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溯源及注釋

中國潮

《道德經》古稱《老子》,乃國學瑰寶,為周朝管理藏書的官員李耳(又名老聃,約生活於公元前571年~前471年)在辭職後所著,推測編寫修訂時間為春秋晚期、自公元前516年始。《道德經》現存世多個版本,因古人的避諱、通假和抄寫訛誤,加上古物的殘損,各版本稍有不同,儒道相爭也使一些版本被主動修改。又因版本不同,所以古今文人對其注釋也不盡同,部分語句的注釋甚至大相徑庭。為了儘可能復現國寶的原文原意,我對《道德經》的主要版本做了學習後,選取目前最古的四個版本,按以下方法進行溯源和重新注釋:

1、以《北京大學西漢竹簡版老子》為基礎,該版本推測抄寫於漢武帝末期、不晚於公元前87年,正文現存約5200字,該版本有明確的分章形式,共分77章,德經在前道經在後(後世版本多分為81章,道經在前德經在後);

2、《馬王堆西漢帛書版老子》包含帛甲本(推測抄寫於秦末漢初、不晚於公元前195年,存字4071,分章不明顯)和帛乙本(推測抄寫於漢文帝期、不晚於公元前169年,存字4765,不分章);用帛甲本和帛乙本對前文文字進行修訂,三本中兩本同文時則取同文,三本均不同文時則參考其他版本取信帛甲本或帛乙本;帛書版的語句順序與前文基本相同,對些許不同處按帛書版對前文進行微調;

3、《郭店楚國竹簡版老子》分散在甲乙丙三組竹簡上,推測抄寫於戰國中期、不晚於公元前300年,合計存字2046;因該版本文字古樸,所以用該版本對前文修訂時採取語意校對方式,對可能引起歧義的不同處,用該版本的關鍵字修訂前文文字;

4、為便於學習,溯源的《道德經》已儘可能用簡體字,其中的通假字也儘可能用本意字表示,字詞的意思請參考本文注釋部分或通過字典通網址查詢(http://zidiantong.com/);若想研究《道德經》的原始古文,建議學習《北京大學西漢竹簡版老子》;

5、為便於理解,本文的注釋部分多為意譯,以復旦大學哲學系的《老子注釋》為藍本,參考澹海若的《老子直譯》,這兩份注釋的作者都非常專業,但因注釋的古文基礎不同,所以需略作修改;對一些難解的語句、習慣性誤解的語句,我也重新做了自認為合理的注釋;我還根據上下文的邏輯,嘗試著對《道德經》做了分段。

本人才疏學淺,作此文主要為自學用,也想為讀者學習《道德經》提供一些幫助,乞諸專家不吝賜正!

老子上經(又稱為德經)

(第1章,王弼版38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上德之人不會有意樹德,所以有德;下德之人不願隱沒德行,所以無德。上德之人做事因順常道不妄為且不認為是德行,上仁之人做仁愛的事且不認為是德行,上義之人做正義的事且認為是德行,上禮之人施禮行講客套若無人回應,會伸出手臂拉扯別人。所以,迷失了道而後才講德,迷失了德而後才講仁,迷失了仁而後才講義,迷失了義而後才講禮。禮是忠誠信實的淺薄表現和混亂的開始,先知先覺是道的表面浮華和愚蠢的開端。所以有志氣有作為的人應厚德不薄德、應樸實不浮華,所以要捨棄後者而求取前者。

(第2章,王弼版39章)昔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為正,其致之也。謂天毋已清將恐裂,地毋已寧將恐發,神毋已靈將恐歇,谷毋已盈將恐竭,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故必貴以賤為本,必高矣而以下為基。夫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其賤之本與?非也。故致數譽無譽。是故不欲琭琭若玉、珞珞若石。

古來得一的(得一指順應自然與道合一),天得一時就清凈,地得一時就安寧,神得一時就靈驗,川穀得一時就充實,侯王得一時就能做天下的君主,他們都致力於得一。天沒有這種清凈恐怕就要破裂,地沒有這種安寧恐怕就要傾覆,神沒有這種靈驗恐怕就要消失,川穀沒有這種盈滿恐怕就要乾涸,侯王不重視自己的高貴低位恐怕就要垮台。所以貴必以賤為根本,高必以下為基礎。因此侯王自稱孤、寡、不穀(不穀指沒有德行而絕後),這真是他們的品質嗎?不是的。由此追求很多美譽會導致沒有美譽。聖人不想光華如同美玉、堅硬如同頑石。

(第3章,王弼版41章)上士聞道,勤能行之;中士聞道,若聞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大笑不足以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昧,進道如退,夷道如lèi;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質真如渝。大方無隅,大器曼成,大音希聲。天象無形,道殷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上等士人聽到道,能勤懇地實行;中等士人聽到道,像聽到又像沒聽到;下等士人聽到道,哈哈大笑,不大笑,就談不上道了。所以有這樣的格言:明白的道似乎像隱晦的,前進的道似乎像後退的,平坦的道似乎像不平坦的;崇高的德似乎像低下的川穀,清白的德似乎像卑辱的,寬廣的德似乎像不足的,剛健的德似乎像怠惰的,純真質樸的德似乎像在變污。大地沒有邊角,重大器物不能長成,非常大的聲音聽不見。天象沒有形體,道就是這樣廣大而混沌虛無的。只有道,才能使萬物善始且善成。

(第4章,王弼版40章)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反向是道的運動形式,柔弱是道的作用發揮。天下萬物都是從實有根源產生的,而實有根源又是從混沌虛無中產生的。

(第5章,王弼版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自命也。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亦我而教人。故強梁者不得死,我將以為教父。

混沌虛無的道產生實有根源,實有根源產生陰陽,陰陽產生天地氣,天地氣產生萬物。萬物背負陰而懷抱陽,氣機虛沖從而陰陽和合。人民所厭惡的是孤寡不穀,但王公們卻以此自稱。這是由於看到了事務有時會因增益而減損、有時會因減損而增益。別人教給我的,我也照樣教給人家。所以強橫霸道的不得好死,我將以此為基本教義。

【第1段】指出了道德仁義禮的德性厚薄、道和德的本質與表象,通過自然事理逐步導出了高貴以低賤為本基、數譽無譽、損益互因、強梁者不得死的道理。

(第6章,王弼版43章)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矣。

天下最柔軟的東西能夠馳騁於天下最堅硬的東西,沒有形體的東西能夠滲透進沒有空隙的地方,我因此知道因順常道不妄為大有好處。不多說話的身教、因順常道不妄為的好處,天下什麼都比不上。

