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邀請,要弄清楚荀彧和賈詡為何沒有配享太廟,得先明白配享太廟的意義。曹魏有五次讓功臣配享太廟的記錄,大多是第一代的宗親,功臣共有二十六人。其中,五大謀士中程昱,荀攸,郭嘉先後被追為配享太廟,而荀彧和賈詡則沒有進入這一名單。不單是這二位謀士,我們耳熟能詳的五子良將之于禁,虎痴將軍許褚也沒有進入這份名單里。

曹魏的五次讓太祖時期的功臣配享太廟,個人認為都是有當時的背景的。曹魏的第一次讓功臣配享太廟,是在魏明帝的青龍元年,詔祀故大將軍夏侯惇,大司馬曹仁,車騎將軍程昱於太祖廟庭。魏明帝如此做,是因為前不久東巡,意在整頓內務,安定人心。隨後,就是讓三位功臣入太廟,程昱是唯一一個外城加謀士,主要是程昱當年對劉岱的招募愛理不理,曹操一招募,程昱就屁顛屁顛過來,從此為曹操出謀劃策,在曹操眾叛親離時,又幫曹操穩定了三城,可是說程昱對曹操很是忠貞。這裡也可以體現出所謂配享太廟,就是君王要大臣們忠心耿耿,並勉勵他們建功立業。

(典韋)

第二次曹魏讓大臣配享太廟,是在曹芳時代,曹爽掌權時。曹芳繼位時才八歲,到了正始四年,才舉行「元服之禮」,也就是代表成年人了。所以,這次入選太廟的名單,陣容強大,達到二十位,有曹真,曹休,夏侯尚,桓階,陳群,鍾繇,張郃,徐晃,張遼,樂進,華歆,王朗,曹洪,夏侯淵,朱靈,文聘,臧霸,李典,龐德,典韋等人。很明顯,此時曹爽還沒有全面掌權,曹芳也想讓更多人效忠於他,所以一下讓20人進了太廟,除了地位和功績外,夏侯淵是犧牲在漢中的,典韋是為了保護曹操犧牲的,龐德是被俘不曲而死。特別是典韋和龐德,官職不算高,甚至不如許褚高,曹芳點出二人,就是為了體現大臣對君主的忠貞。另外,很多功臣之後,也在朝中,也可以爭取他們的支持。

(荀攸)

第三次,進太廟只有荀攸一人,發生在正始五年,只是相隔一年。估計是荀攸出謀劃策很多時候都是不為人知,因此功績不明顯,有增補之意。而且,就在這一年,曹爽討伐了蜀漢。第四次,是在嘉平三年,此時司馬氏已經掌權,司馬懿去世,有司建議讓司馬懿配享太廟,並且排名第一。第五次是景元三年,還是只有一人配享太廟,就是郭嘉。此時,司馬氏已經全面掌權,廢了曹髦,立了曹奐。此時讓郭嘉入太廟,可能也是因為司馬氏已經準備好討伐蜀漢了。郭嘉之所以最晚,也許因為他是從袁紹那邊過來的,去世也比較早,功績主要是靠謀劃,無形中給曹操的幫助很大,但是表明上展現不明顯,和荀攸如出一轍,但是荀攸好在當過尚書令,多了政績。

(荀彧)

所以,從忠貞到勉勵的角度,荀彧和賈詡並不合適入選太廟裡祭祀。因為荀彧晚年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只做漢室之臣,和曹魏已經對立。如果讓他入選,豈不是又人心思漢。也許,作為荀彧的侄子,比較晚進入太廟,多少也有荀彧的關係吧。賈詡更不用說了,自身經歷了董卓,李榷和郭祀,段煨,張綉,最後才是曹操,談不上忠貞不二。另外,于禁投降蜀漢,失去資格。許褚沒有入選,這點連裴松之都想不通,可能是典韋,龐德的壯烈,更具忠貞的代表性吧。


曹魏三國中只有曹操,曹丕,曹睿三代當權專政。做為皇帝的能專政作主,也只有曹丕,曹睿。曹丕繼承曹操的勤儉作風,沒有大興士木,搞過太廟建設。穿衣蓋被都從儉而為。曹睿怪點,想有為為家祖立威樹譽,大改祖,父的節儉習俗 ,大搞宮殿士木建設,可惜他生命太短,半途而廢。被司馬懿高平陵政變後,全部推翻,沒有建成,後面幾位形成虛設皇帝,都沒有了權力,更沒有干成太廟設立。又何談有人能入太廟之中。本是虛妄之說。

