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口增長潛力分析  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印度2013年擁有人口12.29億,印度往往是國人討論人口增長的諷刺對象,其實印度的情況要比南亞鄰國好。印度人口比南亞主要鄰國人口富裕,2013年印度人均購買力GDP5450美元,而東鄰居孟加拉國是3167美元,西鄰居巴基斯坦是4574美元,印度國民生活質量要明顯比這兩個穆斯林鄰國高。這可是三個人口數量大國,其種族構成類似,歷史經歷類似,差異是宗教信仰,這也許可以顯示宗教信仰差異對財富生產能力的影響差異。  印度1992年人口增速下降到2%以內,2年後,下降到1.9%以內,3年後,下降到1.8%以內。3年後,下降到1.7%以內,3年後,下降到1.6%以內。2年後,下降到1.5%以內,4年後,下降到1.4%以內,3年後的2012年,下降到1.3%以內,2013年人口增速已經下降到1.288%。  按照印度近20年來人口增速下降步驟,應該是再過2年(2016年),人口增速會下降到1.2%以內(人口數量達到12.6億),然後是再過4年(2020年),人口增速會下降到1.1%以內(人口數量達到13.18億),2024年人口增速會下降到1%以內(人口數量達到13.73億)。2028年人口增速會下降到0.9%以內(人口數量達到14.25億),2032年為0.8%以內(人口數量達到14.74億),2036年為0.7以內(人口數量達到15.18億),2040年為0.6%以內(人口數量達到15.57億),2044年為0.5%以內(人口數量達到15.92億),2048年為0.4以內(人口數量達到16.2億),2052年為0.3以內(人口數量達到16.43億),2056年為0.2%以內(人口數量達到16.59億),2060年為0.1%以內(人口數量達到16.69億),2064年(人口數量達到16.73億,印度人口數量的最大值)印度人口有望進入負增長局面。  從人均購買力GDP增速看,印度在2014年到2025年這12年內,人均購買力GDP有希望翻翻,達到10900美元。此後,印度人均購買力GDP增速會明顯慢下來,就是按照每年4%計算,到2035年,印度人均購買力GDP也能達到16135美元,這已經比泰國2013年14136美元的人均購買力GDP高了。泰國2011年人口增速下降到0.5%以內,人均購買力GDP 13029美元。對應泰國情況,如果印度人均購買力GDP能達到1.6萬美元,可以判斷,2035年的印度人口增速也會下降到0.5%以內,會明顯小於上面推算的人口增速。可見,上面的印度人口增長數據是偏向高估的。估計,按照3年一個下降門檻,會更符合印度未來的可能情況。  按照3年一個下降幅度,2015年,印度人口增速會下降到1.2%以內(人口數量達到12.6億),然後是再過3年(2018年),人口增速會下降到1.1%以內(人口數量達到13.03億),2021年人口增速會下降到1%以內(人口數量達到13.44億)。2024年人口增速會下降到0.9%以內(人口數量達到13.83億),2027年為0.8%以內(人口數量達到14.18億),2030年為0.7以內(人口數量達到14.5億),2033年為0.6%以內(人口數量達到14.75億),2037年為0.5%以內(人口數量達到14.99億),2040年為0.4以內(人口數量達到15.2億),2043年為0.3以內(人口數量達到15.36億),2046年為0.2%以內(人口數量達到15.47億),2049年為0.1%以內(人口數量達到15.54億),2052年(人口數量達到15.56億,印度人口數量的最大值)印度人口有望進入負增長局面。這不僅符合印度近期的人口增速下降模式,還與類似國家人口增速與人均購買力GDP的關係較為接近,因此,這是比較接近印度未來人口數量的推算。也就是說,印度未來的人口極限是16億人口,印度未來人口超過16億的可能性極小。  按照前面的人均購買力GDP與人口增速的關係,在未來的幾十年內,印度人口大約還可以增長27%。根據印度現在略有寬鬆的耕地資源情況,和農業科技的適當前進,可以判斷,這27%的人口增長幅度,未來印度是可以容納得下的,僅靠印度土地資源,客觀上是允許的。