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T叔叔的中醫基礎講座第三講(3)壯火食氣
  • 壯火食氣

    再來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幾句話:「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啊……這實在是很能讓人感到《黃帝內經》的偉大的幾句話吧。它說:我們身體的整個機能,最好是處在「少火」的狀態,不要處在「大火」的狀態……能不能處在沒有火的狀態?沒有火的稱為死人哦,那可不行,生命是在靠「陽」在運作的。

    什麼叫「少火」呢?就是說,最好你一年四季都能夠手腳溫暖,最好你五臟六腑都能夠完滿地運作,不要一點動力都沒有嘛,這樣子維持它好好運作的動力,就稱之為少火。

    那「壯火」是什麼呢?以西醫的字彙來說,就是某個地方在「發炎」;在我們中醫的講法,稱之為「上火」。我們說哪裡在上火,比如搭一個脈:「哦,你肝火很旺哦。」──肝火很旺怎麼把出來的?你脈象上面搭到一點尖尖的浮上來,就是發炎的脈──當某個地方在發炎的時候,那個地方就是有一大堆白血球、免疫細胞在那邊大戰爭。戰爭會怎麼樣啊?會勞民傷財,只要你某個臟腑裡面一直在上火,它就會一直消耗其中的種種質素,然後那個臟腑就會怎麼樣?會燒成陰虛。陰虛是什麼?就是營養不良。那會不會造成陽虛呢?當然也會呀!「累壞了」能說不是陽虛嗎?所以,有一些西醫研究「人的內臟為什麼會老衰」,他們說:不保養的人,他的內臟一直常年累月,處在一個「微微發炎」的狀態,這個微微發炎的狀態,它會失去功能嗎?不會,可是年紀一到,最先壞掉的就一定是那個臟。一個臟腑長期微微發炎的話,那個臟腑的生命力一定最先耗盡。不是說陽氣越旺越好,就你旺到在發炎的話,它會把你的氣消耗掉。其實我們台灣的夏天,也是「壯火食氣」啊,太熱了,所以氣都散掉、被消耗掉了。

    「氣食少火」是什麼意思呢?它是說:你內臟正常運動的那個動力,其實就是你的氣的來源。所以,你要把你的內臟保養到都運作得很好、很調和,這樣才會有「氣」,元氣才會出來,調和的內臟是氣的肥料。

    聽過傳聞說有人練內功練得太急哦,結果練到整個人面黃肌瘦,骨髓都抽幹掉。因為他內臟還沒有練到可以生氣的地步,就強迫讓自己有氣,那種氣會把內臟都吃掉。也就是說,你內臟必需練成有「少火」的內臟,才能夠拿去練氣。

    基本的保養守則就是:你要內髒的功能都很旺,但不可以燃燒過頭到上火。

    像「壯火食氣」,一個人長口瘡痛得要命,上火,你說那個人的精神會很旺嗎?不會的,口乾舌燥牙齦腫嘴巴破,人會很沒有精神。因為光是這樣上火,就會把你的元氣耗掉了。

    那再來它說「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它說,陰跟陽這個東西,在一個正常的人體內,其實是「陰陽互根」,什麼叫做陰陽互根?就是你有一具物質的肉身,你的靈魂,才能借著這個肉身產生現象。否則就像很多鬼片一樣,男主角跟他女朋友擁抱,她女朋友感覺不到,因為他已經沒有肉身了嘛。所以呢,一定要有這個肉身當作你這條靈魂固定的所在。但是呢,你也要有這個動力,你的肉身才夠做出行為,不然就是屍體。靈魂固定在肉身上面就是「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的一個面向。這是一個普遍化的通則,你可以說它是一具人體和一條靈魂的關係,也可以說是一點能量與一個細胞的關係,它是普遍性的哦,所以從大到小,自己可以推演,我就不必把所有的例子都舉完了。

    然後呢,它說「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這裡的陰陽對舉,它又拿「形」跟「精」來對舉,形跟精來對舉的時候,形比較偏陽,精比較偏陰──形是我們的肉身「看起來的樣子」,長得高不高、有沒有精神之類的;精是肉身裡面儲存的那些更深一層的營養。

