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指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季是艾灸的好時節,因為秋冬消耗人體的陽氣多。這時候就更很需要及時補充陽氣,以備一整個冬天的使用。----出自我所在城市一街頭足浴按摩店商家對市民的養生宣傳言論。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自己對該行業的研究中有了這樣一個奇異發現:近年來的宣傳營銷中,業界已開始流行起了拿中醫古籍來說事。其中登場頻次最多的便是《黃帝內經》----業內人總喜歡搬出當中的某些論點來對消費者進行項目、產品之類推銷。她們會展開話術攻勢說:「《黃帝內經》中怎麼怎麼講,不長期堅持投資足療養生館『養生』會對身體如何如何,壽命會不長」云云,聽起來頭頭是道。而且更可氣又好笑的是,有些《黃帝內經》中子虛烏有的論點也會被業界附會到《黃帝內經》中去。譬如說,在整部《黃帝內經》162章節中根本不存在「萬病之源,源於血虧」一說,只有中醫書《素問.風論》有「風為百病之長」之理論。而街頭足浴按摩店一些打著「中醫」名號的偽中醫、江湖騙子之流硬要將其說成是出自《黃帝內經》,以藉此來為其所謂的「養生」宣揚助威。另外,艾灸究竟能不能補充陽氣?關於「秋季是艾灸的好時節,因為秋冬消耗人體的陽氣多,這個時候就更很需要及時補充陽氣,以備一整個冬天的使用」的說法有沒有科學依據?


謝邀

本人 最近正在學習黃帝內經,正好就有看見這句話,這句話出自《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第二》,這句話所屬的段落如下: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聖人行也,愚者佩之。

所以這句話確實出自內經沒錯,但是現在有許許多多的假中醫,打著中醫的旗號招搖撞騙,抹黑中醫形象,歪曲誤解中醫典籍,這也是當代中醫被不斷質疑與排斥的一個社會原因。所以我也希望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備,讓中醫在新時代下換髮新的生機

扯遠了,但卻是心裡話。


首先要客觀地說,這句話確實是有的。

二,如你所言,現代很多商家,已經把《黃帝內經》名號濫用了,《內經》的精華非常多,然而許多人會把子虛烏有的話往《內經》上面套,似乎不套用一下黃帝內經,便沒有說服力一樣。

三,《內經》這本經典非常古奧、深奧,裡面有許多知識及智慧是現代人沒有搞明白的。

四,《內經》同樣有一些瑕疵與錯誤,然而不可以因為它有錯,而否定它的全部智慧。

五,「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是一種養生之道。是說春夏季,大自然陽氣升發,生機勃勃,人體要順應自然,好好養護自身的陽氣,方法很多,其中積極運動,以激發自身的陽氣,從而達到養陽的目的。下半句,與前面之理同。不贅言。


這種說法是肯定對的…你只要多鍛煉身體……身體就會好……還有陰就是體液…汗水精液口水血液都是陰…想想你夏天不在空調房裡得出多少汗吧…這時候吃補品…出去一趟汗一出白補了…就這麼簡單…

首先感謝您真誠的邀請。

艾灸有疏通經絡的功效,夏天艾灸可以「冬病夏治」,那麼到了寒冷的秋冬季人體陽氣最弱,鼻炎和腸胃不適等舊疾容易複發,正是艾灸最適宜的時節。

中醫學認為,艾灸可疏通經絡、調和營衛達到預防早衰、防治疾病的目的。艾灸可以調整人體的陽氣,屬於溫補,在秋冬季節使用可以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

一張圖讓您更清楚的了解艾灸的好處。

秋冬季天氣乾燥,人的免疫力下降,疾病高發,此時做艾灸,能健身、防病、治病和提高免疫力。現代人,以《黃帝內經析義》為代表,認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可以概括為三種含義:①是適應四時的養生方法,生長屬陽,收藏屬陰,所以,春夏養生長之氣,即為養陽,秋冬養收藏之氣,即為養陰;②是養陽指養心、肝二陽臟;養陰指養肺腎二陰臟;③是養陽要順從陽氣生長的特點,使陽氣發泄;而養陰要順從陰氣收藏的特點,不要使陰氣發泄。

  上述各種解釋從不同角度闡述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理論意義,不管哪種看法都旨在說明一點,季節不同,養生的原則和方法就不一樣,人們只有在理論的高度上搞清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含義,才能更好地去「順四時而適寒暑」。

具體到春、夏、秋、冬四季,人們又怎樣養陽、養陰呢?《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里有較詳細的闡述,現摘錄於下: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這是講的春天的養生之道,亦即春天的養陽之道。意思是說,春季正、二、三月,陽氣上升,萬物萌動,自然界呈現一片生機蓬勃的姿容。天地孕育著生髮之氣,萬物欣欣向榮;人們應當晚睡早起,闊步於庭院,披散頭髮,寬緩形體,以使志意充滿生髮之氣。對待事物,當生的不要殺害它,當給的不要剝奪它,當賞的不刑罰它,這就是適應春氣,調養人體「生氣」的道理。如果人體違逆了這個道理,就要傷害肝氣。春季傷害了肝氣,到了夏季,就會發生寒病,這是因為人在春季養「生氣」不足,到夏季奉養「長氣」力量不夠的緣故。  從原文來看,春天養陽主要體現在:「晚睡早起」:因為春天陽多而陰少;「廣步於庭」:因為「動則生陽」;「以使志生」:使志意充滿生髮之氣,以適應天地間的生髮之氣;「夏為寒變」:夏季的寒病是由於春天沒有養好陽氣的結果。  上述原文從起居、運動、精神、疾病四個方面論述了保養陽氣的具體方法,雖然不很全面,其精神實質充分體現。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卧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瘧症,奉收者少。」