(第7章,王弼版44章)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名譽與生命哪個親切?生命與財產哪個寶貴?獲得名利失去生命與失去名利得到生命哪個有害?過分的吝惜必定會造成大的破費,過多的儲存必定會造成大的損失。所以知道滿足就不會遭受恥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遭遇危險,這樣才能長久地存在下去。

(第8章,王弼版45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zhōng,其用不窮。大巧若拙,大盛若chù,大直若曲。躁勝寒,靜勝熱,清凈為天下正。

最完滿的東西好像有殘缺一樣,但它的作用是不會衰竭的;最充盈的東西好像是空虛一樣,但是它的作用是不會窮盡的。最靈巧的東西好像是笨拙的,最充裕的東西好像是不足的,最平直的東西好像是彎曲的。陰陽和合,跳動能戰勝寒冷,安靜能戰勝酷熱,清凈自然是天下萬物生長的正道。

(第9章,王弼版46章)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產於郊。罪莫大於可欲,咎莫慘於欲得,禍莫大於不知足。故知足之足,恆足矣。

天下實現了道沒有戰爭,趕著軍馬去馱糞種田;天下不實行道戰爭紛起,軍馬在戰場上生小馬。罪惡沒有比暢適貪慾更大,過失沒有比追求貪慾更大,禍害沒有比不知足更大。所以知道到什麼地步就該滿足的人,永遠是滿足的。

(第10章,王弼版47章)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窺於yǒu,以知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弗行而知、弗見而明、弗為而成。

得道者不出門戶,就能夠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理解自然界的變化規律。不追求大道者向外奔逐得越遠,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所以聖人不用出行而能夠推知事理、不用親自觀察而能明了事物、不用親自去做而可以事有所成。

(第11章,王弼版48章)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無為也。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者恆以無事,及其有事,又不足以取天下。

做學問者知識每天增加,如不追求大道,私心、貪慾和妄為也每天增加;追求大道者去粗存精、私心、貪慾和妄為每天減少,減少又減少,到最後達到因順常道不妄為的境地。因順常道不妄為則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為。治理國家的人總是以不騷擾人民為治國之本,如果經常以繁苛之政擾害百姓,那就不配治理國家了。

(第12章,王弼版49章)聖人恆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得信也。聖人之在天下也,歙然,為天下渾心。百姓皆注其耳目焉,聖人皆孩之。

聖人總是沒有私心的,把百姓的心作為自己的心。對我好的人,我對他好,對我不好的人,我也對他好,就得到了他的好感;信任我的人,我信任他,不信任我的人,我也信任他,就得到了他的信任。聖人身處天下,表現出和洽安定的樣子,為治理天下無私無欲。百姓都傾注耳目到聖人身上,聖人則將他們都視為小孩。

(第13章,王弼版50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蓋聞善執生者:陵行不避虎,入軍不被兵革。兕無所揣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無死地焉。

人出世而生入地而死,與外界交互表示生存的身體部件是四肢九竅,與外界不能交互表示死亡的身體部件是四肢九竅,而民眾奉養過度,就會導致四肢九竅全部失能而進入死地。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奉養過度消耗過度了。據說善於保存自己的人:在陸地上行走不須躲避兇惡的犀牛和猛虎,參加軍隊不須穿戴鎧甲兵革。犀牛對其身無處投角,老虎對其身無處伸爪,武器對其身無處刺擊鋒刃。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他不會進入死地,不會受到致命的攻擊。

(第14章,王弼版51章)道生之而德蓄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也,夫莫之爵而恆自然也。道生之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弗有、為而弗持、長而弗宰,是謂玄德。

道產生萬物而德蓄養萬物,萬物呈現各種形態而器物自萬物而成,因此萬物都尊重道而又珍貴德。道的被尊重、德的被珍貴,沒有人加封而總是自然而然。道產生萬物蓄養萬物、成長萬物發育萬物、成就萬物成熟萬物、奉養萬物保護萬物。道產生萬物而不佔為己有、輔助萬物而不自持有功、長養萬物而不主宰它們,這就是玄妙深邃的德。

【第2段】闡明符合自然的一些德行和道的玄德。

(第15章,王弼版52章)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mào;啟其兌、濟其事,終身不lài。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

天下萬物都有一個開端,以作為天下萬物的根源。既然得到了根源,就可以認識萬物,既然認識了萬物,就可以守住根源,這樣終身都不會有危險。堵塞其視聽、閉上其大門,守住根源以認識萬物者終身都不需勉勵;開啟其視聽、幫助其成事,認識萬物而復守根源者終生都不用慰勞。能看見精微、懂內在規律的叫做明,能保持柔弱、不妄為的叫做強。運用事務的光芒返照事務的精微,通過事務的外在表現明白事務的內在規律,就不會給自身招致災禍,這叫做因順常道。

(第16章,王弼版53章)使我qiè有知,行於大道,唯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食、資貨有餘,是謂盜,非道也。

使我提高到有這樣的覺悟:走在大路上,害怕走上斜路。大路雖很平坦,民眾卻愛走小路。如果朝堂需要經常打掃、田地非常荒蕪、倉庫非常空虛,君主卻穿著華美、佩戴利劍、飲食豪奢、錢財無盡,這樣的君主就叫做強盜頭子,是不合乎大道的。

(第17章,王弼版54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其祭祀不絕。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zhǎng;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善於建樹的,基業穩固不會被拔除,善於抱守的,功業延續不會脫失掉,子孫能夠遵循此理,家族就會祭祀不斷。遵循此理修道,修道於一身,其德就會純真;修道於一家,其德就會有餘;修道於一鄉,其德就會增長;修道於一國,其德就會廣大;修道於天下,其德就會普遍。以自身來觀知別身,以自家來觀知別家,以自鄉來觀知別鄉,以本國來觀知別國,以目前的天下來觀知過去的天下。我是通過什麼來知道天下情形的呢?就是通過這個道理。

(第18章,王弼版55章)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蜂chàihuī蛇弗shìjué鳥猛獸弗扣。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和而juān怒,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yōu,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詳,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含德深厚的人,好似無知無欲的嬰兒。蜂蠍毒蛇不能傷害他,凶鳥猛獸不能撲捉他。嬰兒筋骨柔弱但握東西很牢固,不懂得男女交合但陽器能異常勃起,是由於精氣非常純厚的緣故;嬰兒整天哭號但不氣逆,是由於元氣非常諧和的緣故。純厚諧和是符合常道,掌握了常道就是明智。貪圖生活享受是災禍的預兆,意氣用事是逞強。萬物過於壯盛了就要走向衰老,稱之為不符合大道,不符合大道的很快會滅亡。

