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晚年时,对两个人尤为倚重,一是周恩来,二是邓小平。

不过,相比于周恩来的委曲求全,邓小平表现得更加激进一些,也因此几次被下放。

这跟性格有关。

早在1962年,在一次大会上,大家都已经坐下了,毛主席最后一个到场,一进场,包括刘少奇、周恩来等人都主动站了起来,迎接毛主席。只有一个人没有站起来,这个人就是邓小平。

曾任统战部部长的李维汉当时也在场,觉得邓小平这样不好,不尊重毛主席。直到18年后,李维汉再次见到邓小平,才发现当年其实是自己错了,而且大多数人都错了。

邓小平就是这样一个人,实事求是,坚持己见,从来不搞个人崇拜。

其实,毛主席对他这一点也非常赏识,认为他跟自己一样,是一个在原则问题上轻易不肯让步的人。

1956年,毛主席推荐邓小平担任中央委员会书记,并评价说:“我看邓小平这个人比较公道,他跟我一样,不是没有缺点,但是比较公道。他比较有才干,比较能办事。你说他样样事情都办得好呀?不是,他跟我一样,有许多事情办错了,也有的话说错了;但是比较起来,他会办事。他比较周到,比较公道,是个厚道人,使人不那么怕。他说他不行,我看行。……这个人比较顾全大局,比较厚道,处理问题比较公正,他犯了错误对自己很严格。他说他有点诚惶诚恐,他是在党内经过斗争的。”

这个评价,是非常中肯的,也体现了毛主席对邓小平的欣赏。

1957年,毛主席去苏联参加世界共产党代表大会,赫鲁晓夫问起来接班人的话题,毛主席先提到了刘少奇,说:“他的长处是政治上坚定,原则性很强,弱点是灵活性不够。”第二个就提到了邓小平,说:“这个人政治性强,思圆行方;既有原则性,又有高度的灵活性;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很有发展前途。”第三提到了周恩来,“这个同志在大的国际活动方面比我强,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但是周恩来政治上弱点……但他是个好人。”

可见,在毛主席的心里,邓小平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是他最看好的接班人。

在林彪事件后,局势非常复杂,毛主席遍览群臣,最终还是把目光定在了被下放的邓小平身上,让他出来主持大局。

说到底,毛泽东与邓小平,实际上就是属于同一类人,果断,大气,高瞻远瞩,是天生的统帅型人物。因此,当所有人都站起来迎接毛主席的时候,只有邓小平稳坐如泰山,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上个世纪,中国人是幸运的,前有毛主席扭转乾坤,开创基业,后有邓小平拨乱反正,力主中兴。对于新中国来说,二人缺一不可。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