但賈詡和荀彧,確是三國中曹魏中最為耀眼兩個智勇之星,一個追求完美的頂天立地名震天下。一個攪起血雨腥風,讓漢家天下分崩離析,皇帝如同紙人被你爭我奪,血漫長安城。

荀彧能從一句話智得三城,賈詡半刻語,長安血戰崩塌。都是羽扇輕搖激血雨,半遍文字得江山的智慧大家,有共同點都是算無失策的戰略家,開國功臣和謀士。

但賈詡更是經過長期曲折生活,通過無數艱難考驗,能夠笑到最後大家,活得高出荀彧生命很多年,活了七十七年。還當上太尉。其才其志其略其勇冠於三國中所有人員。無不讓人手屈一指為真正的大政治家,人稱毒士,奇謀百出,算無遺策,文和亂武,出計必成,審時度勢,進退自如,堪稱三國中真正超一流大智慧家。

賈詡甘肅武威人,生得比三國同代都早一輩半代,生為147年,死於223年。是唯一算過讓曹操及手下謀士都敬重的人物。

張綉聽他計謀,兩敗曹操後。殺了曹操兒子曹昂,勇將典韋,又聽他之言歸降曹操,成為揚武將軍。

曹操在官渡之戰,深入烏桓,在白狼山血戰,潼關和西涼馬超,韓遂決戰。皆有賈詡隨身出計成謀,立有大功。

更不要說,早在董卓立劉協為帝,自稱相國,劍履上殿入朝不趨時,賈詡為大尉掾平津都尉,討虜校尉。為董卓之婿牛輔輔軍。

王允計謀殺董卓,董卓部下李傕,樊稠,郭汜,李蒙本想解散歸田。可賈詡為求自保,阻止他們說,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而諸君異走單行,小亭長也行抓捕諸位。不如率軍西征,一路收集散兵,攻破長安,為董公報仇。幸而事成,奉國家以征天下。不成走也未遲。一堆話使長安城血雨腥風,呂布兵敗,百騎出逃。他們縱兵擄掠,死者過萬餘。漢將領崔烈,王顧,黃苑,宋翼,王宏。和司徒王允及其妻子都被殺死。朝野大亂。給人民帶來無窮的災難,最後使長安城成為廢墟鬼城。

當時晉人為三國志注時就說,當是時,元惡既梟,天地始開,致使歷階重結,大梗殷流,邦國蓪殄悴之哀,黎民嬰周余之酷,豈不要詡片言乎,詡之罪也何大哉!自古兆亂,未有如此之甚。

而賈詡卻沒有再和李傕混亂和流,上交印綬,投靠老鄉段煨。卻知段煨怕他奪其兵權,會心中不安。有害他之心,暗絡老朋張綉,使張綉迎接他去,張綉子孫歡喜,使段煨安心,以從舊好,善待家屬。

當然卻讓張綉成為曹操心腹之患,多次率軍攻打張綉,包圍穰城。袁紹卻趁機襲取許都,曹軍撤退。張綉尾隨追擊,劉表切斷曹軍退路。張劉聯軍成為夾擊曹軍之勢。曹操出奇兵,大敗張劉聯軍後速撤。張綉自率軍追擊時,賈詡立阻說,不可追也,追必敗。

張綉不聽,追擊時被曹操打敗,賈詡卻說,促更追之,更戰必勝。張綉不解,賈詡說兵勢有亟,你必利。張綉收集散兵再行追擊,竟將曹操後衛部隊擊潰。張綉戰後不解。賈詡說前曹操必用強軍對我軍,勝後必然速去解國內之變,有斷後也是弱敵,用敗軍也必勝。

在官渡之戰時,袁紹要結好張綉,張綉也準備歸附袁紹,賈詡明確說對袁紹的來人說」歸謝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國土乎「。張綉大驚後怕地問,你叫我如何辦,賈詡說,「不如從曹公」。張綉更是不解。袁強曹弱又與曹為仇,歸附能行。賈詡說,最好!曹操挾天子令天下為國。紹強我們軍少必不為重,曹弱得我必喜。他有霸王之志,必釋私怨以明德於四海,將軍不要疑問。張綉率軍歸順曹操。賈詡成執金吾,封都亭侯升冀州牧,並讓曹操兒子娶張綉之女為妻,張綉為揚威將軍。