(第19章,王弼版56章)智者弗言,言者弗智。塞其兌、閉其門、和其光、同其塵、挫其銳、解其紛,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聰明的人不多說話,多說話的人不聰明。如果聰明人堵塞其視聽、閉上其大門、遮蔽其光芒、混同於塵俗、挫掉其鋒芒、解除其紛擾,這就是做到了玄妙齊同。由此對玄妙齊同之人不能得以親近,也不能得以疏遠;不能得以利益,也不能得以危害;不能得以尊貴,也不能得以卑賤。所以玄妙齊同之人應該為整個天下所尊貴。

【第3段】闡明了修道積德的方法:襲常、行大道、善建抱、比於赤子、智者玄同。

(第20章,王弼版57章)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夫天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智而苛物滋起,法物滋彰而盜賊多有。是以聖人之言云: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以正常的清靜自然之道治國,以出奇詭秘的計謀用兵,以不擾民的方法治理天下。我怎麼知道是這樣的呢?是因為天下的禁忌越多人民就越貧困,人民掌握的利器越多國家就越昏亂,人民的智慧機巧越多凡瑣之物就越興起,法律條文越彰明盜賊也越多。所以聖人說:我不擾民人民就自然地富有,我不妄為人民就自然地順化,我好清靜人民就自然地端正,我沒有貪慾人民就自然地淳樸。

(第21章,王弼版58章)其政悶悶,其民蠢蠢;其政察察,其幫缺缺。禍,福之所依;福,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廉而不guì,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政治上寬厚昏悶,人民就憨直渾噩,政治上嚴酷苛察,國家就會殘缺破壞。幸福依傍在災禍的裡面,災禍藏伏在幸福的裡面。誰知道它們的界限呢?這沒有固定的準則。正常的可以變為異常,善良的可以變為妖異,人民的迷惑,由來很久了。所以政治上應該方正而不割傷人、有稜角而不刺傷人,正直而不強橫,光彩而不耀眼。

(第22章,王弼版59章)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以早服。早服是謂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則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也。

治理人民和侍奉天地,愛惜精力是最重要的原則。只有愛惜精力了,所以才能早早服行大道。早早服行大道就是不斷地積蓄德,不斷地積蓄德則會攻無不克,攻無不克則無人能知其終極,無人能知其終極則可以因此立國。有了立國的根本則可以長久,這就是深紮根須培固根柢、長久生存永不衰老的道門。

(第23章,王弼版60章)治大邦若烹小鮮。以道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傷人也;非其神不傷人也,聖人亦弗傷也。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治理大國如同烹煮一鍋小魚那樣平和:小魚不破碎互不妨害。用道來統治天下,鬼就不靈驗;不但鬼不靈驗,神也不傷害人;不但神不傷害人,聖人也不傷害人。因為相互不傷害,所以人民的德性交相歸化於大道。

(第24章,王弼版61章)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pìn也。天下之交也,牝恆以靜勝牡。為其靜也,故宜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於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過欲並畜人,小邦者不過欲入事人。夫各得其欲,則大者宜為下。

大國應該像江河的下游、天下物類的雌性。天下雌雄交合的時候,雌性總是以安靜戰勝雄性的。要做到安靜,就得居下位。所以大國對小國居下,則取服小國;小國對大國居下,則取從於大國。所以或是居下而取服,或是居下而取從。所以大國不過是想兼納別人,小國不過是想參與別人。若讓雙方都能達成自己所想要的,則大國適宜居下。

(第25章,王弼版62章)道者,萬物之注也,善人之寶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賀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雖有拱之壁以先馬,不如坐而進此。古之所以貴此者,何也?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與?故為天下貴。

道是萬物的歸依,是善人的寶貝、不善人的護身符。美好的言辭可以換來別人的好感和信任,高尚的行為可以讓人被尊敬被感恩,不善人通過好的言行可以積德,怎麼能拋棄護身符呢?所以加冕天子、封置三公時,舉行前有拱璧後有駟馬的隆重儀式,還不如恭敬地獻上這個道。古時之所以珍貴這個道,是為什麼呢?難道不是因為它有求必應、有罪可免嗎?所以道為天下人所珍貴。

(第26章,王弼版63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乎其易也,為大乎其細也。天下之難事作於易,天下之大事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

以因順常道不妄為的態度去有所作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處理事物,把恬淡無味當作有味。大生於小、多起於少,要用德行來回報怨責。解決困難要從容易處入手,做大事要從細小處入手。天下的難事由容易作起,天下的大事由小事作起。所以聖人始終不像在做大事,最後卻能夠完成大事。輕易許諾的人一定很少講信用,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一定會碰到很多困難。所以聖人還得重視困難,最後也就沒有困難。

(第27章,王弼版64章)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謀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為之於其無有也,治之於其未亂也。合抱之木,作於毫末;九成之台,作於léi土;百仞之高,始於足下。

事情在安定的時候容易維持,在沒有徵兆的時候容易圖謀,在脆弱的時候容易分解,在微小的時候容易打散。防止事故要在它沒有發生的時候,治理動亂要在它沒有開始的時候。合抱的樹木,由幼芽長成;九層的高台,由筐土壘起;攀登百仞的高峰,要從腳下平地開始。

(第28章,王弼版64章)為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也,故無敗也;無執也,故無失也。民之從事也,恆於其成事而敗之,故慎終若始,則無敗事矣。是以聖人慾不欲,而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而復眾人之所過。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

妄為的會失敗,強執的會失去。因此聖人無妄為,也就沒有失敗;無強執,也就沒有失去。民眾做事,經常在即將完成的時候卻告以失敗,所以在事情將要結束時能像開始時那樣謹慎,記住初心不貪不妄,就不會失敗。因此聖人以沒有貪慾為慾望,他不珍貴難得的東西;聖人以不妄學(不妄學指學習時追求大道)為學習守則,他複習大眾所犯過錯中的經驗。聖人能輔助萬物的自然成長而不敢勉強去做。

(第29章,王弼版65章)古之為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民之難治也,以其智也。故以智知邦,邦之賊也;以不智知邦,邦之德也。恆知此兩者,亦楷式也;恆知楷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返矣,乃至大順。

古時候實行道的人,不是用道來教人民聰明,而是使人民憨直敦厚。人民之所以難治,是因為他們有智巧心機。所以人民用智巧心機來理解國家政令,是國家的禍患;人民不用智巧心機來理解國家政令,才是國家的德澤。始終明白這兩點,也是法則啊;始終知道法則,這就是玄妙深邃的德。玄妙深邃的德深奧啊幽遠啊,它和天下萬物一起返回於道,以至於完全順乎自然。

