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明軍主力在土木堡被瓦剌也先打敗,,50萬精銳明軍全軍覆沒,,明英宗朱祁鎮被俘,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大臣戰死。配備先進火器的京師最精銳三大營(五軍營、神機營、三千營)毀於一旦。也先帶領瓦剌軍一路脅迫着明英宗朱祁鎮挾大勝之威,向北京進逼而來。

圖片來源於網絡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八日兵敗噩耗傳進北京城,北京城裏的高官富商紛紛出城南逃,朝廷的大臣們也人心惶惶。皇太后命郕王朱祁鈺監國,大臣徐有貞提出:“天象的大明有這一劫,如果都城遷到江南,能免除大明滅頂之災。”兵部侍郎于謙站出來大聲說道:”誰提議遷都應當立斬,京師乃大明天下之根本,一旦輕動便大事已去,難道看不見宋朝南渡的故事嗎?“于謙一力堅持下堅守北京城,在郕王朱祁鈺、吏部尚書王直和內閣學士陳循等主戰派官員支持下,朝廷決定按于謙的意見堅守北京城抗擊瓦刺大軍,升于謙爲兵部尚書全面主持北京城的防務。

圖片來源於網絡

當時北京城內能打仗的精銳部隊都在土木堡被消滅,北京城及周邊地區僅剩老弱士兵不到十萬人,朝廷上下都沒有信心守住北京城。於是于謙請示郕王同意後,調河南、河北的備操軍、山東和南京沿海的備倭軍、北京城周邊的運糧軍火速趕往京城到勤王。瓦刺也先帶着大軍押送明英宗一路殺向北京,沿路要挾明英宗命守城將領打開城門投降。

圖片來源於網絡

九月六日郕王朱祁鈺在於謙等大臣(明英宗朱祁鎮之弟)擁立爲景泰皇帝,尊被俘的朱祁鎮爲太上皇。同時下令邊關將領,即便是瓦剌用太上皇的名義下令,也不用聽從。十月十一日瓦剌軍抵北京城下,于謙親自披甲帶領大軍在北京城門外列陣,並宣佈:“我親自在前線督戰,將領退斬將領,軍士退斬軍士,前隊退後隊斬前隊,此戰有進無退。”十三日,于謙與石亨率軍與瓦刺大軍在德勝門外大戰,在明軍使用大量火器猛烈打擊下,也先的弟弟被打死瓦,剌軍被打的狼狽逃竄。瓦刺軍隨後進攻西直門明軍,在西直門守軍堅決抗擊下,瓦刺軍進攻不利後撤走。 瓦剌軍不甘失敗,又在彰義門大舉組織進攻,瓦剌軍攻到土城,被埋伏在民居內的大隊明軍火槍手阻擊,瓦刺軍在慌亂撤退中死傷無數。與瓦刺大軍相持五日後,到十一月八日,瓦剌軍怕被明各路援軍截斷歸路,也先帶領瓦刺主力退出塞外回到草原,北京城的危機解除了,大明朝遭遇宋靖康之恥的危機也消除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瓦刺也先與大明講和,向大明提出送太上皇回北京。景泰帝朱祁鈺起初不願意,在於謙的再三勸說下,終於派人把太上皇朱祁鎮迎回北京城,軟禁在南宮。景泰帝不但將南宮的大門上鎖後灌上鉛水,而且派錦衣衛將朱祁鎮嚴密監視。甚至把南宮附近的樹木砍伐殆盡,讓人無法靠近南宮藏匿,以免有人聯絡被軟禁的太上皇,在驚恐不安之中,太上皇朱祁鎮度過七年的軟禁時光。然而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太上皇朱祁鎮,乘景泰帝朱祁鈺病重的時機,在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貞等人的擁立下恢復帝位。明英宗朱祁鎮恢復帝位後,由於怕于謙在朝廷的威望太高,輔助景泰帝爭奪帝位。而且當初朱祁鎮被瓦刺俘虜,于謙沒有在第一時間營救自己,明英宗心裏懷恨已久。所以復位後第一件事就是抓捕于謙,在明知道是冤枉的情況下,以莫須有的罪名下令處斬。

圖片來源於網絡

于謙當時的權勢和威望完全有能力擁立景泰帝對抗明英宗,保全自己身家性命。當時明朝土木堡危機纔過去8年,國內外局勢還在動盪不,英宗皇帝和景泰皇帝爲爭皇帝位如果大打出手,必然導致國家陷於戰亂,天下百姓遭殃。于謙爲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爲了大明朝的江山社稷安危,在明知必死的情況下依然慨然擔當。1457年一月二十二日于謙在北京百姓聞夾道痛哭聲中,從容就義赴死。《明史》評價于謙:忠義心烈,與日月爭光!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