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市場部變成投資部門,如何看待「消費者資產」?

4 人贊了文章

執牛耳|數字營銷技術邦,更懂營銷的科技商業報道

一直以來市場營銷花費都讓CMO們備受挑戰和壓力,如何衡量和證明營銷效果,市場人為此困惑不已。可如果你投入的每筆營銷花費,都能變成看得見的價值和積累,又能據此展開進一步規劃和行動,使你的營銷投入不斷增值,這大概是每個CMO和市場人夢寐以求的管理營銷的方法。

商業管理權威媒體《哈佛商業評論》推出了阿里巴巴集團CMO董本洪(花名張無忌)的系列專欄——「無忌之談」。在最近一期內容中,董本洪提到了一種全新的思考和衡量市場營銷的視角——消費者資產(Consumer Asset)。概括起來就是將消費者視為資產,通過一個數字直觀的展現品牌與消費者價值之間的關係,並提供持續運營的能力。

董本洪認為「在數字營銷可衡量可優化的情況下,品牌營銷將由花費變成對消費者的可持續投資,市場部也將從花費部分變成投資部門。」這套最先由阿里巴巴提出的「消費者資產」在近兩年不斷探索演進,成為營銷界熱議的話題。

理論探討和實踐探索總是互相滋養的——通常學術理念和模型為指導實踐提供方向和工具,並需要實踐的反覆驗證、不斷演進,形成正向循環。另一個層次是從實踐中來沉澱成方法論並指引未來。

從實踐的角度,「消費者資產」在被不斷驗證,也引起了更廣泛的關注和討論。哈佛商業評論的關注能否牽引出營銷學界的關注和思考,不僅是營銷人參與其中,營銷界學者也能加入思考和討論,逐漸形成實踐驗證與理論演進的正向循環。

三個「消費者資產」衡量因子形成CMO的營銷儀錶盤

以「消費者為中心出發、把消費者視為資產「,似乎成了越來越多營銷人的共識,但評估資產的指標還停留在以品牌為中心的時代——這其中蘊含一個巨大的矛盾。因此「消費者資產」能否在營銷實踐中立得住,關鍵在於切準衡量指標,為CMO提供「把脈」和「對症下藥」的抓手。

如何使消費者資產持續增值,最關鍵的其實無外乎:找更多的消費者、找到品牌所在品類中高質量的人、提升消費者與品牌的關係以促進轉化。提煉成極為實用的三個「消費者資產」衡量因子:消費者總量、消費者品類購買力、消費者轉化力

消費者總量是多少,先要判斷誰是你的消費者?以經典的消費者行為理論——AIPL(Awareness、Interest、Purchase、Loyalty)為參照,認為所有與品牌產生以上關係的消費者,都可以被納入到品牌的消費者總量中,告別一次性營銷;

消費者品類購買力——在相同品類中,不同消費者的購買力是不同的,品牌要為自己找到那些購買力更強的人羣;

消費者轉化力,聚焦在品牌與消費者的關係,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消費者選擇你的品牌還是別的品牌。因此品牌需要關注與消費者的互動溝通,提升轉化力。

有了消費者資產視角的評估,營銷的價值將被重新定義。讓消費者資產和這三個衡量因子可視化,可衡量、可優化,等於幫助CMO安裝了輔助其開展市場營銷規劃和動作的「儀錶盤」,讓營銷花費真正變成可持續的投資。

重新定義,從實踐出發的「消費者資產」引發學界思考

實際上,營銷界類似的思考和討論一直存在, 西方營銷學界圍繞顧客資產管理(Customer Asset Management)的探討也不絕於耳。其中比較典型的是Paul D·Berger提出的顧客終身價值(Customer Lifetime Value),預測每個顧客未來給企業帶來的收益。但這類用統計學和財務計量來分析顧客獲利能力的傳統方式,只能基於已有的顧客而無法評估潛在顧客。

而在有效市場中,顧客資產是動態的,也就意味著基於過去的分析無法有效判斷未來並做出決策。這種「失效」使其只停留在理論模型階段,無法形成可操作的實用方法,桎梏著「顧客資產」停留在「被視為無形資產」的階段。

如何將「無形」變成「有形」,讓營銷資產真正可量化,在營銷數字化變革的當下,實踐領域的探索嘗試跑在前面,有所突破。

不同於傳統視角,消費者資產的優勢在於可視化、可衡量、可優化;不再是由過去統計學數字分析預測未來,而是通過可持續的運營和優化,把「未來」抓在手裡。

「消費者資產」從Uni Marketing全域營銷方法論出發,到實踐探索,再回歸方法論,釋放了一個值得在更廣闊範圍被討論和關注的信號。數字化變革讓當下最豐富的營銷實踐練兵場聚焦在中國市場,由實踐探索大膽領跑,到理論前沿的輸出,反向影響以西方話語主導營銷學界思潮,「東學西漸」正在發生。

《哈佛商業評論》報道|《營銷是花費還是投資?》

原文鏈接:

管理思想家 | 營銷是花費還是投資??

mp.weixin.qq.com
圖標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