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的第55屆奧斯卡頒獎儀式上,英國影片《甘地》斬獲了8項大獎,風光無限。當然,這個結果似乎是不難預料的,影片的主人公,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被人們尊稱爲“聖雄”,他的思想至今也啓蒙着迷茫的人們。

然而,與世人們頂禮膜拜的態度截然相反的是,同樣作爲歷史大人物的不少人就對甘地嗤之以鼻,曾任英國首相的丘吉爾就直言:“真該讓大象踩死他!”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甘地出生在一個印度教家庭,出過國留過洋,深受宗教影響,後來將《聖經》與《古蘭經》兩種宗教文化中的中的仁愛思想揉在一起,變形爲“非暴力不抵抗”理論,他還用此理論來指導國大黨,將“非暴力不抵抗運動”推到了高潮。圍繞着甘地和他獨一無二的思想,國大黨在印度國內獲得了超凡的影響力,對印度獨立運動起到了無法替代的推動作用。然而,雖然“日不落帝國”早已巔峯不再,但印度人一直無法憑藉自己的力量達到目的,直到二戰的爆發讓他們看到了契機。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偷襲珍珠港,第二天佔領香港,兵鋒直指東南亞。在極短的時間裏,日軍就將美英等國的遠東部隊打得落花流水,1942年初,英聯邦部隊遭遇緬甸戰役失利,狼狽地丟掉一切裝備和物資逃往印度,減員率超過了50%。不過,經過長達兩個多世紀的經營,印度已經成爲英國殖民帝國中最穩固的根據地之一,日軍也很難再短時間內將其攻佔。眼看兩者陷入拉鋸戰,印度人卻從中看到了希望。

原來,早在二戰爆發初期,印度作爲英聯邦成員就自動向德國、意大利等國宣戰,這引起了印度人的不滿。甘地高呼“英國人無權爲印度做決定”,呼籲印度各黨派和人民聯合起來抗爭。一般而言,一個國家的獨立免不了要打仗,有趣的是,甘地似乎並不太爲這個問題而操心。他頻繁地在印度各處做演講,很快便被英國當局“重視”起來。

最初,甘地聲稱要“取得完全的自由”,還號召印度各大黨派都不要同英國合作。然而當日軍臨近時,他又改口稱“要保留迴旋的餘地”,讓英國適度放寬對印度的管轄,支持印度獨立,這樣印度人民纔有動力幫助英軍抗日。 然而當英國當真耐着性子做到談判桌上後,甘地又臨時加價,要英國人帶着部隊離開印度。此舉弄得丘吉爾大發雷霆,他竟毫不顧忌國際影響大罵:“我希望他被捆在新德里的城門下,然後新總督騎上大象踩過他的身體。”

我們退一萬步講,就算當年甘地真的在談判桌上實現了印度的獨立,把英國趕出印度,印度人有能力憑藉自己的力量捍衛這份自由嗎?甘地拿出了他自己主張。大家都知道,二戰時的印度人戰鬥力非常可笑,印度又不是什麼強國,靠啥跟日軍打呢?聖人甘地給出的方式非常奇特:他呼籲印度人放下槍,拿起刀,一排接一排地衝向日軍。他堅信,等到印度人屍積如山時,日軍士兵心裏肯定會滋生出一股沉重的罪惡感。這股罪惡感會壓垮敵人,從而當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甘地的話可是一呼百應,這大概讓他越想越覺得可行,1942年7月6日,國大黨在瓦爾達舉行會議,甘地在會上起草決議,向英國方面發出最後通牒:儘快退出印度,否則國大黨將不惜一切代價,通過非暴力的力量達到目的。英國人也不急着表態,冷冷地等着看笑話。1942年8月8日,甘地又在孟買發表講話,呼籲民衆“行動起來,共同解救印度”。

甘地原以爲有美國方面的默許,加上數量龐大的印度人民的支持,英國一定會不堪壓力做出讓步,誰知他講完話還不到1個小時就被英國人逮捕了。在獄中,甘地先是不斷抗議,1943年2月,他開始絕食,只靠喝鹽水維生。誰知英國人一點都不怕,還爲他準備了一口上好的棺材。甘地非常失望,他重新開始進食,並決定在獄中度過晚年。

1944年4月,盟軍已然扭轉戰局,節節勝利,但丘吉爾卻遇到了一個糟心事兒:甘地突然在獄中患病,而且病情驟然加重。丘吉爾擔心甘地在勝利來臨前就死在獄中會帶來無法收場的結果,最終直接危及英國在印度的統治。因此思前想後,當局還是在5月6日將甘地“趕出”了監獄。這段牢獄生涯顯然將甘地的地位又擡升了一個層次,他也直接成爲了印度人民心中的“聖人”。然而客觀地講,雖然“聖雄”的名頭叫得震天響,甘地的主張卻真的是難以奉承。

值得一提的是,甘地曾呼籲英國人效仿法國一樣放棄抵抗,甚至要“邀請德軍統治他們的國家”。不過這樣奇葩的言論並沒有影響甘地的地位,如今,有關世界偉人的榜單中,甘地一直都是名列前茅。能夠混到這份兒上,他一定有其獨特的過人之處,也許只是我們這些普通人以平凡的境界難以理解罷了。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