(第30章,王弼版66章)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是以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後之。故居上而民弗重也,居前而民弗害也,天下樂推而弗厭也。不以其無爭與?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江海所以能彙集百川,是因為它善於處在下游,所以能彙集百川。因此聖人想統治人民,必須用言語對人民表示謙卑;要領導人民,必須把自身利益放在人民的後頭。所以聖人處在上面而人民不感到沉重,處在前面而人民不覺得妨害,天下人樂於推舉聖人而不討厭他。不正是因為他無所爭求么?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和他相爭。

(第31章,王弼版80章)小邦寡民,使有十百人之器而勿用,使民重死而遠徙,有舟車無所乘之,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邦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國家小人民少,實行道,使有幾十上百人合用的大器械而無法使用,使人民對於死亡看得很重而避免遷徙,有船和車而無處去乘坐,有兵器而沒有使用的機會,不使用那些超出實際需求的智巧利器,使人民的德行恢復到結繩記事時的儉樸。人民甘享他們的食物,欣賞他們的衣服,喜歡他們的風俗,安住他們的居所。即使鄰近的國家相互望得見,雞狗的聲音相互聽得著,人民直到老死也不會為生存而相互往來。

(第32章,王弼版81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聖人無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弗害;聖人之道,為而弗爭。

信實的話不動聽,動聽的話不信實;真知的人不賣弄淵博,賣弄淵博的人不真知;善德的人不過分,過分的人不善德。聖人不需要什麼積蓄,他盡量幫助別人自己反而越富有,他盡量給予別人自己反而越充足。所以天之道,有利於萬物生長而不傷害它,聖人之道,做什麼事情都不跟人爭奪。

(第33章,王弼版67章)天下皆謂我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恆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為成器長。今舍其慈且勇、舍其儉且廣、舍其後且先,則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建之,如以慈yuán之。

天下人都說我的名氣大,似乎不衰微。正因為名氣可以很大,所以我的名氣才不衰微;如果我的名氣衰微,時間久了那我的名氣就渺小了。我總是有三個法寶,持守且珍藏著它們:一叫柔慈,二叫儉樸,三叫不敢做天下的率先。柔慈,所以能勇敢;儉樸,所以能寬裕;不敢做天下的率先,所以能擔當成就大事的領導者。現在要是捨棄柔慈而去勇敢、捨棄儉樸而求寬裕、捨棄謙後而去爭先,則必然會覆滅!柔慈,用來戰鬥則勝利,用來守衛則堅固。天要成就他,就像用柔慈來保護他。

(第34章,王弼版68章)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弗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是謂配天,古之極也。

善於做將帥的人不輕易動武,善於作戰的人不被敵人激怒,善於戰勝敵人的人不與敵人硬拼,善於用人的人甘居人下。這叫做不硬與人相爭的德,叫做善於利用人,叫做符合天道,這是自古以來的最高法則。

(第35章,王弼版69章)用兵有言曰: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扔無敵。禍莫大於無敵,無敵則近亡吾寶矣。故抗兵相若,則哀者勝矣。

指揮作戰有這樣的話:我不敢自居主方而寧可作為客方,不敢前進一寸而寧可後退一尺。這就是行軍要像沒有行軍,伸出手臂要像沒有伸出手臂,拿著兵器要像沒有拿著兵器,進攻敵人要像沒有進攻敵人。災禍之大莫過於輕敵,輕敵就幾近喪失我所說的法寶。所以在兩軍對戰兵力相當時,哀矜為客重視敵人的一方能夠取得勝利。

(第36章,王弼版70章)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天下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貴矣。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我說的話很容易知曉、很容易踐行,而天下沒人能知曉,沒人能踐行。說話要有依據,做事要有中心。正是因為缺乏知識,所以民眾才不知曉我講的道。知曉我講的道的人稀少,以我講的道為準則的人就尊貴。所以聖人就好像穿著粗布衣服而懷裡揣著美玉。

(第37章,王弼版71章)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是以聖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知曉像不知曉,這是高明的;不知曉裝知曉,這就是弊病。因此聖人沒有這種弊病,是因為他把不知曉裝知曉當成一種弊病,所以才不犯這種弊病

【第4段】闡明了以道治邦的各種道理和德行。

(第38章,王弼版72章)民之不畏威,則大威至矣。毋xiá其所居,毋厭其所生。夫唯弗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而不自xiàn也,自愛而不自貴也,故去彼取此。

當人民不懼怕你的威勢時,那麼可怕的事情就要發生了。不要以人民為禽獸而處之以牢籠,不要壓迫阻塞人民謀生的道路。統治者不壓迫其人民,所以人民不憎惡其統治者。因此聖人有自知之明但不自我表現,有自愛之心但不自顯高貴,所以應捨棄後者而求取前者。

(第39章,王弼版73章)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孰知其故?天之道,不戰而善勝,不言而善應,弗招自來,默然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勇于堅強就會死,勇於柔弱就可以活。這兩種勇的結果,或得利,或受害,天所厭惡的,誰知道是什麼緣故?符合天道的人,不用戰鬥卻善於勝利,不多說話卻善於應對,不用召喚卻自動有民眾歸順,悠然不出聲卻善於謀劃。天道之網廣漠無形,雖然稀疏卻不漏失。

(第40章,王弼版74章)若民恆且不畏死,奈何以殺懼之也?使民恆且畏死,而為奇者,吾得而殺之,夫孰敢矣?若民恆且必畏死,則恆有司殺者。夫代司殺者殺,是代大匠zhuó也;夫代大匠斫者,則希不傷其手矣。

如果人民一直不怕死,怎麼能用殺去嚇唬他們呢?使人民一直怕死,有敢於搗亂的人,我把他抓起來殺掉,誰還敢搗亂呢?如使人民一直就是怕死的,就必須有專管殺人的人。代替專管殺人的人殺人,就像代替木匠砍木頭;代替木匠砍木頭的人,很少有不砍傷自己手指的。

(第41章,王弼版75章)人之飢也,以其取食術之多也,是以飢;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之有以為也,是以不治;民之輕死也,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貴生。

人之所以挨餓,是因為取得食物的手段過多,所以挨餓;百姓之所以難於統治,是因為君主的強作妄為,所以難於統治;人民之所以輕視死亡的危險,是因為過分追求生活享受,所以輕視死亡的危險。只有不去追求生活享受的人,才是善於珍重生命的。