    那它就說,如果你形不足:長得不壯、黃皮寡瘦、人沒有力氣,就要多吃補氣葯,多吃補氣葯才能夠開胃開飯,才能夠健壯起來。那如果有一個人他的精不足呢?這裡的精不足比較是說五臟裡面的營養都不夠,那要吃什麼?要補之以味,就是比較滋「陰」的食物。所以我們在有些時候要挑聞起來芳香的東西吃,有些時候要挑吃起來有味道(不是咸喲)的東西吃,看身體的需要。

    比如說,中國人認為羊肉比較補,因為羊肉吃起來有味道比較重──當然羊肉也有「氣」(聞起來的氣味)──所以陰陽兩方都很夠,所以中國人就會覺得吃羊肉比吃牛肉補,而實際在臨床,的確是吃羊肉比較補。

    前面說的只是一個大原則,關於日常中怎麼用,還有很多空白地帶。不過,像我們前面已經教了一個生脈散了,我們之後還會再教一些方劑,隨著方劑的推演,我們會越來越熟悉它講的這些道理,等到以後多學了很多方劑,我這個地方亂七八糟講的東西你們再回頭看,就會覺得比較了解它了。

    現在我們再岔題講一點本草的理論:藥物的陰陽。

    藥物的陰陽

    一味葯怎麼分陰陽啊?我上次也講過一點:凡是這味葯是中國人所謂的「滋陰葯」的時候,你送去做化學的檢驗,一定可以找得到它的「有效成分」。因為「陰」就是「物質成分」嘛。滋陰葯如「地黃」,為什麼可以那麼補血?因為地黃含有大量的鐵質還有什麼的啊;或者你說什麼吃大魚大肉可以補陰?因為它有很多蛋白質啊;山藥有女性荷爾蒙、甘草近似類固醇……都有成分可以講。「測不出來」的是什麼呢?就是「陽」的部份:這個葯到底有多補氣?吃了以後會增進幾年功力?那這怎麼能從成分裡面測出來?不要說測不出來那個成分了,連幾年功力是什麼東西都不知道啊!武俠小說中的天山雪蓮說不定什麼成分都沒有,就是會增加三十年功力,那也沒有辦法啊,對不對?

    就是因為陽的部份是如此的曖昧,所以我們從化學成分的角度去看一味葯就會不準。

    比如說中國人最代表性的美容葯是「白芷」,敷了臉會白。可是白芷的化學成分,驗出來都是會促進黑色素生成的成分,所以僅看驗出來的成分,你就會覺得中國人拿它來美白是一種不符合事實的迷信。可是它真的有效啊!中國人的一些最代表性的美容葯,都是疏通臉部經絡的葯,白芷、白附子是通足陽明胃經的葯,藁本是通足太陽膀胱經的葯,如果以治病而論,它們是頭痛葯、是治療臉部中風的葯。但也因為它們能疏通臉部的經絡,所以可以讓人的臉部恢復活性、容光煥發。而這些,都是它們「陽」的部分,從化學成分是驗不出來的。

    前面也說了,這個世界是一個陽佔到百分之九十六而陰佔到僅百分之四的宇宙,你不能僅以那百分之四來斷定一切。

    說個最白痴的例子:你不要說人就是人啊,人也分成活得很快樂的人和活得很痛苦的人,這兩種人,你跟他相處起來的感覺,怎麼會一樣!食物、藥物,也是這樣。

    學了中醫,就會覺得只以成分論是非的思考好薄弱哦,因為不是這樣的,實際的人生體驗會讓我們知道不是這樣的。

    就像永和豆漿很有名,住在那裡的人就曾傳出這樣的話:「奇怪?十幾年前,晚上熬夜弄到很累,來一碗豆漿就覺得整個人很舒服、復活了。現在的豆漿,怎麼吃都沒有那個效果。」那你說現在的豆漿偷工減料嗎,黃豆放少了嗎?並不會。那是因為現在的黃豆是基因改造的,一年結很多次黃豆,成分都還在,可是它沒有辦法蘊足一年春夏秋冬的氣。但是如果在健康食品店買到非基因改造的豆漿粉衝來喝,就會有十幾年前豆漿的效果。