  這是講的夏天的養生之道,亦即養陽之道。意思是說,夏季的四、五、六月,陽氣已盛,萬物繁茂,自然界呈現茂盛華秀的氣象。天地陰陽之氣相交,萬物開花結實;人們應當晚睡早起,不要厭惡日長而使陽氣怠惰;不要輕易發怒,神氣像草木華英一樣充滿;使陽氣能宣洩,好像有所愛在外而不抑鬱,這就是應夏季長養之氣,調養人體「長氣」的道理。如果人體違背了夏季長養之氣,就要傷害心氣,夏季傷害了心氣,到了秋季,就會發生瘧疾,這是因為人在夏季養「長氣」不足,至秋奉迎「收氣」力量不夠的緣故。  從原文來看,夏天養陽主要體現在:「夜卧早起」:晚些入睡,以順應自然界陰氣的不足,早些起床,以順應陽氣的充盛;「無厭於日」:不要厭惡日長而使陽氣怠惰;「使華英成秀」:夏天,要調養自己的意志,使神氣充實;「秋為瘧症」:秋天所發瘧疾,是由於違逆了夏長之氣,夏季傷害了心氣的結果。上述原文,又是從起居,精神,疾病等方面論述了保養夏天陽氣的具體方法,雖然亦不全面,但卻點出了問題的實質。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卧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這是講的秋天的養生之道,亦即秋天的養陰之道。意思是說,秋季七、八、九月,陰氣已升,萬物果實已成,自然界一派容態平定的氣象。秋風勁急,物色清明,肅殺將至。人們要早睡,並且要早起,雞鳴時即起;使志意安逸寧靜,以緩和秋季肅殺之氣的刑罰;應當收斂神氣,以應秋氣的收斂清肅;志意不要受外界干擾,以使肺氣清靜,這就是應秋季收斂之氣、調養人體「收氣」的道理。如果人體違逆了秋季收斂之氣,就要傷害肺氣。秋季傷害了肺氣;到了冬季,就要發生飧泄的病變,這是因為人在秋季養「收氣」不足,到冬季奉養「藏氣」力量不夠的緣故。  從原文來看,秋天養陰主要體現在:「早卧早起」:早卧是避秋夜露寒,以適應陰長;早起,比春夏的早起要晚,亦因陰長之意。「使志安寧」:即使精神內守,而「神者,血氣也」,亦能養陰;「無外其志」:指不要讓自己的意志外弛,以順秋收之意;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che),無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這是講的冬天的養生之道,亦即養陰之道。意思是說,冬季十、十一、十二月,陰氣盛極,萬物潛伏,自然界呈現閉藏的氣象。水冰地裂,萬物的生機沒有受到干擾,都潛藏起來;人們應當早睡晚起,早晨等太陽升起後起身;使自己的志意伏匿,保持安靜,好像有私意在胸中,又像所求已得而不外露,使神氣內藏;應該避寒就溫,不要開泄皮膚出汗,致使陽氣頻數耗奪,這就是應冬季閉藏之氣,調養人體「藏氣」的道理。如果人體違逆了冬季閉藏之氣,就要傷害腎氣。冬季傷害了腎氣,到了春季,就要發生痿厥的病變,這是因為人在冬季養「藏氣」不足,至春奉養「生氣」力量不夠的緣故。

  從原文來看,冬天養陰主要體現在:「早卧晚起」:早些睡,晚些起,是為了使自己的生機潛藏,以適應自然界之閉藏,亦即養陰之意;「使志若伏若匿」:是指神氣內藏,亦是養陰之意;「無泄皮膚」:不要開泄皮膚出汗,是保護陽氣、津液不耗傷。

  總之,春天、夏天必須養陽;秋天、冬天一定要陰,這就是中醫養生學所說的「順時養生」,即四季養生的要訣。春夏養陽:春夏陽氣上升,春夏養陽就要求在春夏兩季好好養護陽氣。折損陽氣便與自然界陽氣上升之勢有所違逆,就會損害健康。我們也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理解:春夏養陽就好比是儲存燃料。秋冬季節氣溫下降,天氣寒冷,春夏儲存的燃料就派上用場了:可以供我們抗寒所用。如果春夏不好好儲藏燃料,秋冬天氣變冷的時候拿什麼來抗寒呢?而《黃帝內經》中就說了「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意思就是,冬受傷寒,其正氣必虛,春季邪氣侵襲,容易得溫病。溫病就是以傳染病為代表的疾病。春夏養陽,飲食、起居等方面就要避免過度寒涼。(4)秋冬養陰:秋冬養陰也是為了順應自然界陰升之勢。養陰就像為花草澆水一樣。晚上把水澆足了,第二天太陽一出來,花草通過光合作用帶動根部的水分上行到葉脈中,而根部的水分又能夠運載土壤中的養分。如果水分不足,自然運載的養分就不足,如此一來,花草怎麼可能生機勃勃呢?在人體而言,秋冬不養陰,春夏就會顯得燥熱而容易上火。要養陰,飲食不要辛辣,可以多喝水,多吃魚、藕、蘿蔔、胡蘿蔔、黑木耳、紅薯、萵筍等,還可以用枸杞子、麥冬、玉竹等中藥來調養。另外,應該避免過度出汗和熬夜:過度出汗耗傷氣陰,熬夜容易引起陰虛
艾灸…不是冬病夏治,夏天灸么?還真是任性啊
先思考一下,黃帝內經的內容都是對的嗎?進一步思考,黃帝內經哪些內容正確,哪些錯誤,哪些已經過時?有沒有一個中醫領域裡大家(至少是大部分專家)都認同的的說法?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