(第42章,王弼版76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gěng韌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堅強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gèn。故強大居下,柔弱居上。

人活著的時候是柔弱的,死後就變得僵硬而堅強;萬物草木生長的時候是柔脆的,死後就變得枯萎干硬。所以說:堅強是死亡的道路,柔弱是生存的道路。因此軍隊逞強則不能取勝,樹木挺強則遭到折斷。所以強大反而居於下位,柔弱反而居於上位。

(第43章,王弼版77章)天之道,猶張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故天之道,損有餘而奉不足;人之道不然,損不足而奉有餘。孰能有餘而有取奉於天者?唯有道者乎?是以聖人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xiàn賢也。

天道,像拉弓射箭一樣。高了就壓低一些,低了就抬高一些,拉的大了就放鬆些,拉的不足就補充些。天道,是削減有餘的而補償不足的;人道則不是這樣,是削減不足的而奉給有餘的。誰能夠有餘而且把東西供給天下人呢?只有遵循天道儉樸無欲的聖人吧?因此聖人做了事而不佔為己有、成功了也不自居有功,聖人這樣做是不想表現自己的賢德。

(第44章,王弼版78、79章)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也,以其無以易之也。水之勝剛也,弱之勝強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故聖人之言云,曰:受邦之垢,是謂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謂天下之王。正言若反。和大怨,必有餘怨,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以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恆與善人。

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然而攻克堅強的東西什麼也不能勝過它,因為水無所謂於被改變形體。質地柔弱的水能戰勝質地剛硬的,柔弱的生命力能勝過剛強的,天下人沒有不知道這個道理的,卻沒有人能夠踐行。水常處於眾人所不願處的低位,因此有聖人的話,這樣說道:能承受國家的恥辱,這就是社稷的君主;能承受國家的災殃,這就是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話聽起來好像反話一樣。和解重大的忿怨,總是有剩餘的忿怨,這怎麼能算是妥善呢?因此聖人持有債券,卻不責求別人償還。所以有德的人掌管債券而不逼債,無德的人以勒索租賦掠奪別人為事。天道無所謂親疏,總是會幫助善德之人。

【第5段】批判了一些不合道的政治行為,闡明了政治上應柔弱不爭。

【老子上經】主要論述修道的德行和以道治邦的政治行為。

老子上經(又稱為德經)共分44章,計漢字3043個。

老子下經(又稱為道經)

(第45章,王弼版1章)道可道,非恆道也;名可名,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所jiào。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是可以修守的萬物本源,道不是永恆不變的;變化的道體可以依性狀取名,名稱不是永恆不變的。無名,是指萬物初始的混沌虛無;有名,是指萬物產生的實有根源。所以經常設想無,來觀察領悟道的奧妙;經常設想有,來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和有這兩者是同一個出處,它們的稱謂不同但說的是同一個東西道。道是玄妙深邃而又玄妙深邃的,是萬物變化奧妙的總門。

(第46章,王弼版2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è已;皆知善,斯不善已。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持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就有不美的了;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就有不善的了。有和無是相互轉化的,難和易是相輔相成的,長和短是相互比較的,高和下是相互包含的,音和聲是相互應和的,前和後是相互追隨的。所以聖人以因順常道不妄為來行事,用不多說話的方式來身教。聖人讓萬物自然生作而不主動使其開始,輔助萬物生長而不自持有恩,事情成功了而不自居有功。正因為聖人不居其功,所以才不會失去功績。

(第47章,王弼版3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xiàn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聖人不尊崇賢德的人,使人民不爭功名;聖人不珍貴難得的財貨,使人民不去做強盜;聖人不顯露引起貪慾的東西,使人民不作亂。所以聖人治理天下的原則是:排空人民的心機、填飽人民的肚腹,減弱人民的競爭意圖、增強人民的筋骨體魄,總是使人民不知道爭搶和沒有貪慾。使人民知道不敢、不妄為而已,則天下沒有治理不好的。

【第6段】說明萬物之始的道非恆道,闡明無為不言弗居功的聖人之德和虛心實腹弱志強骨的聖人之治。

(第48章,王弼版4章)道沖,而用之又弗盈也,淵ā,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也?象帝之先。

道是空虛無形氣機相衝的,它的作用又是無窮無盡的,深邃啊,好像萬物的主宰;道挫掉其鋒芒、解除其紛擾、遮蔽其光芒、混同於塵俗,深沉啊,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誰的孩子?它像是天地創始之前的樣子。

(第49章,王弼版5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chú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tuóyuè與?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天地無謂仁愛,把萬物當作芻狗(芻狗指祭祀用的紙狗,用後即棄);聖人無謂仁愛,把百姓當作芻狗。這都是因為天道無所謂親疏。天地之間,不正如同風箱么?虛空而不會窮竭,越鼓動風也就越多。但見聞多了會使人困惑、政令繁苛會加速敗亡,不如保持內心的虛靜。

(第50章,王弼版6、7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呵若存,用之不勤。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與?故能成其私。

得一的川穀神靈是不會幹涸消亡的,這叫做玄妙母體;玄妙母體的門戶,就叫做天地萬物的根源。天地萬物的根源連綿不斷地好像存在著,它的作用是不會窮盡的。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存在,是由於它們不會生養自身,所以能長久存在。因此聖人謙讓反而能領先,把個人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己。不正因為聖人沒有一己之私么?所以能夠成就其私。

(第51章,王弼版8章)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人之所,故幾與道矣。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yóu

最善的人像水那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保持平靜,處於眾人所不願處的低位,所以它是最接近於道的。最善的人,居處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平靜,待人善於達到無私,說話善於遵守信用,政治善於做到有條理,辦事善於發揮自己的長處,行動善於掌握時機。最善的人正因為保持平靜、不爭,所以能沒有怨咎。

(第52章,王弼版9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chuǎijùn之,不可長保也。金玉盈室,莫能守也;富貴而驕,自遺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把持而且使之盈滿,不如就此罷休;持有而且不斷拾取,不可長久保持。金玉財貨堆滿屋子,沒有人能夠守護得住;人富貴而又驕傲,就要為自己留下禍根;功成業就則退位收斂,乃是上天正道。

(第53章,王弼版10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zhuān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鑒,能毋有疵乎?愛民治國,能毋以智乎?天門啟,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是謂玄德。

