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今天,是共和国第三个烈士纪念日。在国庆节前设立的这个纪念日永远提醒我们:没有先烈的牺牲,何谈新中国的诞生和今天的幸福生活?

1950年1月,21岁的梅怀清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当年,他先后参加了解放四川雅安、康定、西昌的战斗。梅怀清在对敌作战中勇敢顽强,在其他各项工作中积极主动,于1950年12月被批准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1951年11月6日,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中,梅怀清所在部队志愿军65军194师580团担负了攻占彬日洞163.3高地的作战任务。163.3高地是战略要地。敌军依据险要地形严密布防,在高地四周设置了三道铁丝网,明碉暗堡火力密集,居高临下易守难攻。

电影《英雄儿女》剧照

攻占高地的战斗打响了!大部队发起冲锋,梅怀清所在的爆破班,相继炸开了前两道铁丝网。在接近第三道铁丝网时,敌人的火力更加猛烈,冲锋受阻,情况危急!

这时,爆破班仅剩下两名爆破手,一个是梅怀清,另一个正是他的同乡战友罗德云。

梅怀清抓起剩下的最后一只爆破筒,对罗德云说:「我是青年团员,我去把敌人的铁丝网炸掉。如果我牺牲了,你还能活著回到家乡,那请你一定要到我的家里,代我看望我的母亲和家人。」随即,梅怀清手持爆破筒,怀著对敌人的满腔怒火,利用弹坑土包跳跃著向敌人设下的第三道铁丝网冲去。

铁丝网设在一面斜坡上。梅怀清冒著敌人密集的火力网冲上斜坡,冲到铁丝网前。他三次将爆破筒放在铁丝网上,但爆破筒因无支撑物而三次滑落。看著冲锋的战友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一个又一个倒下,梅怀清毅然用右手顶著爆破筒,左手拉开导火索,高声喊道:「同志们,冲啊!」随著一声巨响,铁丝网被炸开了。梅怀清为战友们打开了前进的通道,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1951年12月,志愿军第65军党委追认梅怀清为中共党员、革命烈士;1952年1月4日,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批准其为革命烈士,追赠一等功臣、二级英模。1952年3月,著名作家巴金前往朝鲜采访。在硝烟弥漫的朝鲜前线,他被梅怀清等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深深感动,后来创作了著名小说《团圆》。根据该小说改编拍摄的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成」,其原型正是梅怀清等革命烈士。

文/陆世玲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