在官渡之戰中,曹軍糧方盡,曹操問何從。賈詡說,公明勝紹,勇勝紹, 用人勝紹,決機勝紹,有此四勝,而半年不定者,但顧萬全故也。必決其機須臾可定也「曹操說好。正好,袁紹護送軍糧淳于瓊到鳥巢,許攸家屬犯法也投奔曹操,獻計燒糧。眾人皆疑。唯賈詡荀攸力勸曹操率軍出擊烏巢大敗袁軍。

赤壁之戰時,賈詡勸阻曹操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著,軍勢即大,若乘歸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白姓,使安土樂業,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曹操未聽,赤壁之戰大敗而歸。而馬超,韓遂率領西羌十部聯軍反動曹操西征張魯。聚集十萬人馬據守潼關抗曹。馬,韓聯軍初戰即敗以河為界想議和,被曹操拒絕。馬超多次挑戰曹操,曹軍堅守不出,使馬超欲急戰,速勝不得。再次劃地為界。並送子為人質機和。賈詡提議假意應允,麻痹對方,積極準備乘機殲敵。並向曹操貢獻離間計。曹操用其計,利用和韓遂的舊認關係。故意敘舊,故意塗改,給韓遂的書信,使之落到馬超手裡。讓馬超疑忌,促進他們反目,矛盾激化。曹操待時機成熟,主動進攻大勝馬超韓遂

。賈詡更在曹丕曹植爭取繼承人時鬥爭中巧妙地告訴曹丕,願將軍恢崇德度,躬素士之業,朝夕孜孜不違子道如此而己。對曹操問時,更妙地說,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使曹操大笑。立曹丕為太子。

更能明白自己非曹操舊臣,卻是策謀深長,易招猜疑決計自保策略,無意和高官交結。對曹丕想統一時也先勸阻道,攻取者先兵權,建本省尚德化。陛下忘期受禪托險率土,若綏之,以文德而俟其變,則平之不難矣。吳蜀雖蕞爾小國,依阻山水,劉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孫權識虛實,陸遜見兵勢,據險守要,泛舟江湖,皆難卒謀也。用兵之道,先勝後戰,量敵論將,故舉無遺策。匡竊料群臣無備權對,雖以威臨之,未見萬全之勢也。昔舜舞干戚而有苗服。臣以為當今宜先文後武。」曹丕不聽三次攻江南,都無功而返。

賈詡以其身懷奇謀,膽識過人,閱歷繁複,志節大奇。早年隨李傕他們殺人如麻,在長安犯下滔天大罪血淹國都,卻能逃避懲罰。卻讓曹操甘拜下風,說計道謀,充仼高官,又在曹丕朝廷里充任太尉,權勢衝天。實是必有奇策才華,是一個真正詭計危邦,片言定國的大才。而且還活長久,七十七歲溢肅候,長子賈穋繼嗣。就三國時期謀土之才,難有比才之人更以成功從大惡之徒為高官之首古今比難無二。


荀彧實際是希望曹操能夠當周公這樣的人,希望曹操匡扶漢室。荀彧是反對曹操稱魏公的,是心向漢室的人,而荀彧的死,有的是認為荀彧病死的,有些則是認為曹操迫其自殺。所以荀彧未能配享太廟。

而賈詡畢竟當年幫張綉謀劃,幹掉了曹操的長子,侄子和猛將典韋,可能因此未能配享太廟吧。

不過賈詡配享文廟了。當初曹操猶豫是選曹丕還是曹植的時候,詢問賈詡,賈詡說想起了袁紹和劉表。

曹操立馬就明白了,最後選擇立曹丕,其中賈詡功勞比較大,配享曹丕的文帝廟。


荀彧最後反對曹操稱王,曹操又怎麼會讓他入太廟,曹操叫下人拿著一個空盒過去,說是新摘的果子拿去給荀彧嘗,後面荀彧打開盒子一看,裡面什麼的沒有,荀彧就明白了,此盒無果請自裁,最後荀彧自盡了,賈詡這人比較毒,人們的稱他為毒士喜歡自保,獻的計策都比較毒辣,至於他怎麼沒有入太廟,可能是曹操發現此人配不上太廟吧。


你去問問曹操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