使精神同身體合一,能不分離嗎?運轉精氣達到柔和,能像嬰兒一樣嗎?清除心中的雜念,能不留瑕疵嗎?愛民興國,能讓人民不用智巧心機嗎?感受萬物心神出入,能保持安靜嗎?通達天下事理,能不用親身感知嗎?守道的人可以做到這些。道生育了萬物畜養了萬物,生養了而不佔有、成長了而不宰治,這就叫做玄妙深邃的德。

(第54章,王弼版11章)輻同一,當其無,有車之用也;shānzhí而為器,當其無,有埴器之用也;鑿戶yǒu,當其無,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三十根車輻聚合於一個轂軸,要有它的空處,才有車的用途;揉搓陶土成器皿,要有它的空處,才有陶器的用途;鑿刻門窗建房間,要有它的空處,才有房間的用途。所以器的實體能被利用,器的空處能發揮作用。

(第55章,王弼版12章)五色使人目盲,馳騁田獵使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聾。是以聖人之之治也,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五色(黃青赤白黑)繽紛會使人眼花繚亂,跑馬打獵會使人心發狂,難得的財貨會使人的行為受到妨害,五味(甜酸苦辣咸)雜陳會使人口味敗壞,五音(宮商角徵羽)同響會使人耳朵聾聵。因此聖人治理天下,但求讓人民吃飽肚子增強筋骨而不求眼前的聲色犬馬之娛,所以要捨棄後者而求取前者。

(第56章,王弼版13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也,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有何患?故貴為身於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矣。

民眾常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什麼叫寵辱若驚呢?受到寵愛和侮辱就像受到驚恐一樣。受到寵愛是下等的,得到它就像受到驚恐,失去它也像受到驚恐,這就是寵辱若驚。什麼叫貴大患若身呢?重視榮辱大患就像重視自己的身體一樣。我所以有榮辱大患,是因為我有身體,如果我沒有身體,我還有什麼榮辱大患呢?所以重視自身做到寵辱不驚,以這樣的態度治理天下的,天下就可以託付他了;愛惜自身勝過重視榮辱大患,並願意為天下奉獻身心的,天下也就可以依靠他了。

【第7段】從合道之物中總結出德行;給出了守道者的德行標準;通過自然事理導出為腹不為目、貴身愛身為天下的政治觀點。

(第57章,王弼版14章)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mín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計,故混而為一。一者,其上不jiǎo,其下不忽。尋尋呵,不可名也,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隨而不見其後,迎而不見其首。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

看它看不見,把它叫做微;聽它聽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著,把它叫做夷。三個方法都無法辨別出道,所以把道混同為混沌的萬物本源。混沌的萬物本源,它的上方不明亮,它的下方不恍惚。無邊無際啊,難以依性狀給它起個名字,它復歸於虛無的狀態。這就是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實體的物象,這就叫做惚恍。隨著它卻看不見它的後面,迎著它卻看不見它的前面。執守現今的大道來對待現今的事,以此來認識遠古初始的情形,這就是大道的規律。

(第58章,王弼版15章)古之善為士者,必微妙玄達、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謂之容曰:豫乎其如冬涉川,猶乎其如畏四鄰,嚴乎其如客,渙乎其如凌釋,敦乎其如朴,沌乎其如濁,曠乎其如谷。孰能濁以靜者?將徐清;孰能安以動者?將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古時善於做將帥的人,必定是精微奧妙深遠通達,幽深得不可認識。正因為不好認識他,所以只能勉強地形容他說:謹慎小心啊如同冬天過河,躊躇疑慮啊如同警惕四周,恭敬嚴肅啊如同做客之人,散漫鬆懈啊如同正消融的冰塊,厚道敦實啊如同樸實的木頭,混沌不清啊如同渾濁的水,空曠深闊啊如同巨大的川穀。誰能夠在渾濁時又靜下來?將會慢慢澄清的;誰能夠在安靜時又動起來?將會慢慢生髮的。保守這個大道的人不追求盈滿,正因為不追求盈滿,所以能夠靜對陳舊和不成功。

(第59章,王弼版16章)致虛,極;守中,督。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也。天道云云,各復歸於其根,曰靜。靜,是謂復命;復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達到空虛的境界,這是最高準則;保持清靜的內心,這是最重要的規範。萬物紛紛興起,我要看它們的循環歸復。天道周旋迴轉,萬物各自都要歸復到它的根源,這叫做安靜諧和。安靜諧和,是還複本性;還複本性,是自然規律;知道自然規律,則明智。不知道自然規律,則妄亂;妄亂行事,則兇險。知道自然規律才能包容萬物,包容萬物才能大公無私,大公無私才能為天下首領,為天下首領則要順從上天,順從上天則是持守大道,持守大道則會長久,終身都不會有危險。

(第60章,王弼版17、18、19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猶乎,其貴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曰我自然也。故大道廢,焉有仁義;智慧出,焉有大偽;六親不和,焉有孝慈;邦家昏亂,焉有貞臣。絕智棄辯,民利百倍;絕巧棄利,盜賊無有;絕偽棄慮,民復孝慈。此三言也,以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屬:xiàn素抱朴,少私寡慾。

最高尚的君主,人民只知道有他的存在;次一等的君主,人民親近而又稱讚他;再次一等的君主,人民害怕他;最下等的君主,人民辱罵他。君主說話不講信用,人民於是就對他不信任。最高尚的君主深思熟慮說話慎重,很少發號施令;事情成功了,而百姓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所以大道廢棄了,於是有了仁義;智慧出現了,於是有了大虛偽;六親(父子兄弟夫婦)不和睦了,於是有了孝慈;國家昏亂了,於是有了忠臣。廢棄智謀和狡辯,人民才有百倍的利益;廢棄機巧和利器,天下才能沒有盜賊;廢棄虛偽和私慮,人民才能恢復孝慈。以上三點,作為政治的法度還是不夠的,所以還要使人民知所歸屬:顯現素淡抱守淳樸,少懷私心少有貪慾。

(第61章,王弼版20章)絕學無憂。唯與,相去幾何?美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恍呵,其未央哉!眾人熙熙,若享於大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兆,若嬰兒未háiléi呵,似無所歸。眾人皆有餘,我獨wèi,我愚人之心也,蠢蠢呵!俗人昭昭,我獨若昏呵;俗人察察,我獨悶悶呵。忽呵,其若海;恍呵,其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以鄙。吾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廢棄妄學(妄學指不追求大道的學習)將會無憂無慮,但可能被人指責。答應與呵斥,相差多少呢?美麗與醜惡,相差多少呢?我被人所怕,我也不能不怕人,恍惚啊,這種狀況沒有盡頭!眾人熙熙攘攘,如同享受太牢盛宴又如同春日登台臨賞;我卻很淡漠、無動於衷,就像還不會笑的嬰兒那樣。我頹喪啊,好像無處可歸。眾人都富足有餘,唯獨我給予別人而沒有積蓄,我是愚蠢人的心智,憨直渾噩啊!俗人非常昭顯,唯獨我非常昏昧;俗人非常明察,唯獨我非常昏悶。惚恍啊,我辭官後的前途好像大海迷茫;恍惚啊,我好像無所歸宿。眾人都有所作為,唯獨我冥頑無能。我的追求獨與眾人不同,我注重求食於萬物之母啊。