要知道,印度在過去的40年內,人口數量可是增長了百分之一百多,並且印度人口的生活質量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我們可以輕易的感覺到,未來的40年,人口增幅不足三分之一,雖然人口增加數量達到3億多,對於大部分國家都是不可思議的難以容納的人口數量,但是對於12億人口的印度,不算什麼。  印度人口增速與人均購買力GDP的對應關係很典範,值得推敲。1951年印度人均購買力GDP923美元,這是較低水平的人均購買力GDP,屬於非溫飽生活水平。生活水平很低,醫療水平很低,雖然出生率很高,但是死亡率較高,導致人口增速不大,當年人口增速為1.373%。如果有1950年或1949年或之前的人口增速數據,由於那時印度人均購買力GDP會更低,醫療水平也會更低,死亡率會更高,人口增速會較低,甚至處於停滯狀態。  二戰後,獨立後的印度,在世界經濟大發展的國際大環境下,經濟也獲得發展,雖然不快。1952年人均購買力GDP增長到932美元,人口增速迅速提高到1.657%。1953年人均購買力GDP增長到972美元,人口增速提高到1.734 %。1954年人均購買力GDP增長到1000美元,人口增速提高到1.812 %。1955年人均購買力GDP增長到1013美元,人口增速提高到1.891 %。1956年人均購買力GDP增長到1049美元,人口增速提高到1.967 %。人口增速一直維持到1960年(人均購買力GDP1116美元),達到2.281%的增速。此後幾年,可能是周期性的人口增速變化,導致人口增速略有下降,但也維持在2%以上。此後1977年和1978年印度人口增速達到2.363%的最大值,這兩年人均購買力GDP為1430美元和1476美元。這顯示印度人均購買力GDP九百美元到一千四百多美元之間的時候,人口增速具有逐漸增大的趨勢。而增大是存在極限的,人口增速不會一直增大,最終會趨於某種平衡。但是人均購買力GDP依然會隨著科技的發展而提高,這導致那種平衡會被打破,最終人口增速的變化方向會改變,趨於逐漸下降。  1979年到1991年,印度人均購買力GDP增速的提高速度與人口增速下降的速度都是很緩慢的,人口增速從1978年的2.363%,下降到1991年的2.009%,人口增速在高位水平維持下降狀態,人均購買力GDP從1978年的1476美元,上升到1991年的2032美元,年均增長2.5%。  1992年到2013年,人口增速從1991年的2.009%,下降到2013年的1.288%,人口增速在中上水平維持下降狀態,人均購買力GDP從1991年的2032美元,上升到2013年的5450美元,年均增長近4.6%。印度改革開放的這22年,讓印度經濟獲得較快發展,也讓印度人口增速獲得決定性意義的下降。按照慣性,印度人均購買力GDP就是維持在2013年的水平狀態下,不再增加,印度人口增速依然會繼續下降一段時間,並且人口增速的下降速度會越來越慢,最終趨於停滯。當然,改革開放的印度,正處於活力十足的階段,人均購買力GDP增速正處於高峰增速階段,這個較快增速,再維持一個年代,不成問題。印度人均購買力GDP增長到上萬美元,應該無人可擋。人口增速下降到1以內的較低人口增速水平,將成定局。印度人口天賦完全可以滿足印度人口上萬美元的人均購買力GDP水平,因為這個水平是不算高的,只是相當於近期中國大陸的人均購買力GDP水平。  按照現在的科技水平,從一萬美元的人均購買力GDP水平,前進到2萬美元的人均購買力GDP是比較困難的,對於印度尤為如此。但是,科技是前進的,未來的印度在未來的科技水平下,前進到人均購買力GDP2萬美元(2013年的美元價值)應該是可以的,這意味著印度那時的人口增速可以下降到停滯狀態或負增長。部分人總是為印度的人口狀況而憂慮,認為印度人口增長會拖累印度經濟發展,讓印度未來陷入極為不樂觀的迷茫狀態。事實上,印度人口增長並不是印度經濟發展的負擔,雖然也許不起促進作用,但是,印度未來的人口增長局面是令人樂觀的,值得歡呼的,至少沒有類似中國未來的人口塌陷局面。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