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教和朱元璋,確實關係非淺,淵源頗深,光明

教,大明都有一個「明」字就讓人想入非非了。最廣為流傳,讓人津津樂道的,就是金庸金老爺子《倚天屠龍記》中的明教了,別的教派,什麼海沙派,巨鯨幫,都是不入流的角色,唯我明教不但能「先誅少林,再滅武當」,敢於武林稱王,更是以造反為職業,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為己任,端的是有信仰有理想有執行力的江湖第一門派,甩少林武當丐幫好幾條街。教中也是人才濟濟,無論陽頂天還是張無忌,都神功蓋世,力壓武林羣豪,除了東方不敗無人能敵,雄才大略如朱元璋,在明教中都是不入流的小角色。

言歸正傳。歷史上,明教的教義因相信黑暗就要過去,光明即將來臨,故敢於造反,屢有反朝廷之舉,是職業的反朝堂武裝。最著名的有兩次:一是北宋末年方臘起義,1120年10月,方教主率領尼摩教(明教)部眾在青溪縣揭竿而起後,短短三個月內,迅速攻佔了睦、歙、衢、杭、婺等州,各地百姓紛紛舉事,響應起義軍,一時間方臘義軍發展到十幾萬人,控制了江南六州五十二縣,威震東南地區。後來北宋朝廷派童貫率15萬大軍徵討,結果方臘屢戰失利。1121年4月,當時還是小校的韓世忠(不是武松也不是魯智深哦)孤身深入幫源洞,將方臘活捉,才平定了這場起義。起義失敗後,許多婦女「裸而縊於林中者,相望百餘裏」,以這種獨特的方式選擇殉教,確實有信仰啊。

二是元末紅巾軍起義。1351年,號稱「明王出世」的韓山童、劉福通發動紅巾軍起義反抗元朝,各地紛紛響應,以紅巾軍為號,朱元璋也在其中。朱皇帝先是流浪出家,在這期間接受了明教「 明王出世,普度眾生」的說法和教義,25歲那年,參加了郭子興的明教義軍,後娶郭的義女馬氏為妻,郭子興死後,朱元璋接收了郭的隊伍,經過艱苦奮鬥,大浪淘沙,弄死小明王,1368年,朱元璋終於在南京稱帝,定國號為大明,可見朱元璋與明教關係之深。但朱元璋卻扮演了明教終結者的角色,因為都是「我教中人」,朱元璋深知明教的歷害,立國後,採納李善長的建議,下詔嚴禁明教,並把取締「左道邪術」寫進《大明律》,嚴加禁止,其後明教逐漸衰落(其實以白蓮教的名義繼續反朝廷,堪稱打不死的小強)。


明教起源波斯,創始人摩尼,所以最初是摩尼教,信奉善惡,黑白二元論。唐代進入中國,逐步到山東江蘇浙江傳教,因教義簡單得到迅速發展,所以佛道兩教聯合官方,儒家知識分子污衊食菜事魔,聯合圍剿打擊。摩尼教轉入地下,於唐末五代時期,多次發生起義。

北宋時期改為明教,流行於底層。與彌勒教,白蓮宗等社團發生教義與人員交流。方臘就是明教教主,勾結杭州應奉局提舉朱緬偷採銀礦致富而產生政治野心。方臘失敗後,明教遭到沉重的打擊,被迫蟄伏以躲避南宋鎮壓。蒙元曾對明教進行表彰,隨後就因為明教發展太快而轉而進行壓制,明教再次進入地下。

因蒙元殘酷統治,漢族知識分子被損傷太多,反抗民族壓迫的重任轉移到下層百姓頭上,明教,白蓮教(比如徐壽輝的天完政權就是白蓮教創立)等迅速發展。

明教教義大小明王出世,天下太平,因此得到很多人信奉。教主韓山童自稱宋徽宗8世孫,1351年被叛徒出賣犧牲,劉福通等發動起義,1355年擁其子韓林兒為帝,國號大宋,稱小明王。朱元璋幹岳父郭子興是起義軍成員,朱元璋接受小明王冊封元帥。後面哪怕稱吳王也以明王聖旨,吳王令旨做命令格式。所以說朱元璋是明教分支,也是正確的。

由於韓林兒名聲在外,因此始終被蒙元當做主要打擊對象,未能發展起來。1366年,朱元璋在勝利前派廖永忠迎接韓林兒到應天,路過瓜步,沉船溺死。

此後朱元璋基本統一,建國大明。原因有二,朱元璋起家是明教分支,手下很多是明教成員,必須給予安撫。二者是為搶奪大明王名分,避免為他人所用。後面朱元璋命令明教與白蓮教解散,明教基本消失,白蓮教轉入地下,蟄伏。


郭子興是紅巾軍的頭子,他們歸大明王劉福通管轄,朱元璋是郭子興的部將。劉福通是明教的臺柱子,還有韓林兒也是。


當時的明教組織龐大,必反元為宗旨,而各地起義集團同明教皆有淵源,故而朱元璋同明教相聯極深,故而利用明教而策援而底定天下,而明教宗旨也影響了朱元璋的上層人氏,使朱對明教形成斬不斷,理還亂的信念教條而影響深遠。


他義父以前跟著明教混,他義父死了,他就全盤接受了他義父的遺產,自然他就是明王手底下的兵,後來他把明王殺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