【第8段】描述了難以捉摸的道的特性和善士的行為方式,說明了守道者不欲盈;闡明了致虛守中觀復知常的守道要求,指出了社會弊病和解決方法,說明了守道不易。

(第62章,王弼版21章)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物,唯恍唯惚。惚呵恍呵,中有象呵;恍呵惚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其中有情呵。其情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順眾父。吾何以知眾父之然也?以此。

大德的內涵,只是依從於大道。大道這個東西,是恍恍惚惚的。惚恍啊,其中有形象;恍惚啊,其中有物質;深遠幽暗啊,其中有本性。這本性是非常真實的,是非常信實的。自今及古,大道的名號從未失去,以作為君主們的依順。我怎麼能知道君主們的情形呢?就是憑這個大道。

(第63章,王弼版24章)企者不立。自視者不彰,自見者不明,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之,故有欲者弗居。

踮起腳跟是站不穩的。只看到自己是看不清楚的,自我表現是不能明顯的,自我誇耀是不能有功勞的,驕傲自大是不能做尊長的。這些從道來說,叫做多餘的東西和累贅的行為,萬物都會厭惡它,所以有欲求道的人不這樣做。

(第64章,王弼版22章)曲則全,枉則正,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執一以為天下牧。不自視故彰,不自見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長。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全者,幾語哉?誠全歸之。

委曲便會保全,屈枉便會直伸,低洼便會充盈,陳舊便會更新,少取便會獲得,貪多便會迷惑。所以聖人掌握根本大道作為統治天下的法式。不只看到自己才能清楚,不自我表現才能明顯,不自我誇耀才能有功勞,不驕傲自大才能做尊長。正因為聖人不和人爭,所以誰也爭不過他。古時候所謂「曲全」的話,怎麼會是說說的呢?實在是應該徹底依從於它。

(第65章,王弼版23章)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孰為此?天地而弗能久,又況於人乎?故從事而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

少說教、少施政令是符合自然的。狂風刮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這一切是誰造成的呢?天地尚且不能長久,又何況人呢?所以從事於道的人就同於道,從事於德的人就同於德,從事於失德的人就同於失德。同於德的人,道也德祐他;同於失德的人,道也背離他。

(第66章,王弼版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寥,獨立而不改,可以為天下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一種混沌而成的東西,它先於天地而存在。寂寞空曠,獨立存在而不改變,可以作為天下萬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給它取字叫做道,我勉強給它取名叫做大。大道廣大無邊而運行不息,運行不息而伸展遙遠,伸展遙遠而又返回本原。天大、地大、道大、王也大。宇宙間有四大,而王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取法自然。

(第67章,王弼版26章)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遠其輜重。雖有環館,燕處則超若。若何萬shèng之王而以身輕於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重是輕的根基,靜是躁的主宰。所以地位高貴的人每天走動時,不遠離行李輜重。雖然有豪華房舍,安然處之就能保持清醒的頭腦。為什麼萬乘之尊的君王要認識到奉養自身輕於治理天下呢?因為輕率會失去根本,急躁會失去控制。

(第68章,王弼版27章)善行者無轍跡,善言者無瑕謫,善數者不用籌策,善閉者無關yuè而不可啟也,善結者無繩約而不可解也。是以聖人恆善救人而無棄人,物無棄材,是謂襲明。故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也。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乎大迷,是謂妙要。

善於行走的人不留下痕迹,善於說話的人不會失言,善於計算的人不用籌碼,善於關門的人不用門閂而又打不開,善於捆縛的人不用繩索而又解不開。所以聖人經常善於挽救人而不拋棄人,也沒有拋棄的財物,這是重疊的高明。所以善人是善人的老師,不善人是善人的借鑒。如果不尊重他的老師,不珍惜他的借鑒,即使聰明也是大糊塗,這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第69章,王弼版28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恆德不離;恆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恆德乃足;恆德乃足,復歸於朴。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恆德不;恆德不忒,復歸於無極。朴散則為器,聖人用則為官長。

知道什麼是雄強,卻安守雌柔的地位,甘願做天下的溪澗;甘願作天下的溪澗,永恆的德性就不會離失;永恆的德性不離失,就回復到嬰兒般純厚諧和的狀態。知道什麼是清白,卻安守卑辱的地位,甘願做天下的川穀;甘願做天下的川穀,永恆的德性才得以充足;永恆的德性得以充足,就回復到原本素樸的狀態。知道什麼是明亮,卻安於暗昧的地位,甘願做天下的模式;甘願做天下的模式,永恆的德行就沒有過錯;永恆的德行沒有過錯,就回復到無極莫測的狀態。原本素樸之道分散形成了器物,聖人沿用原本素樸之道則為百官之長。

(第70章,王弼版29章)夫大制無割,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弗得已。天下神器也,非可為者也。為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挫,或培或huī。是以聖人去甚、去大、去奢。

完善的政治制度包含方方面面,施政時不能割裂妄為,想要治理天下而妄為的人,我看他是達不到目的的。天下這個神聖的東西,不是可以妄為的。妄為就會失敗,強力把持就會失去。事物發展的特點不同,有的前行有的跟隨,有的輕噓有的急吹,有的強盛有的挫折,有的加固有的損毀。因此聖人施政要去掉過分的、強大的、奢侈的東西。

(第71章,王弼版30章)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於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居,荊棘生之。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強。果而弗伐,果而弗驕,果而弗矜,果而弗得已居,是謂果而不強。物壯而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用道來輔佐人主,而不要用武力在天下逞強。戰爭容易得到這樣的結果:軍隊所到過的地方,長滿了荊棘。善於打戰的人獲得了勝利就適可而止,不要用武力逞強。戰勝了不要誇耀,戰勝了不要驕傲,戰勝了不要狂妄,戰勝了也是出於不得已的,這就叫做戰勝而不逞強。萬物過於壯盛了就要走向衰老,稱之為不符合大道,不符合大道的很快會滅亡。。