    那像大陸那邊的郝萬山教授也說,從前的附子,能夠在冰天雪地里開花,有一股陽氣穩固它的能量,吃了很補。後來人工種植的附子,種到第三代,從前吃了說會補到七孔流血暴斃的大熱葯,現在的附子農煮了當洋芋在吃──當它失去了那個生長環境、生長周期,它的藥性就已經不一樣了。

    用有效成分來看這些東西,到底準不準?就像是有兩種水果是蠻傷身的,一種是蘋果,一種是草莓。它們的成分都很營養、都很好啊,可是它們是一種沒有子房、直接從花托長成水果的東西,所以它在生長過程裡面,就是缺了一段氣。而少了那些氣,就會變成:你吃它的時候,你吃蘋果一口,蘋果也吃你一口──它會吃掉你的氣(功力)。中國歷代本草書,你去查蘋果(林檎),就會發現:再也沒有水果比它更壞了,久服會「束百脈」、「細百脈」、「閉百脈」,一身功力盡失,簡直就是武俠小說中的「十香軟筋散」。難怪西洋人的聖經裡面說太古不死人亞當、夏娃吃了這玩藝兒就變成會老會死了。可是它成分上一點問題都沒有,好得不得了啊!這要怎麼檢證?就是,你們都去吃一年蘋果,然後再去把脈,就會發現:怎麼脈弱了那麼多!嬰兒時代被長期餵過蘋果泥的人,二十八歲都還把得出來這個人的脈特別細弱。就像這樣,很多東西沒辦法用化學成分論是非,因為很多對身體很有破壞力的東西,化學成分都是非常健康的。

    陽密乃固

    再來就要講前面預告過的,非常難的東西,就是「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那句話:

    《素問.生氣通天論篇第三》(節錄):

    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這裡呢,說「陰陽」一定要調和。如果不和的話,就好像一年只有一半的季節,那人就不能活了。

    「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的意思是說,如果這個陽太過於旺盛的話,可能它就會把你陰的部分燒乾了。身體的運行一直在狂飆的話,營養會耗損得很大。要「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如果陰陽離絕的話,人的精跟氣就都會沒有了。

    這話其實講得很難。照理說,陰是物質、陽是能量,能量在生物體裡面必須依附物質才能夠得以呈現生命的現象,這是我們知道的。可是,「陰陽之要」──陰陽最重要的事情是「陽密乃固」。這「陽密乃固」,歷代的解釋,其實是有一個矛盾點的。

    有人認為說:「陽密」的意思是「陰陽相抱」,陰也很夠,所以這個陽就能收得很緊實,所以它之後就說「陰平才能陽秘」,這樣想也是有道理的。

    可是另外一個說法是:「陽強不能密」這件事情,其實是在講這個人「陽虛」。而在臨床上,這個狀況是非常非常能夠見到的。如果它只是一個理論,我大可以不用管它。問題是:它是一個事實。比如說你如果把到一個人的腎脈是非常浮大的,就是好像腎脈是撐出來的,那這個人幾乎都是所謂的「縱慾過度,腎氣將絕」的人。也就是「陽密乃固」的意思是說人體裡面的陽氣,一定是密度越高的時候越會凝聚,而沉在底下。如果這個人的氣已經非常稀薄了,它就會散出來。所以通常是腎虛的人更好色。

    就像是糖尿病的男患者──女患者我不知道──糖尿病的男患者,往往在他糖尿病的發病期之前,比如說四五十歲那個年紀,去大陸經商的就包二奶,開計程車的就去嫖妓。因為他的陽氣開始不夠的時候,越不夠的陽氣越會往外面跑,他吸不住他的陽氣,所以就會做很多讓陽氣外泄的事情。而這是一個臨床上的事實。

