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做高級奢侈品的好朋友,有次跟我聊到數字策略的正經事,我告知他我們新開發的微信後臺的多客服系統功能有多強大,可以如何串聯不同的問題到不同的客服人員來應對時,她突然跟我說,如果是我們公司,我們不會要這個功能。

我傻傻地問她說?為什麼?難道我們作為品牌不應該以客為尊,竭盡所能地接近顧客,同時儘快地為客戶提供解決方案不是嗎?

她笑了笑說:不,我們端著。

什麼?端著?為什麼要端著呀?你們可是奢侈品呀,消費者花那麼多錢,難道售後服務不該更Friendly(親切)一點嗎?

她說:這是全球的Policy(政策),尤其是社交平臺上的公開提問,他們內部的對應是:一律不回答。

這真是我第一次聽到這樣赤裸裸的真實回復,頓時有點難以接受。沒聽過哪個品牌的全球政策,居然是:不回答客戶提問?

她進一步解釋說,他們不是不尊重客戶,而是刻意跟客戶保持距離。他們必須塑造品牌自身的高端形象,而,關於Friendly(親切),這樣的感受,不是這個形象裏該有的對策。同時,由於社交媒體上太多似是而非的提問,就品牌而言,難以掌控回答者,白紙黑字的回答內容是否符合標準,包含用詞是否跟品牌調性一致,於是他們寧可選擇:不回復。他們深信,他們的客戶,通常到了店內,會有專屬的服務人員貼身服務,對於這樣的服務品質,是他們比較有把握控制的。

你覺得這樣的回答合理嗎?

其實從奢侈品品牌所謂的「距離感」這個角度而言,確實,親民,或許不太適合奢侈品的Tone調。絕大多數的奢侈品,賣的是幻想,透過「體驗」得到對擁有品牌商品的自我滿足感。

而奢侈品品牌的體驗,絕對是吸引消費者下手買的心理層面強過產品本身的成本價值。沒有人因為奢侈品親民而愛上他,要的就是這種有些傲嬌,象徵身份,帶點距離的感受。

所以,是的。一個成功的奢侈品品牌,保有高冷及距離感是有必要性的。但,這是否就意味著,奢侈品的數字營銷戰略也該「端著」呢?

當然該端著。

只是怎麼端的問題。

你的「端」需要跟這個羣體的生活習性做密切結合。那麼中國奢侈品的族羣有何特徵?

1.
年輕化

數據顯示,中國的奢侈品消費羣體平均比歐洲消費者年輕15歲,比美國消費者小20歲。(備註1)中國奢侈品消費者平均年齡33.1歲,超過80%的人在25歲至44歲。(備註2)所以,只是質感跟畫面還不足以吸引他們。

2. 不是有錢,是敢花

他們的平均家庭年收入是83,361美元。相比之下,在美國,有一輛豪華車的車主年均收入是99,364美元。(備註2)所以,他們不是最有錢,但願意花錢享受生活。不同於功成名就型,而是有錢就敢花。

3. 重度的手機使用者:

中國(大陸地區)智能手機的使用比例達74%,遠高於美國的57%(備註3)。而針對奢侈品人羣的報告中指出,98%的中國消費者有智能手機(同備註2),手機,是你接觸這羣人最重要的傳播平臺。你的「端」必須思考怎麼「端」在手機上。

4. 都有微信:

微信已經成為中國消費者生活中無可或缺的一部分,90%的中國奢侈品消費者用微信。但只有39%的西方奢侈品牌有微信賬號(同備註2)。當消費者不看雜誌、報紙、甚至於電視時,再奢華高級的宣傳也到達不了消費者這一端。傳播路徑在中國,早已經大幅更動。

5. 毫無阻礙的移動購物羣體

年輕、有錢敢花、生活在手機世界裡的這羣人,同時也是網購長大的一羣人。不同於西方社會,中國的奢侈品羣體,對於在移動端購物,顯得毫無阻礙。

6. 海外爆買

許多奢侈品已經察覺這個現象,中國的奢侈品實體店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體驗店」,在中國看好型號、款式、售價,然後到國外旅遊時購買。「串聯」已經不再只是談線上跟線下,而是國內與國外。要做到的是消費者對這個品牌的喜好程度不轉移到其他品牌。