(第72章,王弼版31章)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xiānlòu為上,弗美也。若美之,是樂殺人也。夫樂殺人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故吉事尚左、喪事尚右。是以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居之也。故殺人眾,則以悲哀蒞之;戰勝,則以喪禮居之。

戰爭是不吉祥的東西,大家都厭惡它,所以有欲求道的人不願接近它。地位高貴的人平時以左為貴,打戰時以右為貴,因此戰爭不是地位高貴的人所需要的。兵器也是不吉祥的,不得已的時候才用它,鋒利的鐵質兵器是上等的,追求它不是好事情。如果認為這是好事,那就是以殺人為樂了。以殺人為樂是不能取得天下的。所以吉事以左邊為貴、喪事以右邊為貴。因此偏將軍站在兵車的左邊、上將軍站在兵車的右邊,表示用喪禮儀式來對待戰爭。所以殺人多了,大家就以悲哀的心情來對待;打了勝仗,大家就按喪禮來處理。

【第9段】闡明了孔德從道、道法自然的原理和主要的守道方法。

(第73章,王弼版32、33章)道恆無名,朴。雖小,天地弗敢臣。侯王如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輸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道之在天下也,猶小谷之於江海。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知足者富也,強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忘者壽也。

道總是混沌虛無的,是原本素樸的。雖然可以視為小,但天地也不能駕馭它。侯王如能守住道,萬物就會自動地歸順。天地之間陰陽兩氣相合,就會灌輸甘露,人沒有命令它也能自然地分布得很均勻。初始的建制賦予了侯王的名號,名號既然有了,那也該知道適可而止,知道適可而止才不會遭遇危險。譬如大道之在天下,萬物歸順如同小溪流歸江海一樣。理解別人的是有智慧,認識自己的才是高明;戰勝別人的是有力量,克服自己弱點的才是強大;知道滿足的會富有,努力不懈的才是有意志;不失去根基的會長久,死而不被遺忘的才是長壽。

(第74章,王弼版34章)道泛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愛利萬物而弗為主,則恆無欲也,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弗為主,可名於大。是以聖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為大也,故能成大。

道是廣泛流傳的,它左右瀰漫到處都有,功成了事遂了而不佔有名譽。道愛護加惠於萬物而不當主宰,所以經常設想道為萬物初始的混沌虛無,可取名為小;萬物歸順於道而道並不主宰它們,又可取名為大。所以聖人之所以能夠成其大,是由於他不自以為大,所以能夠成其大。

(第75章,王弼版35章)shì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焉平太。樂與餌,過客止。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呵,其無味也。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也。

設立一個偉大的守道徵象,則天下人將歸往。歸往而不互相妨害,則天下將和平安泰。有音樂和美食,使得過路的人都會為之留步。但是把道講出來,卻是:平淡啊、無味啊。觀看它不足以看見,聆聽它不足以聽見,使用它又不可窮竭。

(第76章,王弼版36章)將欲合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去之,必固舉之;將欲奪之,必固予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強,魚不可脫於淵,邦利器不可以示人。

想要收斂它,必先擴張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強它;想要廢去它,必先抬舉它;想要奪取它,必先給予它。這就叫做微妙的英明。柔弱的方法勝過剛強的方法,魚不能離開水,國家厲害的武器謀略不能讓他人看清。

(第77章,王弼版37章)道恆無為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鎮之以無名之朴,夫亦將不辱。不辱以靜,萬物將自定。

道永遠是順應自然不妄為的,侯王如能守住它,萬物就會自動地歸順化育。萬物化育而產生貪念時,我就要用混沌虛無的原本素樸之道來鎮服它。用混沌虛無的原本素樸之道來鎮復它,不會使人感到恥辱。不感到恥辱就會平靜,萬物就會自然地安定下來。

【第10段】闡明了守道作用大、守道者能力強。

【老子下經】主要論述守道的德行和以道定天下的政治觀點。

老子下經(又稱為道經)共分33章,計漢字2430個。

《道德經》共分77章,計漢字5473個。

《道德經》學習心得:

《道德經》被道教奉為經典,不少人以為它是唯心的。通過溯源和重新注釋,我認為《道德經》是一部偉大的哲學和政治學著作,包含有樸素的辯證思想和唯物觀。

《道德經》中體現辯證思想的地方非常多,如:「萬物負陰抱陽」、「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也」、「曲則全,枉則正,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等。

《道德經》中體現唯物觀的證據也很明顯:如「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和曰常,知和曰明」、「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也」、「復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

《道德經》中的無為並非消極地不為,強調為的語句有:「圖難乎其易也,為大乎其細也」、「百仞之高,始於足下」、「慎終若始,則無敗事矣」、「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去甚、去大、去奢」、「知足者富也,強行者有志也」等。

《道德經》中沒有說人可以長生不老,「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是參與變革不成功的年長老子當時心態的真實反應,此處應該是「敝而不成」而非通行版的「蔽不新成」;「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忘者壽也」更是直接說明了守道者死後不被遺忘就是長壽;即使對神和谷,老子也說到它們不得一的時候將「歇」和「竭」。

《道德經》中字詞古樸、言簡意賅,易誤解的詞意有:無為(因順常道不妄為)、不言(不多言)、不學(不妄學)、絕學(絕棄妄學)、以愚之(使憨直敦厚)、蠢蠢(憨直渾噩)、以智知邦(用智巧心機來理解國家政令)、能敝而不成(能夠靜對陳舊和不成功)等。

老子五千言,字字似蓮花,

清凈無為道,化育我中華。

中國潮

2017年9月第3稿

《道德經》的其他重要古本:

1、傅奕版。唐朝太史令傅奕(555年~639年)對項羽妾墓中的古本進行校定,據說參考了當時的9家注本,作《道德經古本篇》,收存於《正統道藏》洞神部本文類。

2、王弼版。三國時期魏國的玄學家王弼(226年~249年)作《老子注》,該版本在古代文人中流傳最廣。

3、想爾版。相傳為東漢天師道創始人張陵(34年~156年)所作,此書早佚,後在敦煌莫高窟中發現了六朝時期的抄本《老子道經想爾注》,現收藏在大不列顛博物館中。

4、河上公版。河上公是戰國時的隱士,方仙道創始人,有學者認為《老子河上公章句》是西漢或東漢時期的黃老學者假託河上公之名所作,此書收存於《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為道士廣泛使用;。

5、嚴遵版。西漢晚期道家學者嚴遵(公元前86年~10年),原名庄君平,作《老子指歸》,收存於《道藏》中,對道家思想有重大影響。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