    治這種腎脈浮大的病人(很多人也不是表現成好色,有的是瞎掉聾掉),如果不是用地黃劑加肉桂引火歸元,就是用附子劑代表的方劑之一的真武湯,但絕不是用降火或純滋陰的葯,用降火藥或純滋陰葯治不好。

    如果我們以這個臨床上的事實來看的話,就是:人的陰陽,「陽」一定要很充足,才能夠「密」。那如果陽不密的話,這個陽就會很強,就是它會看起來很亢奮,但是這個亢奮是一個不好的「強」。這個「強」就像《老子》裡面說的「心使氣曰強」、「堅強者死之徒」一樣,它的意思是負面的。這樣子的陽,如果空虛地在那邊亢奮的話,就像空鍋子在瓦斯爐上燒,這個陽已經沒有守在你的「陰」裡面了,那你的「陰」,那些物質的部分,如果沒有陽氣去統馭它的話,這些物質就會瓦解。

    因為生命體是要有能量在裡面統攝物質才能存在的,沒有靈魂在裡面的肉身不是活的。那一定要「陰」很穩,「陽」很密,這人的精神才能調和,那如果陰陽已經離絕了,精跟氣就不會有了。精跟氣這些東西,都是陰陽調和才能產生的東西。

    關於我們用陰葯還是用陽葯的問題,在清朝還有一位醫者叫做喻嘉言,他提出一個好笑的論點──這論點雖然我們聽起來會覺得有一點勉強過度的荒謬性,可是,從這裡面可以看到陽葯是在幹什麼──他說啊:佛家不是說宇宙有「劫數」嗎?成住壞空……這個宇宙不斷地崩毀,終於化為虛無,然後重新再來一次,他說這個東西,其實就是一個「陰」的現象。(什麼叫做「陰」的現象?我們這個宇宙不斷崩解的這個現象,現在科學家、數學家他們有一個詞叫做「Entropy」,中文現在寫做「熵」,意思就是說,不管什麼東西,都會往渾沌的方向蔓延,隨便說一個例子,如果你把一碗染成紅色的砂子,跟一碗染成白色的砂子,倒在一起一直搖,一定是越搖越平均,不會搖到後來紅色跟白色分開,數學上的隨機數、機率一定會使得結果變這個樣子。)

    喻嘉言就認為,宇宙間的物質結構不斷的毀壞、生物會老會死的過程,就是因為宇宙間屬於「靈」(陽)的那個能量沒有統馭住這些物質,所以才會有這些「劫數」的產生。喻嘉言就說,當我們需要用陽葯去救一個陰證的病人的時候,也是這個人的身體處於能量不能統馭肉身,以致於肉身有各種崩壞、機能喪失的現象。那當我們用陽葯去把這個人救回來的時候,其實你等於在宇宙間做一件事:你用陽去讓這個陰不要崩毀。他就說如果做醫生的開這種陽葯哦,應該會有福報的,你每用陽葯救陰症一次,就會可以少掉人生中的一劫。他說因為人生中的劫難,都是因為很多人、事、物各自散漫發展,漸漸劣化成一個不可收拾的局面;如果你知道怎麼統攝這能量的話,說不定就不會演變成那種糟糕的狀態。他認為人的行為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所以你開陽葯救人一命的話,得到的報償就是可以少掉人生中一個劫難。他不是用那種純粹的「做好事有好報」那種講法,而是另外一種能量上的講法。

    當然,這個講法也是純屬虛幻哦,我也不認為常用陽葯人生就一定比較平坦順暢。但是,從這個角度,我們大概可以知道「陽」這個東西在宇宙間扮演的是什麼樣的角色,所以稍微提一提。

    我個人是蠻迷信這種觀念的啦,總覺得什麼東西不常用就很快會壞掉,房子空著不住就爛得特別快……

    這個觀念,市面上有一本書叫《人體使用手冊》,我就覺得他講得比我好。作者用計算機舉例子,說:計算機壞了,我們一定是先檢查電壓有沒有問題,而不是立刻把硬碟換掉,這是基本常識;怎麼西醫卻是人壞掉了就要去修硬體,而不檢查一下人體的電壓(能量)呢?

  •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