇,非在悲劇裏找開心,多累?


可能心智成熟的人沒時間讀書,未成年人喜歡看那些淺顯的讀物。


這類作品在網上很常見,它們的語言的新奇,故事情節的新奇,及最大現度的滿足人的某些心理需求方面確能吸引讀者去追閱,其中也不乏情色。但正如題主所說,因為沒內涵,沒深度,沒思想,沒有文學的魅力和審美趣味,又多有雷同,所以很快便會形成閱讀厭倦。

不同狀態的,心理需求的,審美認同的讀者肯定感受也不一樣,讀者羣又幾乎無限大,這些作品中也不乏較有趣的作品,暢銷被追閱也在情理之中。


因為用心讀書(世界名著、中國傳統文學作品、正能量中國傳統文化專著、獲得魯迅文學獎的作品、獲得茅盾文學獎的作品。)的人越來越少了。


如今人們熱衷於玩手機,對古今中外文學名著不感興趣,導致文學鑒賞力降低之故。


知識泛化,社會浮躁。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