7. 他們喜愛中文品牌名。

有個中文名是在中國市場推廣成功的一大因素。對中文品牌名稱的搜索量比對官方英文名稱的搜索量高出13%。許多奢侈品採用文藻艱深的中文譯名,以顯示自己的品牌身份,所以,中文品牌名是有了,卻不利於傳播。當然,從品牌的高度而言,不反對這些譯名,但,在數字領域裡,仰賴更多的是「自傳播」,而自傳播是個人傳人的循環,口語為王,在高大上的光環之下,你還是可以為自己創造暱稱,BV、LV都是暱稱,便於傳播,但無損形象。

8. 支付模式跨過信用卡,直奔移動支付

西方社會裡,使用信用卡是身份的象徵,但,在中國,從現金轉換到信用卡的時間極為漫長,但信用卡的使用習慣卻極短,就直奔到了移動支付。2016中國信用卡市場調查報告指出,我們的人均持卡量不及美國十分之一,美國人均持有2.9張信用卡,而中國2016年一季度人均持有信用卡數量為0.3張。與此同時,微信支付的活躍用戶達到4億,支付寶達到4.5億。去年中國40%的奢侈品買主使用過支付寶。所以,不要輕忽移動支付在中國的重要程度。

數字策略的擬定,最重要的做法在於:【縮短品牌與消費者間接觸的時間】。當消費者想到你的時候,你必須能夠最快的回應對方。從這個角度來看,移動端的觸點,不論你是什麼品類,都是絕對不可能缺少的佈局。如何在移動端,達成奢侈品希望的高度,幾個關鍵詞至關重要:

【距離感】

【故事性】

【體驗】

【創造距離感】是用在「造就體驗」上

對奢侈品而言容易,創意、構圖、文案,都能按照原有的思路做鋪陳,甚至於可以運用具有科技含量的表現來提升其距離感。在秀場上,各個奢侈品已經是卯足力氣,運用各式高科技來提升質感。全息投影、AR、3D燈光秀…發揮的淋漓盡致。移動端的距離感,可以運用創意+科技來達成。如Cinemagraph(備註4)的手法,就非常適合奢侈品輕鬆應用在移動端的體驗上。

【縮短距離感】是用在「解決問題」上!

最重要的維度體現在客服的模式。

以客為尊不一定是用在有客服人員出來對應,如果真的是王思聰或是Angela Baby..這樣的名人,就算一件小事,他們也有想表達意見,想解決問題的時候,但或許他們並不愛時時把自己的名號亮出來。其實,就算不是名人,不希望樣樣事情都直接跟真人對應的現象,也將會越來越普及。

客戶要的是:解決問題,而機器、系統就能迅速解決許多問題。解決不了的,再交給人工客服。

所以,回應前面的「不回復客戶」的課題,解決方案應該是更加全面地看待:如何讓線上的智能體驗,更及時且能隱蔽地回應客戶需求,為客戶解決問題。

【故事性】是強化傳播的利器

每一個奢侈品的品牌擔當,都必須是一個了不起的Story Teller(故事家)。品牌的高度絕對能仰賴故事的「好聽」程度來完成。自媒體是個說故事的好地方,能否造就仰視的度數增高,就看你怎麼塑造故事的結構。

【體驗】的要求更加全面

線下到線上的體驗至關重要。單純只靠奢華的店內風格,並不全然完成體驗環節。讓自己心儀的商品快速完整、360度呈現在面前,並能快速讓客戶預購、取得商品,纔是展現身份的關鍵,這個層面無需線上分享機制,能夠比別人更快拿到實物在朋友面前炫耀的心態,強過任何語言。

就讓奢侈品的數字營銷端著吧!端得好就好,端不好,就離開了消費者的視線。

{備註1}:Data:2016瑞士銀行倫敦奢侈品市場分析

{備註2}: Data:美國福布斯2015中國奢侈品藍圖。

{備註3}:Data:2015Google消費者網路行為報告

{備註4}:百度百科釋義:Cinemagraph,靜態照片中神奇的細微運動技術。顧名思義(cinema是電影攝影,graph是圖片)是動態攝影和靜態圖片的結合。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